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作者:光明網

巴力先生的畫總是在具象和抽象的展現中凝練源于現實的深度思考。政治、經濟、曆史、人物、情感,從整個宏觀社會放眼,歸于小我,卻兼納百川。巴力是我國當代藝術家,曾獨立策劃數屆重大國内外藝術家作品聯展、個展(含油畫、雕塑、版畫、裝置、水墨、獨立影像、多媒體影像、網際網路數字影像等)。所撰寫的當代藝術評論文章均在國内外重要雜志和媒體登載、發表。其代表作《人體》(雕塑系列)、《家族》(雕塑系列)、《象形-結構》(油畫系列)、《格-言》(油畫系列)、《季風》(油畫系列)等,多被中外人士收藏。在他的作品中,寄托着他特有的對于繪畫藝術的追求與拓展,隐隐于世卻不脫離現實,但又在精神世界強烈感覺的二度創作中超脫現實。敢于打破固有思維,在抽象與具象的極緻轉換中進行大膽的撕裂,賦予色彩、線條、人物新的定義與内涵,為觀者打造出一個足夠遐想和揣摩的平行空間,進而引發深度的共鳴。在逃離競争和商業化運作的純粹藝術中,巴力先生創造出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藝術哲學的高度上,他是一位創作者的同時,也是一位智者。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藝術是樂在其中

回歸藝術的本質,巴力先生的審美實踐與意識形态的統一真正展現了繪畫藝術的特性,帶來了不一般的美學價值。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登峰造極的藝術創作之路注定是孤獨且寂寞的,但大多數人眼中的特立獨行,于巴力來說卻是樂在其中。“人的情緒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痛苦與快樂。我的快樂就是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堅持到了現在。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放棄,如果有一天我放棄了這個我喜歡并擅長的事情,這個才是真正的痛苦”。

因為藝術而感到快樂,在以情動人的基礎上更以美感人,将碰撞美、形象美迸發于心境,融入于生活。在實際劃分中,藝術屬于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态,巴力先生通過對世界的精神把握,既明确了對世界的認知,也包含着對自我的認知。在他的思考中,明晰的痛苦與快樂的感覺,讓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内涵,也有了更為純淨的劃分與展現。

纖塵不染的極簡布局,不多不少的家居、畫作、雕塑被溫和地融入在各種拼色的牆面之間,畫廊式的陳列從客廳延續到卧室,在巴力先生的住所中,雜糅着大膽且細膩的色調搭配,撇開多數裝飾展現出的具體形式,不受限制地将藝術搭配變成一種創造性的冒險曆程。

浪漫,藝術的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

巴力先生以人物肖像為主的具象和超現實表達,抛去厚重的過分寫實,其油畫作品顯得更加溫柔且不赤裸,随之而來的是一種神秘且引人深思的魅力。他的肖像主人公大多以妻子為主,或坐于台階的白衣麗人、或粉調白鴿的側顔眺望,或魚米水鄉的小橋留白,不同場景中妻子有着細節的差異與創新,卻在整體上保留着相同的溫婉柔情與穩重嬌俏的神韻。在浪漫主義的表現中着眼于人物的具象性、普遍性和發展性,并對人物進行情感體驗與邏輯分析的歸納處理,使肖像藝術形象的表達掙脫過分還原、寫實的束縛,一定程度地展現着自主性、随意性和主觀性。

相識于學生時代的巴力夫婦,雖然所學藝術專業不同,從事職業不同,但都有着源于愛情的相通默契和對于藝術的欣賞了解。在每一次創作之後,巴力先生都會耐心地給妻子講解這幅作品背後的含義,為什麼要這樣畫,想展現什麼,這次和上一次有哪些不同,而他的妻子也會用心地傾聽和交流。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全景、近景、特寫,一幅通體綠色的超現實肖像,柔和不紮眼,卻過目難忘。他的妻子說道:“因為我平時健身,有運動方面的愛好,是以他認為我很有生命力,就采用了全綠色的表現形式,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幅。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很純淨且純粹的人”。

“她每年生日的時候,我都會給她畫一幅畫,作為她的生日禮物,我們的二人生活中,她就是我最重要的人”。通過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将人物鮮活地躍然紙上,曆經歲歲年年的累計,藝術浪漫的溫度,竟可以如此展現。

情感體驗由藝術家本身出發,通過二維空間的連結傳遞在另一個人身上,源于自然相處與細節觀察的邏輯,通過光影的變換與色塊的搭配,将人物形象的細節充盈、飽滿。藝術家對于愛情的表達從來不是晦澀的,相對于有聲語言,繪畫藝術的張弛有度讓人物更加的直覺且深奧,更多的東西是超脫于技法的靈魂感悟。

抽象,靈感裂變的精神哲學

将思想轉換成視覺圖像,巴力先生敏銳的洞察力和新銳的創作力将旅途中的偶然相遇變成了驚鴻一瞥。《季風》系列作品以抽象形态出現,但是以現實内容為主線,通過細胞狀裂變的形式,賦予了客觀事物強烈的生命力。“在山西大同旅行的過程中,沿途的風景起初沒有給我太大的啟發。是後來在返程途中,看到公路上油漆的爆裂,瞬間感到美麗且神奇,像是一種裂變,于是回來就創作了《季風》”。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畫不能死闆,對于抽象畫來說,沒有碰撞就是失敗的。《季風》雖然以灰色為主,但是都離不開三原色,是以融入了一些鮮豔的元素”。

