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7日,德國大選結果出爐,社會民主黨以1.6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戰勝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笑到最後。根據德國法律,新總理将在12月初産生,眼看自己的任期進入倒計時,在對華關系這個事關德國命運走向的重大問題上,終于卸下重擔的默克爾也忍不住透露心聲:
對華脫鈎,是當年的我們“太天真”。

默克爾
默克爾是在本周三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發表上述觀點的。
默克爾首先承認,随着中國實力與影響力的不斷增長,德國将不得不重新考慮其某些夥伴關系:“或許一開始我們對部分合作夥伴的關系太天真了,這些日子我們會更加密切地觀察,這是正确的。”
默克爾這裡所提及的“天真”,指的是默克爾政府曾經對中國的各種打壓與抹黑。
很多人未曾注意的是,作為一個二戰戰敗國,德國人對新中國的态度其實一直都相當謹慎,雖然談不上友好,但起碼也沒有對中國進行多少攻擊。反倒是在默克爾于2004年上台以後,德國政府對中國的态度開始急轉直下:德國一度成為“藏獨”分子的全球大學營,2008年幹擾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事件也尤以在德國境内最為惡劣。
2018年,默克爾公然宣稱要警惕中國對巴爾幹地區的滲透,稱中國在對歐洲形成經濟挑戰。此言一出,德國各路政客、企業群組織紛紛跟風發表反華言論,一時之間,德國幾乎成為與特朗普時代的美國齊名的反華大國。
默克爾為何如此反華?其實這與默克爾對政治的了解有關。
相比那些要麼喜歡嘩衆取寵,要麼在意識形态上一根筋的政客,東德出身且經曆過柏林牆倒塌的默克爾其實并不怎麼在乎東西方差異這種“屁股”問題,在她看來,讓德國結束一直被美國控制的現狀,在新世紀成為真正的歐洲老大才是自己作為德國總理應該追求的終極理想。
為達到這個目的,默克爾的執政手段由此充滿了濃重的現實主義色彩和務實理念,是以我們才會看到:
當藏獨問題觸及歐洲人敏感的“人權”神經時,默克爾意識到這是一個争取德國群眾和整個歐洲對自己産生好感的絕佳機會;
當美國的特朗普開始大肆談論所謂中國經濟威脅并在歐洲引發廣泛共鳴時,默克爾明白跟随特朗普反華将是一樁相當不錯的買賣;
而當中國開始加強與東歐的雙邊往來時,将這種行為解讀為“動搖德國對東歐統治地位”的默克爾,就立刻開始對中國進行不留情面的反擊。
中德關系
但正如默克爾自己所說的那樣,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默克爾和她那自以為是的“務實”顯然是太過“天真”了:在默克爾政府的積極“作死”下,中國對德國的經濟投資在2019年陷入低谷——當年上半年對德投資僅有5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跳水80%。
而要知道,德國2018年的GDP增速僅有1.5%,到2019年,這一增速直接跌到0.6%。得罪中國,終于讓默克爾在自己執政生涯的末期迎來了一次罕見的信任危機。
默克爾與特朗普
也正是因為這種“黑曆史”,如今的默克爾在談及中國問題時,更像是在對自己過往的對華政策進行自我檢讨。
在備受争議的知識産權問題上,默克爾表示,盡管擔心來自中國的所謂的“間諜活動”與“技術盜竊”,但是以與中國完全“脫鈎”顯然矯枉過正,“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很多東西。在我看來,完全脫鈎是不對的,是對我們有害的”。
默克爾建議道,下一屆内閣應該就知識産權等問題保持與中國的讨論,“無論是關于在德國的中國學生,還是在中國經商的德國企業”。
在被美國人一手攪起的資訊安全問題上,默克爾則表示,德國将制定新的IT安全法規以保護自己的資訊安全,但這種門檻的提高不應該針對某一特别的公司“我們需要的是一套開放的系統,對所有人以相同标準進行評估”。
而在科技創新領域,默克爾還表示,如今的歐洲國家做得并不夠好,但歐洲首先得在科技創新上做好自己,才能對别人的知識産權問題指手畫腳。
從這番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還有一個月就要卸任的默克爾确實是放下了一切謹慎,純粹是以一名老政治家的責任感和自己的親身經曆向後輩們提出建議:“與中國脫鈎弊大于利”。
但問題就在于,眼下正沉醉于大選勝利的社會民主黨,會聽得進這份來自“對手”的苦口婆心嗎?
