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作者:四味毒叔

文 | 花無宴

出生于50年代的湯姆·漢克斯,在如今的大銀幕上,依然在不斷貢獻着精湛的演技,用一部部口碑之作,鞏固其“美國國寶級演員”的位置。

《菲利普船長》《間諜之橋》《薩利機長》《華盛頓郵報》,一直到最新的科幻片《芬奇》,單是最近這十年的作品,就足以讓我們對這位常青樹報以欽佩之情。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尤其是在《芬奇》中,他憑一己之力,讓115分鐘的故事興味盎然,更使得一衆豆瓣網友傾心打出8.4的高分。不管是在今年的科幻片領域,還是在整個院線電影中,《芬奇》都值得我們靜下心來,好好享受一番。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01

從故事的大背景上來看,《芬奇》可以說是一部災難片。

在不遠的未來,由于太陽耀斑大爆發,導緻臭氧層變得千瘡百孔,無法阻擋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和高溫。于是,植物急劇縮減,直至消失殆盡,土地也随之沙漠化,人類遭遇滅頂之災。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由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芬奇,便是這個末日下的一名幸存者。在災難發生之前,芬奇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專門研究機器人。得益于科學常識和技術,芬奇逃過一劫。

于是,靠着防高溫及紫外線的裝備,以及公司裡的風力發電裝置,芬奇白天穿梭于城市中的荒蕪建築,夜晚潛伏在安全的大學營裡,于末日中艱難為生。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他對于生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條黃色小狗身上。由于自己身患重疾,即将死去,是以,芬奇将維生之外的時間都用來制造一台機器人,希望自己離世之後,機器人可以一直照顧小狗,保它周全。

芬奇的擔憂不無道理。在這個末世中,動物除了無法在太陽底下活動外,還得面臨其他幸存者的威脅。此外,不定期的劇烈沙塵暴、龍卷風,更是可以輕松要人性命。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機器人研制成功的當晚,芬奇便接收到了一條超級風暴的天氣預報,據資料分析,一旦風暴來臨,即使是庇護芬奇許久的工廠,也無法抵禦。

于是,芬奇帶着他那條寵愛有加的小狗、一台智能機器人,以及一輛運載車機器人,走上了前往舊金山金門大橋的路途。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如果你對《芬奇》的預期,是諾蘭的《星際穿越》,亦或者是《瘋狂的麥克斯》,那麼注定會敗興而歸;但如果你想要在一部科幻電影裡,得到情緒上的治愈,《芬奇》絕對合适。

準确來說,《芬奇》雖然是一部有着科幻設定的未來電影,但是它更多關注的是個體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說,它更像是斯派克·瓊斯的《她》,或者是鄧肯·瓊斯的《月球》,借科幻電影的外殼,講述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變化。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是以,你在《芬奇》裡找不到高能燃爆的動作場面,也不會看到強烈戲劇沖突的故事線索。它和正常的科幻類型片背道而馳,更像是一曲充滿治愈味道的科幻小詩,在舒緩的遊吟過程中,傳遞出哀而不傷的情緒。

02

除了“科幻電影”這一标簽外,我更願以“孤島求生電影”的亞類型來稱呼它。經常觀看好萊塢電影的影迷,應該對這類電影并不陌生。

在它們的主體故事中,一般都隻有一位主角,在一個失去現代社會秩序的極端環境中孤獨求生。主角們大多靠拾荒、種植和采摘等手段艱難為生,稍微不慎,就可能因為某個因素的改變,遭遇死亡的威脅。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頗為有趣的是,這類影片的主角,一般都會尋找一個精神寄托物,或是動物,或是借助物體臆想出的某個人類投影,用來排遣内心的孤獨之感。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是傳奇》、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以及同樣是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荒島餘生》等,都可以歸為此類。

隻不過,稍有差別的是,在這三者中,一個是在喪屍橫行的後啟示錄世界裡帶着狗求生;一個是在火星上靠種洋芋堅持數年、等待救援;一個是在太平洋孤島上野蠻生長,創造生機。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芬奇》同樣如此,片中的世界雖然并不止男主角芬奇一個人,但芬奇對于外界有無限的恐懼。是以,芬奇甯願将生命的意義寄托在一條狗身上,以狗的生命的延續,換來内心深處的安甯。

但和上述這些“孤島求生電影”相比,《芬奇》顯然另有“話”說。智能機器人傑夫、小狗古德耶爾以及芬奇構成了三對“父子關系”,他們之間情感棧橋的搭建,以及由此生發出的意味,其實才是電影的重中之重。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具體來說,芬奇和小狗之間的“父子關系”,源自于芬奇極端孤獨的情緒,以及他内心的無限愧疚。前一種情緒,其實和《荒島餘生》裡,查克與“排球人”威爾森的情感并無二緻;後一種情緒,則是因為芬奇在當年因為怯懦,緻使一對母女喪命在槍口之下,是以他想用撫養小狗的方式,進行贖罪。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而芬奇和傑夫之間的“父子關系”,明顯帶有人類父子關系的痕迹。比如芬奇在教育傑夫如何求生、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時表現的不耐煩,以及在最後看到傑夫迅速成長時,表現出的欣慰。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至于傑夫和小狗之間的“父子關系”,則是一種全新的情感連結。它們之間既沒有造物主與被創造者之間的控制關系,也沒有人類囿于自身負面情緒産生的一廂情願。但在它們之間,我們又看到了人性中明亮而溫馨的一面,它們因為愛守護在一起,也因為信任不離不棄。

這三種沒有任何血緣,但勝過血緣的“父子關系”,讓影片所傳遞的情緒一步步遞進,從孤獨無望,到守護相伴,最後到互相了解,成全對方。

令人頗感奇妙的是,這部誕生于新冠疫情之前的電影,其中的科幻設定、人性塑造和後疫情時代的諸多特征竟然非常類似。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談到後疫情時代的“病症”,在我看來,最明顯的一點便是“自由”的部分失去,或者說不可預測的“限制”。人們不再擁有想去哪兒就能去哪兒的自由,同樣的,當某處疫情爆發後,此處的人們不得不受到限制,無法前往他處。

加之,已經長達兩年的疫情籠罩,以及未來仍将持續的疫情狀态,讓身處當下的我們,在觀看《芬奇》時總能感受到别樣的滋味。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白晝下人類或動物無法生存的設定,便和疫情爆發區人員不可逗留類似;芬奇對于外界神經過敏的防範,讓人不禁想到某些人對于新冠感染者的恐懼,以及大衆對于外界的過分恐慌。

當全球性的危機一旦爆發,不管是病毒還是其他災難,最先且最易病變的永遠都是人心。

這一點成為《芬奇》中,男主角近乎瘋狂地躲避的心理動因。那段因為傑夫的冒失之舉,導緻芬奇慌張地開車逃離,甚至将房車上的太陽能帆闆撞壞的橋段,足以令人深思。即使那輛未知的黑色轎車隻是停在橋梁上,我們依然和芬奇一樣,對此深感恐懼。

這部能把人看哭的科幻電影,太治愈了

好在《芬奇》并不打算讓未來顯得過于灰暗,影片最後,傑夫帶着小狗來到芬奇心心念念的金門大橋。一個是機器人,一個是狗,人類看似并不在場,但由人類締造并延續下來的美好秉性,在這一狗一機器的組合中漫步前行。

希望在哪兒呢?其實它們就是希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