《季風》組的誕生,除了色彩的銳意創新外,從情感與想象上,能夠将人拉回現場,切實感受到油漆在經過碾壓、暴曬和四季更疊後的滄桑與痛苦,寓意着生命消逝的客觀趨勢,傳遞出一種無奈、落寞與頑強,少數明豔色塊的點綴,又在昭示着它也曾綻放過,同時渴望重生。該系列在一個有序與雜亂的視覺規則裡,呈現讓人驚豔的思想主題、觀念以及結果,抽象形态的變換并沒有阻撓其良好的叙事風格和極具藝術家思想個性的表述能力,在這裡,客觀事物依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卻獲得了全新的藝術身份。

除《季風》外,巴力先生的筆下還有以線條為主的抽象作品。

“這裡面所有的線條,從任意一點出發都能回到原點,也象征了一種始末概念,做事、人生,都是這樣,像一場遊戲,但有始有終”。從哲學上來說,巴力先生的“始末哲學”為他在藝術世界裡賦予了一個智者的身份。在抽象的把握與理性的回歸之間,簡單的線條展現了生命的尺度與深度。

“走廊盡頭的那副畫其實是我曾經養過的小動物,之前養小貓小狗,他們現在雖然已經不在我身邊了,但是也曾陪我走過一段時間,是以就想記錄一下”。

都說愛動物的人必定有一顆純粹的心,在以動物為主題的這幅抽象畫中,将貓和狗結合在了一起,色塊的堆疊中展現着生命的饒有趣味,思念、純真、童趣,情感主宰着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卻也貫串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之中。

“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物,電腦、手機、建築、家具等,從設計到産出,最初都是源于繪畫。包括曆史上各個階段的工業革命,都離不開原始的模闆設計,是以,繪畫藝術對于人類曆史的發展至關重要”。由生命出發,巴力先生還談到了一個“繪畫”本源說,從個人、個體生命力的展現轉而跳躍到社會環境的變遷,從宏觀環境的層面俯視藝術帶來的價值,透析客觀事物與主觀思維的本質。在繪畫藝術的世界裡,巴力先生的腦海中有有一個超然的哲學境界,在這一層面去感覺、感觸,然後落筆、傳達。

藝術家巴力|純粹藝術的哲學智者

藝術沒有隐瞞

“我想把内心的想法全部展現出來,因為藝術是很純粹的,不能有任何隐瞞”。巴力先生在談到他最想向觀者展現什麼時這樣說道。

“去描繪一個人物,我一定是心裡對他有着了解與尊敬,無關國籍,我欣賞那些對于世界社會曆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人。

在一幅女經濟學家的肖像作品中,運用了偏青的糖果色調與留白,整體風格更偏向于溫柔,卻在這位女性的眼神中加入了稍顯複雜的堅毅和剛強,但同時眺望和上揚的角度也在展現着一種新的希望,界面分明的背景布局,回報着人物所處明暗交雜的複雜環境,整體的韻味卻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讓人強烈地感覺到迎面而來的是一個面對艱澀與辛酸,卻仍向陽而生的強大人格。巴力先生在盡力地展示關于這位主人公故事的同時也留給觀者或光明或黑暗的杜撰與遐想的空間。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存在着思維與存在的聯系與割裂,所有的無聲語言都來自于社會現象的凝結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探索,但最重要的是它從不吝啬地故作深沉,而是酣暢淋漓地展現與表達,沒有狹隘的扭捏,有的隻是悉數豁達。

比較文學,走出去的家國情懷

“藝術是包羅萬象的,同時他和國家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走出去,應該去看、去感受、去接觸。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互相比較是一個前提,能夠了解到真正優秀的作品,在認識到自身不足的時候,才能取得更多的進步,個人如此,國家文化發展也是如此”。

巴力先生在談及自己的出遊經曆時表示,行到盧浮宮時最為感歎,這裡的畫作被世界上的觀者稱贊,是因為這裡的畫能夠引起絕大多數人的共鳴,這正是藝術的精妙之處。面對外國藝術文化的長處,巴力先生在欣賞的同時,也會不停地思考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方向,通過比較來找出優勢與短闆,這既是一種承認,是全新的自我認知與發展,也是一位中國藝術家對文化的鑽研與擔當,更是一種家國情懷的浪漫表現形式。

心中有淨土,真實且純粹,面對商業化盛行的藝術市場經濟,選擇遠離和規避的巴力完成着另一層面更為豐富的思考,堅持心之所愛,是人活一世的行者精神,不斷深度探索,是具象抽象的自在智者。有的人,一生隻做一件事,幸運的是,剛好這件事讓他足夠純粹,足夠豐富,足夠爽朗,足夠随心快意。

作者:範金羽

來源: 環球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