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來源:光明融媒

作為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光明的文化步履與征程有着特殊性,可謂獨樹一幟。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光明區風景/資料圖

光明承載了獨特的使命,經曆了農場和功能區兩段特殊的時期,融合交織了獨特的廣府文化、客家文化、農場文化、僑民文化、知青文化等脈絡,留下了特殊的人文印記。特别是1958年建立國營農場以來,一批批拓荒者們普通卻不平凡,視困難與艱苦如過眼雲煙,将荒郊野嶺建成享譽盛名的國營農場,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時代壯歌。如果時間軸拉長,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曆史底蘊深厚。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光明農場舊貌

新區成立後,光明從之前單一的發展方向,向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謀劃布局,在政府的大手筆描繪下,在文化建設方面“開疆拓土”,文化事業迅速迎來發展的春天。

東風徐來,珠江水暖。在光明農場成立甲子之年,光明升格為行政區,正式進入“光明時代”,作為深圳北部一顆耀眼明珠,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為目标定位,成為新起點上深圳改革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歲的光明,由此有了穿透3000年的曆史厚度與文化血統。

文化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立足根基,同樣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靈魂。從特區邊緣走到舞台中央,光明區因使命而生,迎來曆史賦予的“高光時刻”;從國營農場蝶變為科學新城,光明區因創新而強,奮力扮演代表深圳參與未來科技競争的第一艘“沖鋒舟”;從深圳的“西伯利亞”到城市會客廳,光明更是彰顯文化魅力,于深圳“文化強市”戰略的總體部署下,在傳承了深圳特區創新、開放、包容、平等、科學、務實等文化觀念的基礎上,拓展文化内涵的深度與廣度,持續用人文溫度呵護大國重器,用藝術之光普照科學之城。

向光

以多元平台綻放光明人文之美

新生的光明深知,惟有提綱挈領,方能有的放矢。惟有機制“搭台”,方能文化“唱戲”。行政區成立以來,光明區委區政府堅持高位謀劃、大處着眼,按照“科技韻、綠色風、國際範”的标準,全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打造深圳北部文化高地,服務世界一流科學城建設。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資料圖

搭建宣講舞台,謀篇頂層設計。

将理論學習宣講作為提升光明黨政上司幹部人文政治素養的有力武器,加大對黨員幹部注冊、學習“學習強國”的推介力度,積極将優秀文稿、作品推選到“學習強國”平台。

在全區範圍推出“光明文明大講堂”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品牌宣講活動,積極邀請市委黨校、市委宣講團專家前來授課,為光明在更高水準、更高層次上發展“把脈問診”。

在全市率先創設掌上理論學習平台“理響光明”,發起黨史知識競賽活動,累計超6萬人次參與。

從各行各業精選出宣講人才,建立起區委講師團、區黨風廉政宣講團、區普法聯盟、區勞模宣講團、區“文明蒲公英”宣講團及街道銀齡宣講團、黨史黨課講師團等7支宣講隊伍,讓理論聯系實際,走進千家萬戶,深入人心。

做強“報台網微端”,全矩陣遍地開花。

以多元媒介宣傳光明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之勢。2019年9月,在全市首批揭牌區級融媒體中心,集合光明電視台、“光明融媒”APP、光明融媒視訊号、深圳光明抖音号、樓宇電視平台,加大光明文化文藝活動的傳播,營造文化文藝活動蓬勃開展的濃厚氛圍。重點做強“深圳光明”微信公衆号,将其打造成光明“第一新聞釋出廳”;建成了新聞釋出廳,及時主動發聲。

目前,已經與所有主流媒體建立合作關系,開通南方+等主流媒體“光明頻道”16個,統籌19個新媒體平台資源,形成内容為王、移動優先的全媒體宣傳矩陣。

“光明區成立一周年”H5和系列長圖榮獲“廣東政務新媒體精品案例”,“光明釋出”新浪微網誌獲評人民日報和新浪共同頒發的2019年度“基層優秀政務微網誌”。

區融媒體中心作品《幸福光明守護者》獲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原創短視訊二等獎,作品《并肩前行》獲得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影像獎,區融媒體中心獲評2020深圳年度基層工作創新機關,《早安光明》欄目獲評2020深圳年度融媒體優秀傳播範例。

