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10月23日報道:陳尚志70歲,隻有國小文化,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農民。有了繪畫藝術,他也在大城市奮鬥了十年,選擇回國的原因不是為了賺錢,而是"隻有聞到鄉下的泥土,繪畫才有靈感"。5月,陳尚志的畫作《愛是有福的》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國際畫家",令包括妻子在内的村裡人大為懊惱。
說到藝術創作,那些有一點相關常識的人,很清楚"藝術來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則,然而,在很多情況下,也許是為了反映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藝術品味","藝術模式",我們傾向于關注"高于生活",而忘記了"來自生活";它注定會落入被動水和無界木頭的泥濘中,難以解救精靈。不久前,很多時候裸體行為藝術網紅男、女權主義者海蓉,再一次在北京798藝術中心進行一場"行為藝術"——"十天談",把自己關上一盞細光,從10月5日開始,在封閉的鐵鑄籠裡就是10天!而"向外界開放",遊客可以與他們交流。對此,網友指出,"赤身裸體的籠子是藝術,沒有籠子的裸體是色情"。
這樣的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除了能夠赢得眼球之外,我們真的看不出這種行為和藝術能有什麼關系。這樣的藝術創作和作品創作,充其量隻能是昙花一現。相反,隻有基于土壤,基于生活,藝術創作,才能像錦緞一樣綻放。這一點,著名畫家羅中性名著——《父親》,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之一。今天,農民畫家陳尚志的作品《愛是有福的》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這也是說明性的。
農夫畫家陳尚志的脫穎而出,首先在于他對大地的執着,對生命的執着。十幾歲的時候,他甯願餓着肚子,也為了省錢買筆和紙;成熟的南瓜,山坡上的雞,米切的農婦......生活中的随意場景可以成為他的素材,可以采取即将到來的。有這麼厚厚的堆積,他噴出稀疏的頭發,也進水管。
農民畫家陳尚志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這要歸功于當地對文化産業的重視。從2012年開始,萬安縣将旅遊文化産業推廣到與當地産業相同的地位,能源、旅遊文化主要以農民繪畫為主。萬安縣将天北村開放為農民畫村,将村的桐塘改成畫廊,池塘建有漁池,既不失鄉村風情,也為畫家和遊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環境的優化和個體的堅持,最終讓農民畫畫、綻放等"有愛隻有善"。
我們并不是刻意強調文藝要如此濃郁的土氣息,因為盛開的鮮花,才是文藝真正的春天;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不能沾上銅臭", 而農夫畫家陳尚志嚴謹的創作心态和豐碩的創作成果,是對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诠釋。
溫/範德比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