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作者:北京文博

聆聽紅色記憶,追尋百年足迹。由北京市文物局、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聯合新華網用戶端共同制作的百集音頻欄目《藏品有話說》已于近日正式上線。欄目從近60家博物館中精選出藏品百餘件,編寫藏品故事制作成音頻節目,通過講述北京地區各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紀念館的愛黨愛國藏品故事,回顧中國共産黨、中華民族的百年奮鬥曆程。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今天,我們邀請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王思雅,為您介紹一件館内珍藏的文物。

故宮博物院現藏有一件珍貴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迹——《伯遠帖》,《伯遠帖》原藏于養心殿的三希堂内,1924年以後卻因故流失在外。這其中有着怎樣的故事?它又是如何回歸祖國的呢?今天的《藏品有話說》,為大家帶來故宮博物院《伯遠帖》的故事。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多達186萬餘件,其中有一部分來自于清宮舊藏,有一部分源自國家調撥,還有一部分藏品原本藏于宮廷,卻因故流失在外最終收回,今天要講述的《伯遠帖》就屬于這類文物。

《伯遠帖》是一封問候友人的書信,短短5行47個字,表達了王珣對友人病況的擔憂以及天各一方的惆怅。此帖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

乾隆十一年,《伯遠帖》入藏養心殿的三希堂,與其一同收藏于三希堂的還有兩件稀世珍品,分别是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以及他兒子王獻之的《中秋帖》。

在這三件書法作品中,其餘兩件均為摹本,唯有《伯遠帖》為手書傳世孤本,是現今公認唯一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迹,從中可以窺見一千五百年前琅琊王氏書法的至高技藝,其藝術和文物價值無可估量。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養心殿正殿明間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乾隆禦筆“三希堂”匾

時至今日,這件傳世珍寶仍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内,背後曆經周折。

文物的聚散向來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連,辛亥革命後的十多年裡,《伯遠帖》和《中秋帖》一同藏于同治皇帝的敬懿皇貴妃所居住的壽康宮内,1924年,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将這兩件名帖偷偷攜帶出宮,後流散在外,幾經輾轉後為收藏家郭葆昌所得。

郭葆昌去世後,兩件名帖歸于他的兒子郭昭俊所有。1949年,郭昭俊攜此二帖赴香港經商,由于經濟困難以此二帖質押向銀行貸款。按照慣例,如貸款到期,郭昭俊無力歸還,此稀世珍寶将被銀行拍賣。

當時,許多外國商人蠢蠢欲動觊觎珍寶,國寶面臨着流失海外的風險。得知消息的周恩來總理明确訓示務必将國寶追回。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伯遠帖

在《周恩來書信選集》中還有一封涉及兩件珍貴文物的信(1951年11月5日),信内稱:“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 及王珣《伯遠帖》,惟須派負責人員及識者前往辨識真僞,并須經過我們現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査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擡押價之事,以保證兩帖順利購回……”。

最終,經多方交涉,國家毅然選擇以50萬港币重金購回兩件珍貴的法帖。

這樣的舉動鮮明地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産的重視和新中國的文物保護政策,也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影響極為深遠。

一直以來,中國共産黨重視文化建設事業,強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協同發展,重視保護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産。

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珍寶在黨和政府及各界愛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回歸祖國,多年以來,文物的回歸除了其本身的文物與藝術價值外,串聯起的更是祖國不斷蓬勃發展的證明。

高度重視文化引領,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古老的中國文化正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故宮博物院

《藏品有話說》第71集 伯遠帖,不遠行

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型綜合性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8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新華網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