早在1863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前身德國勞工聯合會就已經成立。由于這種勞工階級出身,且頗受馬克思社會主義影響,古老的社會民主黨長期堅持勞動與社會公正,注重社會福利,是德國左翼的标杆政黨。
是以相比不安分的綠黨和在内部開始出現右傾主義分裂的聯盟黨,社民黨對中國的态度一直非常友好。在大選投票結束後不久,社民黨主席團成員施魏策爾就公開表态,稱同中國的關系發展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外交議題,社民黨會加強與中國的對話,繼續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系,德國對華關系并不會因默克爾時代的結束發生驟然變化,他對此十分有信心。
德國社會民主黨集會
除此之外,社民黨力推的總理候選人肖爾茨本身就是默克爾政府的副總理和财務部長,在執政理念和對華态度上與默克爾保持高度一緻,是以在對華政策方面,新一屆德國内閣本應該不至于太讓人擔心。
但吊詭的地方就在于此,盡管距離大選勝利已經過去近兩個月,除了肯定默克爾的對華政策,近乎敷衍了事的宣稱自己可能會繼承這些政策,肖爾茨至今都沒有挑明自己的對華外交理念。
而在大選剛剛結束的一次采訪中,面對記者關于“若你成為總理,對華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化”的提問,肖爾茨更是直接打起了太極:其先是承認亞洲已經崛起,在經濟上取得巨大進步,随後宣稱全世界需要一個大家都共同認可的方式來溝通,最後說一個強大獨立自主的歐洲才是世界和平的前提和基礎。
反正,就是不提“中國”二字。
肖爾茨
除此之外,由于得票率未達到三分之一,社會民主黨必須與聯盟黨等其它黨派組建聯合内閣,這就意味着,出于對其它黨派妥協的因素,肖爾茨不一定會成為德國的新總理。而在其它黨派的總理候選人中,來自聯盟黨的拉舍特缺乏經驗,指不定就會在對華關系問題上捅婁子,而來自綠黨的貝爾伯克更是早早就揚言要堅決反華,總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當然不出意外的話,肖爾茨還是會如願成為默克爾的接班人,輪不到其他牛鬼蛇神上場。但已經是所有候選人中最沉穩老道的肖爾茨都要在對華态度上保持如此的謹慎,這背後傳達出的資訊其實相當危險:
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反華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縱使真心對中國友好,肖爾茨這樣的溫和派也必須向這種思潮做出相當的妥協,在談論與中國有關的話題時,必須小心翼翼的挑選自己的言辭。
而默克爾在此刻說出的這些肺腑之言,就算肖爾茨能聽到,大機率也隻能當成是沒聽見了。
肖爾茨與默克爾
但正如之前所說,默克爾的執政理念歸根結底就是“務實”二字。雖然在任内一度對中國惡言相向,但憑借這種務實精神和作為真正政治大家的專業眼光,默克爾也是新世紀以來西方國家上司人中最早意識到中國的發展對本國意味着什麼的人。
是以在短暫的反華黑曆史背後,默克爾對中國的态度總體上是相當積極的,而這種“務實的積極”才是中德關系在默克爾時代一直保持總體向好的原因。
然而如今默克爾真的要走了,沒有了這個“大人”的帶領,争先恐後要重新以“天真”态度面對中國的德國,又還能走多遠呢?
德國未來的天空中,或許注定要因為得罪中國而迎來一場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