揭牌全市首個融媒體中心“掃黃打非”工作站,發揮融媒體中心品牌和宣傳優勢,瞄準網際網路主陣地主戰場,着力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為光明區高品質高顔值發展,以及深圳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聚光

以宏大格局開啟文化事業新氣象

從完善基礎設施轉向與世争鋒豪氣打造光明特色的文化地标,從注重普惠性基層群衆性活動轉變到放眼長遠,積極引進、承辦系列國際高端文化體育賽事,從科技、文化獨立發展到前瞻布局,推動科技與藝術融合發展,光明在這份“時代答卷”中,正在奮力書寫着深圳北部文化高地建設的嶄新華章,全力提升着城市整體精神風貌和文化内涵。

制定文化事業政策保駕護航。

近年來,光明區聚焦文體事業發展和文化文藝繁榮,先後制定《光明區文化旅遊體育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光明區支援文化及旅遊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光明區支援體育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光明區非國有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扶持辦法》等系列制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标準化、制度化發展,并積極推進文化管理機制改革,提升管理服務效能。相繼出台了《光明區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深圳市光明區文藝創作扶持獎勵辦法》,為文化文藝繁榮發展保駕護航。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光明區本土文化藝人創作情景音舞詩畫《答卷》,獻禮建黨100周年/資料圖

挖掘培育本土優秀文化人才慧眼識珠。

人才是文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光明區堅持将文化文藝人才培育、挖掘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首要任務,2015年以來,成立文化藝術發展中心,積極培育發展本土優秀文藝人才,現已培育作家、音樂家、舞蹈家、美術家、書法家、攝影家等6家文藝協會、561名會員,成立了區文聯,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更加規範專業。

各協會自覺服務大局,創作出一批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藝精品,在主題宣傳、繁榮創作、品牌打造、文藝惠民、人才培育、自身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家協會在《中國作家》等國内一線期刊上發表優秀作品300多篇,出版著作20餘部。音樂家協會擔綱明月合唱團主力軍,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成人女聲組A類合唱團榮譽。舞蹈家協會推出大型原創音樂劇《深圳最北是光明》、作品《旅途》獲得廣東省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創作銀獎。美術家協會在深圳市第十六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比賽中獲得金獎,作品連續兩屆入選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書法家協會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展、全國楹聯書法展、全國行書展等一系列國家級賽事,獲得廣東省南雅書法最高獎等近120個獎項。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要關頭,各協會會員心系“疫線”,創作出300多件具有濃濃家國情懷的“戰疫”主題文藝作品,為堅決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文藝界的力量。

完善文體設施布局勾勒藍圖遠景。

因地制宜科學發展青少年足球,累計建成足球場66塊,總面積20餘萬平方米,建成各年齡段業餘足球隊100餘支,獲評國家體育總局“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高标準建成“四館合一”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填補了光明區大型文化綜合體空白,積極承辦話劇、音樂會、作品展等各類演出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成為光明區開啟高端文化設施建設的起點和縮影。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借鑒深圳市的做法,推出光明十大文體設施,計劃“十四五”期間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引進全國首個純西方美術館,項目及藏品價值受到業界權威專家的高度肯定。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從衣食住行到精神家園,一個日漸豐盈的光明正在煥發新活力。

推進“書香光明”建設,建立“1個總館+6個分館+22個社群服務點+5個企業合作館+71個書香亭”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成“1個區總館+1個直屬分館+6個街道分館+31社群服務點”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推動6個街道、31個社群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作基層文體設施全覆寫。

加速打造“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十五分鐘閱讀服務圈”,推動形成“區—街道—社群—文化點”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基礎網絡。

目前,正在按照以科學公園為核心、以茅洲河兩岸為文化休閑帶、以一街道一文體中心分片布局的規劃思路打造“一核·一帶·一片”光明文化地标,讓光明人在家門口盡享文化盛宴。

追光

以高端賽事與群衆活動鍛鑄文化高地

堅定“在光明 看世界”的文化擔當,光明在文化視野上更樂意由内及外、由上到下開拓“朋友圈”,全面激發文化新繁榮,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為“高品質高顔值”發展再添重要引擎。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深圳光明小鎮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資料圖

