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朝——《江蘇省志-大事記》(1)

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

7月,淮東制置使印應雷修新城于五河口,南宋朝廷命鎮江轉運米10萬石貯新城,并賜名淮安軍。蒙古統軍司庫春、董文炳派兵前來争奪,未遂。

忽必烈正式稱皇帝,建立了元朝。

南宋朝廷以黃萬石為建康知府。

1272年(元世祖至元九年)

5月,南宋朝廷以趙溍任建康知府。

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

4月,南宋朝廷命淮東制置使李庭芝至清河城大清河口,在地勢險要處築城禦敵。

4月27日,趙溍以建康知府兼任沿江制置使。

12月14日,李庭芳任淮東制置使兼揚州知州。

1274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

1月,南宋朝廷減免江東沙圩田十分之四租米。

10月,元淮東都元帥孛魯歡等會晤淮安城下,遂克淮安。

12月5日,南宋朝廷為趙文亮、趙文義在揚州立廟,賜額“傳忠”。

阿拉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16世裔孫普哈丁病逝并安葬于揚州。1265~1274年,普哈丁在揚州傳教近10年,參與修建了揚州伊斯蘭教仙鶴寺。後至山東遊曆,1274年在由濟南返揚州途中病逝。臨終時,他要求将遺體葬于揚州運河東岸的高岡。後來各代一些來揚州傳教或經商的阿拉伯人亦葬于園内。墓園曆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存。普哈丁墓及墓園又俗稱“回回堂”,包括墓園、清真寺和園林三部分,融合了中國的庭院式設計與波斯建築風格,展現了兩種不同文化間互相包容與和諧,圓形穹頂的普哈丁墓亭下,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邊雕刻着精美紋飾,側面刻着墓主姓名、身份、卒葬年月和阿拉伯文《古蘭經》、伊斯蘭教格言以及頌詞、禱文。普哈丁墓及其墓園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機關。

提舉淮鹽使司更名為兩淮都轉運鹽使司,駐9海陵。1277年衙署由海陵遷至揚州。都轉運鹽使2員為正三品,下設同知、副使、運判、經曆、知事、照磨等官吏。1300年,兩淮于真州(今儀征市)、采石(今安徽當塗采石鎮)設批驗所,每所設提領1員為正七品,大吏1員,副使1員,掌管審批鹽引。

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

1月,南宋朝廷诏令建康府赈濟安撫逃避戰火的兩淮難民。

3月22日,南宋軍在長江中遊全線崩潰,賈似道與孫虎臣“以單舸奔”揚州。次日,長江中遊大批南宋敗兵蔽江而下,賈似道“使人登岸揚旗招之,皆不至,有為惡語漫罵之者”。無奈,賈似道釋出檄文各郡要求海上迎駕,上書南宋朝廷請遷都,“太皇太後不許,诏下公卿雜議”。  26日,元朝遣禮部尚書中都哈雅及行樞密院都事郝庸至質詢南宋,為何長期扣押元朝使節?賈似道大恐,遣總管段佑以禮将被南宋扣留在儀真的元朝使者郝經放歸。  30日,元将伯顔進入建康府。此時,江東疫病流行,居民缺糧,伯顔開倉赈濟饑民,并派醫生為群眾治病。元朝廷诏令伯顔以行中書省駐建康,阿珠分駐揚州,與博爾歡、達春阻止淮南對南宋朝廷的支援。元軍進至建康後,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元,元軍不戰而得鎮江。時近暑夏,元軍遂遵旨駐兵建康、鎮江一帶進行休整。  31日,元軍進攻無錫縣,知縣阮應得迎戰敵軍,戰敗,投水而死。  是月,元軍沿江東下,沿江制置大使、建康行宮留守趙溍棄城南逃,都統徐王榮、翁福等以城降元。漣州(今漣水)知州孫嗣武降元。元朝廷改鎮江府為江陰,鎮江招讨使,尋改安撫使司,設達魯花赤,忽剌出任,李占哥繼任。

4月8日,元攻常州,知州趙與鑒棄城逃跑,“州人錢訔以城降”。  10日,元兵進攻西海州,知州丁順投降。11日,東海州知州施居文向西海州投降。平江知府潛說友以城降元。  17日,元使者廉希賢、嚴忠範至建康。廉希賢請派衛兵随行,伯顔以“使節以言不以兵,兵多反緻疑”為由予以拒絕,後在廉希賢的堅持下,遂以500兵護送。廉希賢一行人行至獨松關(獨松關位于今浙江安吉縣,時為南京至杭州驿道要地)遭到南宋張濡部襲擊,嚴忠範被殺,廉希賢被俘至臨安,後病死。  27日,元朝廷命阿珠分兵進攻揚州。元趙良弼建言元世祖“宋重兵在揚州,應先以大軍直搗錢唐(今浙江杭州)”,忽必烈認為言之有理。

