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崩
1.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

2.雪崩是一種雪山地表冰雪遷移過程,雪崩除了山坡形态,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人類活動。
3.雪崩的主要類型
雪崩分濕雪崩(又稱塊雪崩)和幹雪崩(又稱粉雪崩)兩種。
a.濕雪崩一般發生于一場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并重新當機,形成了“濕雪層”。
b.幹雪崩夾帶大量空氣,是以它會像流體一樣。
4.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
擴充: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面的氣浪。因為雪崩是從高處以很大的勢能向下運動,如從6000米高處向下墜落或滑落,會引起空氣的劇烈振蕩,故有極快的速度甚至會形成一層氣浪,這種氣浪有些類似于原子彈爆炸時産生的沖擊波
二、海冰
1.指直接由海水當機而成的鹹水冰,也包括進入海洋中的大陸冰川、河冰及湖冰。
2.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塊和冰山,按運動狀态分為固定冰和浮冰,受風力和洋流作用而産生的運動,其推力與冰塊的大小和流速有關。
3.海冰其按形成和發展階段分為:初生冰、尼羅冰、餅冰、初期冰、一年冰和多年冰。
4.海冰具有顯著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對海洋水文要素的垂直分布、海水運動、海洋熱狀況及大洋底層水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對航運、建港也構成一定威脅。
擴充: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冰庫,全球冰雪總量的90%以上儲藏在這裡。南極洲附近的冰山,是南極大陸周圍的冰川斷裂入海而成的。出現在南半球水域裡的冰山,長寬往往有幾百千米,高幾百米,猶如一座冰島。
三、海嘯
1.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将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2.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3.海嘯可分為四種類型。
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
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這種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隆起型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
4.潮汐,它産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并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産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水下滑坡所産生。
赤潮
1.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态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暴發性地增殖由于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會形成赤潮。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 。
2.赤潮産生的原因
a.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子,20℃至30℃是赤潮發生的适宜溫度範圍。
b.鹽度在26至37的範圍内,均有發生赤潮的可能。
由于徑流、湧升流、水團或海流的交彙作用,使海底層營養鹽上升到水上層,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營養化。
3.另一方面,大量污水排入海中,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自然因素也是引發赤潮的重要原因,赤潮多發除了人為原因外,還與緯度位置、季節、洋流和海域的封閉程度等自然因素有關。
4.赤潮災害的危害
a.破壞海洋生态平衡。
b.破壞海洋漁業和水産資源。
c.危害人類健康。
4.有些赤潮生物還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貝類體内積累的毒素,統稱貝毒。這目前确定有10餘種貝毒的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