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德國媒體報道,在前總理默克爾下台後德中貿易關系的走向不太對。原本在離任前最後時刻,默克爾還安排了一場記者訪談,在訪談中她多次提及中國,強調和中國貿易的正确性,還表示“我上台時候他們的GDP還沒有德國多,但經過20年後是現在是德國的5倍!”以及“保持和中國貿易關系也是為了保證我們的重要地位,世界的平衡現在已經變了。”
報道稱,這僅是保持在默克爾手中還握有權力這件事上,他下台後不久德國政府内就出現了很多“改變對華政策”的呼聲。尤其是幾名議員對媒體炒作,保持和美國合作關系以及“分得清楚誰是我們的對手”很重要,中德貿易慢慢成為一些人口中的敏感詞;在《南華早報》采訪中,來自中國“一帶一路”樞紐之一,有着“中國城”之稱的杜伊斯堡官員在默克爾下台後幾天态度就有變化,中國事務負責人約翰内斯·格倫哈格隻是告訴記者“不要在這談論脫鈎,可以去柏林談論,我們隻是經濟領域合作”表現得非常諱莫如深。
本月開始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先是包括一些主流媒體在内的德國輿論機構,大肆讨論“出口給中國發動機的政治正确性”問題,并炒作不應該再出口中國軍民兩用的MTU柴油機,因為他們“總是在軍用”;後來德國教育官員又呼籲關閉所有的孔子學院,此事應該交給新政府和教育部門決斷,但這些學校校長并不同意如此。總之類似事件給德中關系蒙上更深的陰影,也讓人“越來越懷疑還沒上台的新上司人到底對中國抱着什麼觀念。”
前天下午,下台已經近一個月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專程為此事發聲。默克爾誠懇建議“與中國完全脫鈎是完全錯誤的,這将對德國和歐洲造成傷害”,并呼籲現政府“不管是德國還是歐盟,未來都應該繼續深化和中國合作關系!”報道此事的德媒表示,默克爾現任德國留守内閣總理,她不能再對德國政策做出任何決定性影響,但可以對制定政策做出一些建議,也“無法保證将會被采納”。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德國社民黨選舉獲勝的近三個月時間裡,始終沒有官員對華關系有任何參與表态,是以前景如何沒有人可以預測。但一些德國群眾強烈建議“不僅不能關閉對華關系發展,反而按照默克爾的政策繼續走下去才是正确的。”他們對此評論稱:“過去如此多時間裡,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親美路線帶來的好處,至少和俄羅斯關系好轉還給德國每年帶來大量廉價天然氣(兩個“北溪”工程),是以和中國做生意是正确的,不應該受到某些言論慫恿和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