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很多年前(詩)

很多年前(詩)

尋貝 2005年9月攝于越南下龍灣

很多年前

你從海灘拾回

一隻美麗的貝殼

你的思念

在海的那邊

構成閃光的星座

你看帆來帆往

你聽潮起潮落

很多年後

貝殼成了化石

星星逝去了顔色

海灘空空蕩蕩

心,終于再次寂寞

作者感言 “既是詩的,就是美的”——已經忘記了這是世界上哪位哲人說過的話。或許正因如此,是以在各種文字式樣中,我最早練習着試筆的,就是詩歌。

那是多麼美妙而奇特的世界啊!它由詞彙與語句、由韻律與節奏、由熱情與想象組成。就是那個獨具魅力的世界,讓青年人變得成熟,讓老年人變得年輕,讓徘徊者獲得力量,讓勝利者變得謙遜……

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本人曾經在好些年裡,每天堅持着寫一首詩。不少情況下,是不打草稿一揮而就的,我把這當成鍛煉自己大腦思維的一種方式。我的詩,都是那時寫的。

那一個年代,是激情燃燒的年代,是夢想滿懷的年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代。弱弱地說一句,就是過了幾十年後回頭來看,我自己認為,那一些詩,有些還是過得去的。那個生機勃勃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出人頭地,一心想的是成名成家,一心想的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為此,某人是很努力的哦。

有一年盛夏的傍晚,在南昌市下沙窩的贛江邊遊泳時,我就坐在沙灘邊上寫了一首詩,題目是《我等着一個人》,這首詩至今還廣受好評。上世紀某年某月的一天,在福州于山公園遊玩時,走累了就坐在椅子上一邊休息,一邊随便撿起椅子旁邊的一張紙,寫了一首《說吧》。很多年後的一天,有朋友在微信裡動情地告訴我說,就是這麼一首小詩,給了他走下去的信心,一掃心中的陰霾,這也讓我有了莫大的成就感。1981年我獨自去昆明旅遊,那時要坐幾天火車,下車時雙腿都是腫的。坐在疾馳而擁擠的列車上,也是一口氣寫下了好幾首詩,例如公衆号裡推送的《你一對發亮的燈籠》和《被風散開的秀發》等等。經常參加一些味如嚼蠟的會,本人也會趁着旁人一不留神,就在紙上不停地塗塗抹抹着。上大學的4年裡,我是走讀生,住在離學校教學區不遠的家屬區,要生煤球爐,要洗菜做飯。于是我就在竈台邊上放着小本子或紙片,邊幹活邊想着什麼意境呀、什麼形象呀之類的東西,一旦有了好的構思和句子,馬上就會在紙上記下來,很多很多詩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詩與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那塊闊大的土壤裡辛勤地耕耘着,播種着,當然也就在不斷收獲着,享受着。比如,本人是當年江西最早在《詩刊》發表作品的作者之一,那個火紅而難忘的年代,《詩刊》的地位那可是很崇高的,要想在上面發表作品是很困難的。

現在回過頭來認真看看、仔細想想,不能說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但是不是“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那就說不準了。

不過呢,我們偉大的左拉先生,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說過了:“詩是偉大的,隻有在詩裡才有解脫。”

作者簡介 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贛鄱英才555工程”第三批人選、第三屆“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入選由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主編出版的《贛鄱群英彙·江西省優秀人才成長案例》。

從事新聞工作不久的1985年,就因業績突出,被中國記協選派赴戰區采訪,成為迄今為止江西新聞界赴戰場采訪第一人。3次獲得全國優秀新聞作品年度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曾采寫長篇通訊《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國》以及《火炬,照耀着英雄城的大街小巷——邱娥國和他的同僚們》等後續報道,為推出和宣傳邱娥國這一個全國重大先進典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華新聞報曾經以《從先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為題發表通訊,對其從業事迹進行報道。

新聞采編業務娴熟,文字工作能力全面,在消息和通訊、言論以及散文、詩歌等多領域均有建樹。采寫和創作的大量消息、通訊、評論、散文、詩歌、随筆等,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自成一家,特色較為鮮明。

有七八十篇作品獲全國和全省獎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