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姆安拉11月20日電 (國際觀察)設施被毀資金短缺 加沙重建困難重重
新華社記者陳霖
本月21日,巴以最新一輪大規模沖突結束即滿半年。今年5月,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等加沙地帶武裝組織和以色列爆發了為期11天的沖突,并于5月21日正式停火。以色列轟炸造成加沙地帶大量人員傷亡,軍事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盡管目前加沙在埃及等國資助下已開始重建,但面臨能源和裝置短缺、資金不足等重重困難,以色列的封鎖也加大了重建難度。

圖為5月19日,在加沙地帶的拉法,遭空襲的建築升起濃煙。(新華社發,哈利德·奧馬爾攝)
基礎設施損毀嚴重
在5月的沖突中,加沙地帶的加沙市受損最為嚴重。據實際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統計,共有266萬米水管線路和544萬平方米的公共道路在沖突中被炸毀,另有260餘人死亡,約2200棟房屋被完全摧毀,37000棟建築物遭到損壞。
加沙市政廳新聞官胡斯尼·穆漢納說,多處交通主幹道和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導緻沖突期間無法在最短時間内将傷者送至醫院。沖突結束後加沙市政廳第一時間開始修複工作,目前主要交通樞紐的修複已經完成。
城市輸水管道和污水處理廠也遭到嚴重破壞,冬季将至,政府部門無法完全修複受損管道,隻能臨時性地維修了大部分水管,并重新啟用部分老舊管道。但部分老舊管道已有數十年未用,内部鏽蝕和污染嚴重,導緻水質無法達到飲用标準,政府隻能通過運水車将飲用水送至居民家中。
此外,加沙電力系統老化,電力供應長期存在問題,重建中很多機械裝置都需要電力供應,這導緻電力供需沖突更加緊張,居民日常用電受到影響。而且許多推土機和運輸車輛等大型工程機械都已超出使用年限,目前加沙市尚在使用年限内的工程裝置僅有8台。
5月26日,在加沙地帶北部的城鎮貝特拉希亞,23歲的巴勒斯坦理發師阿蔔杜拉·紮瓦拉在他被以色列炸毀的房屋前為顧客免費服務。(新華社發,裡澤克·阿蔔杜勒·賈瓦德攝)
資金短缺困擾重建
巴勒斯坦公共工程和住房部副部長納吉·薩爾汗說,加沙經曆過數次戰争,有充分的重建經驗,目前已完成瓦礫清掃工作,技術計劃和勞工力量都已準備就緒,如果資金到位,有信心在一年内恢複到沖突前的樣子。但分析人士指出,資金短缺正是加沙重建面臨的最大難題。
據哈馬斯政府測算,加沙重建預計需要4.97億美元,盡管埃及和卡達兩國分别同意提供5億美元援助,但援助分為多個階段支付,預計将持續數年時間。而且這些援助最終能否落實也存疑。比如2014年巴以大規模沖突結束後,世界多國同意向巴方提供資金援助,但最終落實的不足承諾款項的25%。
美國等西方國家不願與哈馬斯合作也是援助資金難以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方恢複了特朗普時期切斷的對巴援助,但絕大部分援助經由聯合國相關項目投放,而非直接提供給巴民族權力機構。美國此前宣稱會為加沙地帶重建作出貢獻,但強調不會讓哈馬斯從重建援助中獲利。
此外,以色列扣減巴勒斯坦稅收,也導緻巴方财政捉襟見肘。今年7月,以政府曾當機應向巴民族權力機構轉交的6億新謝克爾(約1.83億美元)代收稅款。根據巴以1994年簽署的《巴黎經濟議定書》,以方負責對運往巴方的物品征收關稅,并向在以工作的巴勒斯坦人征收個人所得稅,并定期将稅款移交給巴方。這筆款項占巴民族權力機構預算的三分之二。以方經常以扣留代收稅款作為對巴方的“懲罰”措施。
這是8月25日在靠近加沙地帶北部邊境的以色列斯代羅特拍攝的以色列士兵和坦克。(新華社發,吉爾·科恩·馬根攝)
解除封鎖迫在眉睫
本月底,埃及情報總局局長阿巴斯·卡邁勒将前往特拉維夫和約旦河西岸,與巴以進行新一輪磋商。預計此次磋商将涉及延長停火時間、取消對加沙地帶封鎖、加沙地帶重建等問題。
哈馬斯媒體辦公室主任薩拉馬·馬魯夫說,有關解除封鎖的談判肯定會很艱難,無法一蹴而就,但如果以色列不解除封鎖,加沙人民無法自給自足,青年失業率長期在50%以上,下一輪沖突爆發隻是時間問題。
加沙烏瑪大學政治學教授胡薩姆·達賈尼說,加沙重建進展取決于政治局勢和現實條件。雖然以色列放松了一些管制,口岸的運輸情況有所改善,但也無法保證建築材料可以順利運抵加沙。
達賈尼說,結束以色列多年來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加快重建計劃,才是防止局勢惡化的解決方案。而在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以色列的縱容和支援加劇了重建問題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