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作者:地科搬磚人

恐龍是2億5千萬年前地球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後的生物,出現于大災難後1千6百萬年的晚三疊世。在恐龍出現前的1千6百萬年中,爬行動物已經開始逐漸占據了陸地和海洋的霸主地位。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恐龍複原圖

大絕滅後陸地爬行動物主要是單弓類的二齒獸類、犬齒獸類和雙弓類的初龍類。

在早三疊世末-中三疊世初所有的海生爬行類群--湖北鳄類、鳍龍類、海龍類、魚龍類和長頸龍類相繼在海洋中亮相。它們在中三疊世達到輻射發展的頂峰,大部分類群在晚三疊世走向衰落,隻有魚龍類和幻龍類的後裔蛇頸龍類一直生存到白垩紀末期。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蛇頸龍複原圖

湖北鳄類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點,目前隻發現于湖北省南漳縣的下三疊統。像魚龍類一樣,身體呈側扁的紡錘型,與體軀龐大的魚龍類不同,湖北鳄類的體長僅為33-85厘米,屬小型的海生爬行類。它的頭骨具伸長但不長牙齒的吻部和下颌。頸部和身體上方有縱列的膜質骨闆。四肢呈槳狀,但仍保留了許多陸生祖先的特征。它們以身體和尾部的側向擺動來推動身體前進。目前僅記述了南漳湖北鳄和孫氏南漳龍兩屬種。

胡氏貴州龍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個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它是一類生存于中三疊世的個體較小的腫肋龍類,它有短的吻部和小的颞孔,長而靈活的頸部,它的前肢長于後肢。研究表明胡氏貴州龍與其他的腫肋龍不同,它不完全靠尾部和身體的側向擺動推動身體前進,它的前肢在運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四肢結構适于水中運動,尺骨的肘突未骨化,很難設想它能吃力地爬上海岸去産卵,懷孕的化石顯示胡氏貴州龍為卵胎生。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貴州龍化石

楯齒龍類是非常奇特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尤其是這一類群中的豆齒龍,它們不僅具有長在颌部和腭部的豆狀牙齒,而且還有龜殼一樣的背甲。楯齒龍類颌部肌肉強壯,可以壓碎堅實的物體,主要以海生介殼類為食。它們不是快速遊泳的動物,隻能在淺海環境中,用四足在水中劃動推動身體緩慢前行。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魚龍類是高度适應海洋生活的爬行動物,它們的身體呈流線型,頭骨後部與軀幹連成一線,外表見不到嚴格意義上的頸部,這種長紡錘形的體形是對高速遊泳生活方式的适應。由于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撐身體,脊椎已失去絞合的關節,簡化成帶髓突的扁平的碟狀體。四肢已轉變為桡足。尾鳍大,呈半月形。推測它像魚類一樣憑借身軀的有韻律擺動推動身體前進。四個桡足起平衡的作用。鼻孔位置靠後,與現代的鲸魚類似,位于額頂,便于到水面呼吸。由于無法在陸地行走,魚龍為卵胎生。它的長吻上有許多錐狀的牙齒,食物可能是菊石或魚類,在中生代的廣闊海洋中四處遊曳、追捕食物。魚龍在早三疊世突然出現,既使是最原始的種類也已十分特化,以至于人們至今還不能确定其祖先。侏羅紀時魚龍達到最大的分化,有更多的屬種出現于歐洲及北美,白垩紀後這些活躍于中生代海洋中的爬行動物就像它們的出現一樣驟然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魚龍複原圖

恐龍出現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魚龍化石

海龍類是海生爬行動物中的一個單系類群。它們的體長可達3米以上。它有主要由前颌骨組成的窄而長的吻部,縮小甚至完全關閉的上颞孔,前凹的枕面。頭後骨骼仍然保留了陸生四足類的原始特征,幾乎沒有什麼适應水生生活的改變。這暗示着它們不具廣海生活習性,活動的範圍可能局限于淺的陸表海和近岸的陸緣海盆地。海龍類有着長長的尾部,在水中就靠身體的側向擺動前進。嘴裡長着尖尖的牙齒,有的種類還長有鈕扣狀的腭齒,可能以魚類和雙殼類等為食。歐洲和北美的海龍類有7屬8種,但是化石大多儲存不完整。我國貴州關嶺和黔西南地區的中-上三疊統産極為豐富的海龍類化石,數量很多,儲存精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