5月16日,金壇知縣李成大率兵收複金壇,不久兵敗被俘,與其兩個兒子皆死。  元兵進攻揚州,宋軍在李庭芳率領下固守城池。阿珠派遣李虎持招降榜入城,李庭芳殺李虎,燒毀招降榜,并以金、帛、牛、酒犒勞将士,全體官兵群情振奮。  17日,南宋朝廷派遣度支尚書吳浚至建康向蒙元求和,表示前殺廉希賢,乃邊将所為,太皇太後及嗣君實不知,對相關責任者一定予以嚴懲。表示南宋朝廷願以輸币以換取元軍撤兵通好。元将伯顔懷疑有詐,派議事官秦中、張羽随吳浚回臨安核實南宋朝廷求和的虛實。張羽行至平江驿亭複被南宋所殺。  18日,阿珠進攻真州,知州苗再成、宗子趙孟錦率兵與敵大戰于老鹳觜,戰敗。  26日,阿珠乘勝進逼揚州,宋元兩軍展開激戰,揚州撥發官雷大震陣亡。揚州都統姜才流箭中肩,“拔矢揮刀而前”,堅持指揮作戰。元軍不能入城,隻好在城外築長圍,企圖困死揚州城。

6月2日,無錫人陳炤組織了2萬義軍,與宋平江府都統制劉師勇、殿帥張彥一起收複常州。劉師勇以收複常州功被南宋朝廷擢升其為濠州團練使,協助姚訔守衛常州。

7月21日,揚州都統姜才、副将張林率兵2萬人乘夜攻擊元軍揚子橋木栅欄。阿珠派軍增援,宋軍大敗,張林被擒,姜才逃脫,宋軍死傷萬餘人。  26日,南宋将領張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率水軍萬餘艘駐紮在鎮江焦山下,以10舟為一方陣,在江中系碇,沒有号令,不得發碇,表示誓死決戰。元阿珠也派水軍迎戰,輔以火攻,宋水軍死戰,欲走不能,許多人投江而死,宋軍大敗。元軍繳獲宋軍船七百餘艘,張世傑、劉師勇、孫虎臣分别逃脫,劉師勇還常州,孫虎臣還真州。張世傑要求南宋朝廷增派軍隊,未果。

8月17日,南宋朝廷任命夏貴為樞密副使兼兩淮宣撫大使,與淮東制置副使、揚州知州朱煥互調,召李庭芝還朝。夏貴拒絕奉诏赴任,朱煥隻好繼續駐守揚州,李庭芝也不赴朝。  29日,吳繼明克複平江縣。

9月17日,南宋朝廷命文天祥為平江知府。石祖忠任江陰、鎮江安撫使兼鎮江知府。

10月9日,南宋朝廷命文天祥為都督府參贊官,總三路兵馬兼平江知府。元兵進入泰州,孫虎臣自殺身亡,南宋朝廷旋贈太尉。  17日,揚州都統姜才率1萬多士兵進攻元軍占據的灣頭堡,被阿珠部所敗。  18日,元軍進攻呂城(屬今江蘇丹陽),守将張彥俘後降元,呂城的陷落使常州處境更加孤立。  29日,元阿珠圍攻揚州。此時,由于元軍數月圍城,揚州城中嚴重缺糧,餓死者“枕藉滿道”,守将李庭芝不為所動,守城之“志益堅”。

11月14日,元将伯顔率兵渡江至鎮江,分兵三路:阿喇罕帥右軍,自建康出廣德四安鎮,進逼獨松關;董文炳帥左軍,出江入海,以範文虎為向導,取道江陰,進逼澉浦、華亭;伯顔及阿塔率中軍,以呂文煥為向導,進逼常州,以期元軍會師南宋都城臨安。  15日,常州告急。南宋朝廷急派張全率兵2000人急援常州,平江知府文天祥也派遣尹玉、麻士龍、朱華率兵3000随張全赴援。由于張全指揮不當,見死不救,導緻南宋援軍幾乎全軍覆沒。文天祥甚怒,欲将張全斬首,為帥府拒絕,讓其戴罪立功。  19日,銅關将貝寶、胡岩起攻溧水,敗死,南宋朝廷贈貝寶武翼郎、胡岩起朝奉郎。  30日,元阿喇罕攻破溧陽西南銀林東壩,守将趙淮兵敗被俘。阿珠要求趙淮至揚州城下向李庭芝勸降,趙淮假裝同意,來到揚州城下,對城内大聲喊道:“李庭芝,爾為男子,死則死耳,毋降也!”阿珠怒殺趙淮。

12月5日,元兵攻入興化縣,知縣胡拱辰自殺。  6日,元伯顔率兵到常州城下,會兵圍城。南宋守軍在知州姚訔,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劉師勇等率領下力戰固守,與元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伯顔“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運土為壘,土至,并人以築之,且殺之,煎油作炮,焚其牌杈,日夜攻不息。城中甚急,而訔等守志益堅。伯顔叱帳前諸軍奮勇争先,四面并進。攻二日,城破”。姚訔、陳炤戰死,王安節被俘不屈而死,隻有劉師勇率8人突出重圍。為報複常州軍民的殊死抵抗,伯顔命元軍對常州軍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  7日,南宋朝廷升宜興縣為南興軍。  11日,元将董文炳攻克江陰軍。  28日,平江通判王炬之、都統王邦傑以城降元。  29日,元伯顔率軍進入平江。  是月,南宋朝廷派柳嶽在無錫會見元将伯顔,向蒙古求和。

建康府(今江蘇南京)設立醫藥提舉司,考驗醫官、審查藥事、掌握民間醫藥等事宜。元朝廷派遣官員至江南羅緻儒、醫、僧、道、蔔等方面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