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海陸複合型國家,中國擁有龐大的領土面積,并且覆寫了從太平洋西岸到中亞以東,從西伯利亞以南到世界屋脊的龐大陸地範圍。是以,中國注定是個對陸權有着巨大需求的國家。曆史上的諸多中原王朝,為數不少倒在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持續進攻和掠奪之下。

當然,現代中國的陸權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一方面中國擁有了核武器,這對于降低中國這樣領土龐大的國家的防禦成本有巨大的幫助。另一方面,中國北方最大的陸權威脅蘇聯在1991年年底解體,繼任者俄羅斯與中國的邊界大幅度縮短,并且中國也不再擔憂蘇聯的重裝叢集從東北、西北沿平坦地形直沖中國的核心地域。應該說,冷戰結束後的地緣格局非常有利于中國的陸權,唯一剩下明确有威脅意圖的印度,則在實力上不足為懼。
中國的特殊之處則在于擁有1.8萬公裡的漫長海岸線,但海岸線以外則是一個從日本列島連續到巽他群島的連綿島鍊,并且這一島鍊在二戰後都為美國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包括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是以,中國的海權并非不重要,但在邏輯上中國海權不僅需要與陸權需求互相平衡,同時海權也在自然地理上天然地很難向外延展。中國的海權力量較為容易被鎖死。相應的,中國廣闊的領土縱深卻可以有效抵禦來自海上的入侵,隻要技術水準上沒有代差,并沒有多少國家能夠發動對中國的兩栖登陸作戰。
但是,如果擁有足夠的遠端感覺-打擊體系,那麼這種海陸複合型結構卻可以實作某種程度上的“以陸制海”。雖然“以陸制海”注定是缺乏機動性并且範圍較為固定,但對于防禦方而言打擊體系也不需要大範圍機動,這恰恰可以構成相對于海權國家“由海向陸”作戰的“拒止區域”。運用岸基作戰體系優勢,海陸複合型國家反而可以擁有在特定區域内較好的感覺、控制、火力體系。
對于中國而言,現在的優勢也恰恰在這裡。相對于美國而言,中國可以組織起更強大的、更高密度的作戰體系,并以此壓制乃至擊潰前來幹預的海權國家。是以,解放軍在區域上發展出了非常強大的遠端陸基打擊體系,從中遠端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到陸軍集團軍裝備的遠端火箭炮都是這一邏輯的産物。此外,相關的監視衛星、陸基雷達、遠端無人機等,也是這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體系現在已經不僅僅可以威脅乃至壓制近處的空軍基地、海軍基地,同時還具備了彈道飛彈打擊機動目标的能力。以彈道飛彈的突防能力,隻要能保證精度,對于地面、海面目标而言幾乎都是無解的。是以,解放軍這一能力在拒止上可以發揮極為主要的作用。
在這一體系下,解放軍空軍和海軍可能在品質上與海權國家存在着差距,但在遠端打擊體系可以覆寫的範圍内,空軍和海軍互相結合反而可以形成巨大的作戰優勢。盡管這種優勢領域是固定的,但對于不奉行對外侵略擴張的中國而言,國土防禦完全足夠,并且也有充裕的能力将台灣地區包括進這一套體系的覆寫範圍之内。很顯然,這種軍事優勢對于美軍而言是很難克服的,技術優勢難以真正應對數量和體系優勢,而即便與盟友聯手,美軍也依然難以克服。
當然,這種優勢也需要動态保持,及時補齊短闆并将中國周邊變為鐵桶,即便美國特朗普上台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