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少為人知的甯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甯夏曆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甯夏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歎往昔,千秋已蹉跎。
在上集《甯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40:銀川邊軍禦敵的裝備如何》裡,阿威說了甯夏鎮(銀川)戍邊軍士們的裝備情況。那麼在對抗鞑靼兵的戰鬥中他們的戰績如何?

這個就要說一下甯夏鎮戍邊軍隊的守衛情況了,志書載:“國初,立甯夏府。洪武五年廢,徙其民于陝西。九年命長興侯耿炳文弟耿忠為指揮立甯夏衛,隸陝西都司。徙五方之人實之,後增甯夏前衛,甯夏左屯,右屯,中屯為五衛,尋并中屯于左右二衛為四衛。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封宗室慶藩自慶陽徙韋州以居至三十五年辛巳,徙甯夏(銀川)置中護衛為扈。從正德五年庚午改中護為中屯,仍為五衛......”
這“五衛”的守備人馬有多少?從邊軍到軍戶(包裹谪貶的人員和因為犯罪被發配之人),在洪武九年遷徙來的時候,一共有五萬多不到六萬。
實際上能上陣打仗的邊軍(職業軍人)也就不到兩萬人。“調先西安左,西安右,西安前,西安右,護潼關,甯羌,漢中等七衛及鳳翔守禦千戶所官軍共一萬一千七十六員(名);馬五千四百五十七匹,分布甯夏......”,從嘉靖年楊守禮記載的一條關于輪班戍邊的消息可以看出,“五衛”的兵力(真正的邊軍)加上土兵(本地軍戶組成的邊軍,屬于第二序列)總數大約三萬人!
這約三萬人駐紮在賀蘭山沿線和黃河沿線的十城百堡(屯)中,别看着人好像很多,可是,這就如同就如同撒豆子一般散落在甯夏大地上。比如像平虜城(如今的平羅),玉泉營,平羌堡(如今的平吉堡)等,駐兵才是一至三千兵馬;堡的話一般二百至一千兵馬。
而鞑靼部落一般南下侵擾,基本都是以上千或者上萬為機關的兵馬進行的。甯夏邊軍又不能有效集中進行阻擊,可想而知甯夏邊軍的防守壓力有多大!
是以,在很多時候,邊軍都是以一城或者相鄰的幾城幾堡的兵馬互相策應掩護來進行阻擊的。在這種以少對多的情況下,能少死幾個人就已經是很幸運了,更不要說能赢。而鞑靼兵在人數上占優的情況下,加上強悍矯健的身材和一流的馬上功夫,可謂是有恃無恐。
甯夏邊軍勝在将領的有勇有謀和不怕死,縱觀明朝在甯夏戍邊的一衆将領的生平會發現,這些将領真的都是英雄,從百戶長,千戶長,到佥事指揮,遊擊将軍,都指揮,幾乎都是力戰,死戰,就沒有畏戰怕死的!
邊牆是死的,是石頭和沙土修築而成,而他們是活生生的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他們才是大明的鐵血長城!
在明初,明軍的将帥輩出,一個個都是不世英才,比如沐英,耿忠等,是以,那時候基本都是以壓倒式的優勢碾壓來犯的鞑靼兵;到了中期,草原部落的日漸強勢(明初放棄了富饒的河套平原,那就是一大失策,給了虜寇一個安穩的休養生息之所),尤其是正德初年鞑靼部落的鞑靼小王子崛起,他比較有謀略,屢次進犯甯夏都擄掠一番,“厚利而歸”,這讓甯夏深受其苦。
明朝邊軍這裡由于軍制的腐朽,則是日漸衰敗,加上将星凋零,在這樣此消彼長之下,甯夏戍邊的軍士在對抗鞑靼兵的時候就有些吃力了。雖然在對付鞑靼兵的戰鬥裡,也取得了多次“大捷”,可是,從戰果來看,卻是不甚理想。比如:
成化元年的鹽池之捷:擒斬三十六人;
成化八年的城南之捷:斬首二十八級;
弘治十一年的蒲草溝之捷:斬殺四十餘人;
正德七年的長流水之捷:斬首二十八級;
直到正德皇帝在應州大捷中禦駕親征,大敗鞑靼小王子之後,鞑靼部落的主力才有些衰敗,給了甯夏喘息的機會,是以在嘉靖年的大捷中斬殺鞑靼兵數量才開始上升。比如:
嘉靖十二年的蜂窩山之捷:斬首一百二十餘級;
嘉靖十三年的沙湖之捷:斬首一百餘級;
......
在數量不占優的情況下能斬首幾十級,也能稱之為“大捷”了,可是,甯夏戍邊的明軍的戰損比是多少?3:1或者10+:1!真可謂“一将功成萬骨枯”,很多志書上沒有記載的戰鬥中,全軍覆沒都是常事!比如:
陝西都指揮王俶,在永樂辛卯年(公元1411年),率騎兵七百與來犯的三千賊兵戰于河西,受重傷死于戰場,同時戰死的還有指揮諸鼎千戶(官職)沈傑;
都指揮許融,守備靈州,在天順年間率騎兵八百,力拒虜寇,然後追敵寇至河套鹿泉,然後據險力戰,射死酋長數人,又殺死酋長兒子三人,最後力盡自刎,誓死不降。敵人恨其入骨,刮其肉煮其骨,然後喂駱駝;
在成化初年,都指揮劉英在定邊營率六百軍士和虜作戰中戰死;指揮王理在鴨兒巷率二百人與虜作戰戰死;弘治年間,都指揮王泰在河東領兵七百與賊兵作戰中戰死。
指揮趙玺,弘治六年率騎兵二百巡邏至靈武口廟山墩下遇襲身亡;
成賢更是厲害,在嘉靖十三年,河套有敵寇騎兵四萬餘人入侵,成賢為前鋒,率領八百騎兵迎敵于秦埧,力戰兩天,敵虜被傷者衆,于是更加聚衆力拼攻打成賢。以少打多之下,最後成賢力竭而死,一起戰死的還有指揮呂仲良,劉勳,王睿。
指揮楊璘以骁勇著稱,為神木參将,與賊血戰而亡。
······
是以說,明軍斬殺一名鞑靼兵有多難?巍巍賀蘭山裡,又埋葬有多少明朝英雄的骨骸?
賀蘭山被稱之為“鬼山”,那是有其道理的啊!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明朝銀川那些事之42!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曆史!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