重大項目落戶光明擲地有聲。

圍繞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戰略定位,積極打造與高端城市品位内涵互相比對的重大文化活動賽事,不斷提升城市品牌文化影響力。

2019年,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成為國際重要的短片節之一,永久落戶光明,逐漸發展成為擁有全球視野、多元參與、融通國際的文化新品牌,每年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參賽作品逐年攀升,項目國際影響力日漸擴大。

順利舉辦2019深圳光明小鎮國際半程馬拉松賽順利舉辦,單個直播平台點選率突破138萬人次。ITF國際元老網球巡回賽更新為一級賽事,是國際網聯亞洲唯一一站黃金一級賽事,也是國内最進階别的ITF元老網球賽事。

舉辦光明首個國際象棋進階别賽事——“光明科學城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線上明星賽,吸引大批喜愛智力運動的群衆的關注,近11萬人次觀看比賽直播。承辦“一帶一路”2021深圳象棋國際邀請賽,作為“深圳棋茶文化消費節”重要賽事,以及光明區首個象棋國際頂級賽事,邀請了一批國内專業棋手及意大利、俄羅斯、白俄羅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國家棋手參賽。

各項活動參與、關注人數總體上漲,光明在國際賽事活動中逐漸打響名氣。

推出系列紅色文藝精品為黨旗添彩。

光明區堅持以紅色精品力作統一思想、凝聚力量,舉辦大型交響音樂會《英雄頌》演出、“百年夢想 百年贊歌”大型多媒體音樂會、情景音舞詩畫《答卷》文藝演出、“我們的美好生活”書畫攝影作品展等文藝項目,積極營造慶祝建黨100周年濃厚主題氛圍。

創作了光明版《唱支山歌給黨聽》等原創文藝作品40餘個,其中原創歌曲《光明之約》被中國唱片出版的《中國少年之聲》專輯收錄,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并先後在“學習強國”、中國青少年音樂網等多個平台播出。

聚焦光明百年人文曆史,在寶安日報推出60個整版的《蝶變光明》新聞特輯,策劃推出“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早安· 光明——百名青年講百年黨史”《百年黨史·光明足迹》等系列黨史教育特色圖文欄目10餘個,全方位調動市民群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熱情。

聚焦特色虹橋,組織全區多個機關1.7萬人參與“漫步虹橋 心向光明”體驗式學黨史活動。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基層群衆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圍繞重要主題創新開展文藝活動,積極舉辦“光明杯”全國手機攝影展、“祖國頌”專場音樂會、“光明夢想秀”群衆(少兒)才藝大賽、光明大講堂等活動,舉辦深圳市十佳群衆粵劇粵曲唱家評選暨光明區粵劇藝術周、“走進身邊的非遺”深圳市非遺周光明區分會場活動、“萬家燈火鬧元宵”文化民俗廟會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群衆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重新認知。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産周光明區分會場活動

疫情期間,積極響應留深過年倡議,舉辦迎新春書畫攝影展,展出原創作品91幅,豐富留深過年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組織書法家協會到科學城建築工地、紅木小鎮等開展義寫春聯活動,為市民群衆送上近千副春聯;開展“公益電影進基層”活動,播放電影500餘場,惠及群衆近10萬人次。

2021年首次舉辦帳篷閱讀馬拉松、“書菜生活”閱讀活動,1000餘組家庭、近3000名市民參與,通過家長陪伴孩子閱讀,營造“書香光明”濃厚氛圍。

積極與全國各文藝名家關聯開展“高層次藝術教育訓練講座”活動,邀請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得者彭雙龍到光明授課交流,激發藝術家的創作熱情,提高理論知識水準及創作能力;發揮文藝人才的專業優勢,組織“文藝家下基層”“文學鑒賞與創作”等各門類文藝活動18場,不斷活躍基層文化生活。

孕育城市文明春風化雨。

緊緊圍繞全國文明城市建立工作部署和要求,建立“十大機制”,積極推動文明城市建立及市民文明素養提升專項行動,做到天天有巡查、時時有整治、周周有複查、月月有通報。

通過“光明公共文明‘随手拍’”管道,曝光現場一線環境衛生、公共秩序、創文宣傳的問題,實作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整改、整改情況第一時間圖文上傳,打造創文“民生熱線”平台。

