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據英國路透社11月17日報道,德國留守内閣總理默克爾近日接受該社采訪時稱,與中國完全脫鈎是錯誤的,這将對德國和歐洲造成傷害。
報道稱,中國在2016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默克爾的對華政策“重塑”了德國和歐洲的對華立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默克爾任内德國經濟的增長。但有一些反對派聲稱,默克爾讓德國“過于依賴中國”,且未能在所謂的“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提出批評”。
對此默克爾回應說,德國起初對待某些合作夥伴關系的态度可能“過于天真”,但現在德國及歐盟都應該繼續與中國合作,互相學習經驗。“在我看來,完全‘脫鈎’不是正确的做法,它會損害我們的利益。”
她還表示,德國正與中國就“知識産權和專利保護”問題進行磋商,“這既涉及在德中國留學生的利益,也涉及在華經營的德國企業。”

德國留守内閣總理默克爾 圖自澎湃影像
在默克爾看來,如果未來西方國家還想積極參與新技術标準的制定,就必須保持創新的步伐以充分發揮影響力,但歐洲在這方面明顯已落後于中美。“目前,歐洲在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做得都不盡如人意,中國和美國在許多方面要強得多。”
此外,默克爾也談及她對華為等中國企業參與德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看法。她表示,德國需要保護關鍵的基礎設施,德國新的資訊技術安全法也對網絡裝置供應商設定了極高的“門檻”,但這并不代表就要直接排除特定企業的參與。
“我認為,不應該從一開始就将個别公司排除在外,這點非常重要。”默克爾說,“我們需要一個開放的系統,以相同的标準對每個參與者進行評估。”
随着長達16年的總理任期結束,默克爾在接受外媒采訪時也更多回顧了自己的執政生涯,并多次向外媒談及建設對華關系的重要性。10月23日,她在接受《南德意志報》“告别專訪”時,就解釋了她為何幾乎每年都要通路中國的原因。
當時默克爾以中德兩國GDP變化為例說,“我剛擔任總理的時候,中國的GDP是2.3萬億美元,仍然要略低于德國(2.8萬億美元)。現在,中國的GDP已經達到14.7萬億美元,而我們的GDP則是3.8萬億美元。”
她表示,德國雖然是相對富裕的國家,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正變得越來越小,“我們必須以戰略上明智的方式來建設關系。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我們曾非常重要,如今我們必須繼續努力保持我們的重要性。”
由于默克爾在今年9月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放棄尋求連任,是以在新一屆德國政府組建完畢後,她16年的執政生涯就将畫上一個句号。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目前正就組建聯合政府進行談判,德媒預計新一屆德國政府或将在12月初上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