
記者從雲南大學獲悉,該校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團隊近期在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寒武紀剖面挖掘的化石标本中,發現了約5億年前鰓曳類蠕蟲的寄居行為,這也是動物寄居行為迄今為止最早的化石記錄,反映了寒武紀早期生态系統的複雜性。相關成果已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線上發表。
研究人員介紹,寄居是一種占據并生活于其他生物外殼中的行為,在現代生态系統中廣泛存在,可出現在不同動物類群中。其中,寄居蟹就是廣為人知的代表。
有寄居行為的動物類群。A為寄居蟹,B為腹足動物殼體中的倭革囊星蟲,C為有孔蟲殼管中的福氏蟲科環節動物。(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研究團隊共采集到4枚寒武紀鰓曳類蠕蟲化石标本。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觀察标本時發現:每個個體的後部均掩藏在軟舌螺體殼中,且蟲體直徑略小于軟舌螺體管,這表明該蠕蟲是在有意識地挑選軟舌螺空管并“隐居”其中,以躲避捕食者。這一發現首次證明了鰓曳動物的寄居行為。
此次研究發現的寒武紀鰓曳類蠕蟲寄居行為。(雲南大學供圖)
研究人員介紹,此前寄居行為最早的化石記錄僅追溯到早侏羅世(近2億年前),此次研究發現的寄居行為化石記錄,則打破了過去對寒武紀生态系統的傳統認知。此前研究普遍認為,寒武紀初期的生态系統比較簡單,生物競争壓力沒那麼大。但此次研究發現證明,寒武紀初期的生态系統遠比人們想象的複雜。
此次研究發現的鰓曳類蠕蟲寄居行為複原圖。(雲南大學供圖)
研究人員表示,寄居行為在大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出現,連同近年報道的寒武紀早中期生物各種依存關系(如偏利共生、竊食寄生和内共生等),表明這一時期的生态系統可能比過去認為的更具現代性,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可能以急速複雜化、捕食強度遞增的生态系統為一鮮明特征。(記者龐明廣)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