創新推出“文明蒲公英”等宣講團隊,在《寶安日報》開設專題專欄,加大對光明文明城市建立工作的宣傳報道。

2021年,光明區西瀝海關獲評市文明機關,李松蓢學校獲評市文明校園,玉塘街道鄭瓊君獲評市公德心建設先進工作者,區實驗學校教師黃健、光明中學退休教師劉立人獲評市文明市民(道德模範),馬田街道薯田埔社群唐金花、歐新華家庭獲評市文明家庭,區委宣傳部、公明街道等11個先進集體經複查确認保留和繼承榮譽稱号。

打造了全省首家建築工地黨群服務中心——築夢紅色家園,為建築勞工營造了休閑娛樂、學習教育訓練、社交聯誼的自主空間和提供員工關懷、黨群服務、文化活動的溫馨家園,展現了共享共治的理念。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築夢紅色家園一角

逐夢

以文化土壤為植根

讓人文與科技交相輝映

目前,光明科學城的建設浪潮激情澎湃。光明深知,偉大的科技創新,需要文化與藝術的滋養。科技可以反哺人文,人文也滋養科技。人文的“柔”與科創的“硬”,需要水乳交融。而有了這樣的思想高度,也讓光明“魅力之境”的未來規劃,更有韌性與張力。

按照《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依托“山水田林湖”的生态優勢,未來科學城将是一個夢幻般的都市與田園交相輝映的城市新中心。“茅洲河裡魚翔淺底,山湖綠道玉帶纏腰,光明小鎮繁花似錦,科學城裡群賢畢至。”光明逐夢未來的真誠期許與實踐,将日漸變為現實。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光明科學城展示中心前的新陂頭河

激活文化動能賦予科技溫度。

科技的創造離不開創新,而創新源于藝術的啟蒙。自2019年文博會主會場“首秀”以來,連續參與文博會,打造主會場光明展區+分會場——時間谷文化創意港+配套文化活動的參展格局,包括“奧運戰車光明智造”“中國時間揚帆出海”等人文科技元素的融合,打出光明文化品牌。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藝術光明持續蝶變更新。

整合各類資源,用好光明現有文化地标資源和文化團體組織,打造“光明藝術季”,助力“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繼續加大與國家級、省級、市級藝術團體及協會的合作,引進高端文化藝術品牌,大力推進“光鳴計劃”,打造城市文化休閑會客廳。

正在大力打造和引進高端體育賽事,充分發揮“名人體育”與“體育名人”品牌效應,努力打造足球之區、羽毛球之區和戶外運動之區體育名片,擦亮光明高端特色體育項目招牌。

築巢引鳳成就“人才之城”。

光明打造創新創業樂土,依托區位優勢和光明科學城優勢,一大批人才集聚光明,投入到光明跨越式大發展的建設中。

截至今年上半年,光明區累計引進、培養各領域高層次人才857人。其中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1人,廣東省高層次人才15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710人,區級成長型人才91人,共有院士10名。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光明科學城展示中心

獨辟蹊徑提檔旅遊市場,新晉網紅景點漸入佳境。

營建文化氛圍需要“粉絲”效應。光明用好原有農場、小鎮等特色旅遊文化資源,融入科技元素,提升旅遊影響力,目前已經建成了一批網紅打卡地,吸引八方來客。

文化之源涵養創新沃土!光明這樣讓藝術之光照進科學之城

5600畝的光明小鎮,4公裡的虹橋公園“飄帶”,浮橋、探橋、懸橋三座特色景觀橋,6.8公裡的茅洲河碧道,26.8公裡的馬拉松山湖綠道,全區260個公園……光明按照“一心五片四廊”的公園空間布局,做好山水文章,“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畫卷徐徐展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放眼當下

光明湖上日出日落

茅洲河水奔流不息

隻要心懷遠方,就一定能洞見光明

可以預見

在“雙區”奔湧的大道上

手握“大國重器”的光明

将持續送出時代答卷

綻放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