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筆記《唐六典》卷二 尚書吏部(下)唐朝科舉考試

作者:小銘的讀書筆記

上續讀書筆記《唐六典》卷二 尚書吏部(中)

這一部分主要是記載了關于唐朝的科舉制度,由考功郎中僚屬員外郎掌管:

唐代科舉考試,起先依照隋制由吏部主持,後于開元二十六年由禮部侍郎一人掌管,并由此設立貢院,科舉有了專門的考試場地,但考試内容和形式與明清科舉考試有較大的不同,

一、考試的種類不同:

首先,是由州府每年考試選送貢士參加考試者有六類考試:

1.秀才:考方略策五條,考試文、理俱高者為上上;文高理平、理高文平者上中;文、理俱平者上下;文、理粗通為中上;文劣理滞為不第。

2.明經:考大經《禮記》《左傳》,中經《毛詩》《周禮》《禮儀》,小經《周易》《尚書》《公羊》《谷(榖)梁傳》合為九經,通二經者,一大一小或兩中經,通三經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經者,大經并通;九經可選擇,但《孝經》《論語》為必讀。考試:《孝經》二貼,《論語》八貼,每貼三句話,六貼答對可以進入試策階段;

試策:《周禮》《左傳》《禮記》各四條,《孝經》《論語》各三條,其餘各經各三條,以上共考二十道題:

通五經者,通十道為上上,八道為上中,七道上下,六道中上;

三經者,全通為上上,十道為上中,九道為上下,八道為中上,七道以及二經對五道者為不第

3.進士:考九經中小經和《老子》一貼,雜文兩首,策時務五條,雖然要求文章需要“洞時文律”,策需要“義理惬當”,但是唐代前期受到南北朝骈文影響,文章往往辭藻華麗但内容空洞。

經策全通為甲;策通四,貼通六以上為乙,以下為不第。

4.明法:考律、令各一部,每部十貼;策試十條,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通八以上為乙,以下不第。

5.明書:《說文》六貼,《字林》四貼

6明筭(suan四聲,通算):考《九章》三貼,《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等七部各一貼,《綴術》六貼,《緝古》四貼,以上十本書是為算經十書。

其次,為弘文館,崇文館學生,以往修習《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三國志》其一,然後另修大經、小經各一,或者兩中經,考試同明經、進士類似。策試十道,能夠粗解注義,經通六,史通三,則通過考試。如果是考進士時務策時,要求“識文體,不失問目意,試五得三”。

弘文、崇文二館學生考明經或是進士都必須兼修《孝經》《論語》,并考試十條。

第三,齋郎由太常申報禮部稽核後,送考功司考《論語》及大經一部。

第四,國子監學生有學業大成的選拔二十人,三年一考,貢舉及第并且聰明灼然的,日誦千言,并口試,通四經,考試十通七者,考《孝經》《論語》共考八條,其餘九經有通者,各考八條,及第者放選等官。

由以上可以看出,唐朝科舉制度可以看到,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是并行的六類考試,往往為當時寒門子弟入仕的唯一選擇,秀才、明經、進士為以文入仕,明法、書、算作為技術往往不為當時士人的選擇。

在唐朝前期由秀才、明經入仕做到宰相的遠遠多過由進士入仕的,但在中後期,進士及第受到士人的青睐,甚至有人家裡做到六兄弟都為進士及第的狀況。

弘文、崇文二館,齋郎,國子監學生,則大都為皇親官爵門蔭入學,實際被唐代貴族把持,成為了一種文化壟斷,并由此壟斷了當時的仕途,成為了階層固化的枷鎖,所有考試完畢,及第者并不能馬上得到官職,而是要“守選”三年,等有官位空缺後才能上任,雖然國子監學生三年一考,但因為家中有人可以提供良好的官紳政治資源而更容易獲得官資。這種情況直到盛唐之後才逐漸轉變。

如果常舉及第者想要快速獲得官職,往往會選擇參加制舉來達到目的,制舉源于漢代賢良方正等制度。

而與明清科舉相比較,唐代科舉考試範圍更為廣泛,有文、史、經、律、書、算等,涉及《論語》《孝經》《老子》《禮記》《左傳》《毛詩》《周禮》《禮儀》《周易》《尚書》《公羊》《谷(榖)梁傳》十二經、算術十經等。

參加常舉考試者,同時有秀才、明經上上者,進士甲等,并未有唯一的“第一名”,而且有唐一代隻有武則天一朝有殿試,且不常設,是以認為唐朝沒有類似明清科舉制度中狀元的說法。

參考:

《唐六典》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唐代基層文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