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作者:5樓的男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腦海中都保留一份豬肉誘人的香氣,如果把記憶中豬肉的香味與現在的豬肉做個對比,那麼就顯得現在的豬肉沒有以前好吃。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認為是當時的生活困難,一個月難得吃上幾次肉,是以才好吃,而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隻要願意,餐餐都可以吃得上豬肉,就顯得乏味了。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土豬肉排骨蓮藕湯,喝過的才知道其美味

所謂美味不可多得,當餐餐都可以吃到的時候,就寡然無味了,而當你想吃,又不能經常吃到的時候,就會覺得那個東西異常的美味。

這就好比愛情一樣,容易得到的往往都不太懂得珍惜,當失去的時候又追悔莫及。把豬肉與愛情作比較,實在是有些雅俗了,但是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那時候,買的豬肉都是那麼好吃

直到有一次,驅車前往一個偏僻處遊玩,是友人一個遠親接待的,飯間,友人遠親端上一大盆紅燒肉,客套道:匆忙準備,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唯有這盤土豬肉,卻是你們不常吃到的。

事實上,當主人還沒有端上桌,隔有一段距離的時候,這份紅燒肉的香氣,就激發了我腦海中有關豬肉的全部記憶。

當這盆紅燒肉被端上桌後,衆人都被香氣勾起了肚中的饞蟲,作為一幫純粹的吃貨,哪裡還顧得上禮數,不等主人上桌,就大快朵頤了起來。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肉是挂在火爐上,用羅鍋文火慢炖,直至水幹,也沒有用其他亂七八糟的調料,除了放鹽和醬油,就加了幾塊姜片去腥。

簡單的食材和烹饪手法,凸顯食物的本味,燒肉火候控制極佳,五花三層的肉,吃到嘴裡沒有任何的肥膩的感覺。

細嚼中,豬肉原本的香氣激發了舌尖上的每一顆味蕾,嫩滑清香,肉味濃郁,肉皮有輕微的粘牙,為整個塊燒肉,又增加了另外一層口感。

數年過去,那次遊玩的過程已經忘卻,但是那盆紅燒肉的味道,卻久久回蕩在腦海中,每一個細節,記憶都是如此的清晰。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經曆過那盆紅燒肉後,我才發現,我的胃多年一直沒有變,變的是我的心,多年來一直給自己灌輸一種認知,那就是因為吃多了,豬肉的味道就變了。

但好在我的胃和味蕾一直沒有變化,始終銘記得曾經吃過豬肉的味道,這就好比許多中國移民,多少年過去,他們留下的唯有一副中國“胃”了

基于此,讓我明白,我沒變,還儲存那份久遠的豬肉記憶,變的是豬,或者是豬肉,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豬肉變得比以前難吃了呢?

為此,我花費了一番時間,在網上查詢了一些資料,這些資料比較寬廣,簡直是深扒了“豬”祖先的曆史,直到現在的進化過程。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豬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000萬年前的“郊豬”,那個時候的豬,與現在的豬,形體大為不同,身材隻有兔子大小,身體細長,有個長尾巴,四肢較短,腳上有利爪,就如同現在的大号老鼠一般,那個時候,豬的祖先大多生活在樹上。

後來,古地球的環境變化,豬的祖先也從樹上走了下來,回到地面生活。由于環境的變化,郊豬為了适應環境,也完成了一次進化,在這次進化中,郊豬就進化出這麼幾個品種:古巨豬、完齒豬、恐額豬

在這次進化中,有一個品種進化比較成功,它的基因被延續了下來,這個品種就是古巨豬,古巨豬在1500年前的時候,完成一次進化,演化成庫班豬,也就是現在家豬和野豬的祖先。

随後,野豬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區域,也大體分成三個品種,分别為:歐洲野豬、東南亞野豬和印度野豬。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那時候的豬,都不吃飼料,吃的是草和粗糧

在人類開始建立自己文明的過程中,逐漸開始對野豬開始馴化,我國祖先馴化的就是東南亞野豬,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品種,那就是“中華土豬”

看到這裡,我想,你大約知道為什麼以前豬肉好吃的原因了,因為我們以前吃的都是中華土豬的品種,也就是味道更好的土豬肉。

事實上,中華土豬是一種很寬泛的統稱,因為地域不同,飼養的品種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其大體分為:榮昌豬、淮豬、太湖豬、金華豬、東北豬和香豬等大的品種。

這些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豬是由我們的祖先,在野豬的時候就馴化過來,然後在中華大地上馴養,屬于土生土長的品種。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在以前的評判中,豬飼養是否合格,評判标準:其是否是“大肥豬”

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時候,中華土豬市場佔有率占到90%以上,随着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WTO以後,中華土豬的市場佔有率就逐年的下降,直到如今,市場佔有率隻有2%左右,其餘全部是引進的洋豬品種。

也就是說,在很多人記憶中,豬肉好吃與否,其實是與中華土豬有關,而現在由于土豬飼養的份額下降,隻有2%左右,也就是說現在絕大部分人其實是吃不到中華土豬。

也就如前文所說那樣,一直以為是記憶有偏差,因為是吃多了豬肉,是以現在豬肉沒有以前好吃的原因所在。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在如今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下,企業追尋的是最大的經濟效益,中華土豬豬肉雖然好吃,卻不太符合市場經濟效益。

其在生長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食量大,長肉少。中華土豬要吃6斤飼料,才能長一斤肉,而引進的洋豬品種,長一斤肉,卻隻需要3斤的飼料

養殖周期長,中華土豬的養殖周期至少需要1年時間才能出欄,而引進的洋豬品種,其出欄時間隻有半年,個别品種卻隻需要4、5個月時間

脂肪層較厚,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油水都提倡淡油淡鹽,而中華土豬的瘦肉率隻占到35%,而引進的養豬其瘦肉率接近中華土豬的兩倍,達到65%甚至更高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土豬肉油光閃亮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洋豬肉瘦肉率很高

因為以上幾個原因,造就了中華土豬肉更好吃,但同時也因為其生長周期長,養殖成本高,較厚的肥肉也不好處理

最終在市場的選擇下,養殖企業紛紛抛棄了中華土豬,而引進更符合市場效益的洋豬品種。這就是好吃的豬肉,現在難以吃到的主要原因。

有些難,也絕非不可能。

比如在偏遠地區,很多農戶養殖家豬,其目的并不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是養殖自己吃,是以在養豬的時候,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豬肉的口感和味道,而不是長得更快,更減少養殖成本的品種。

是以,如果你在一些偏遠地區,或者是一些鄉下地方,還有親戚的話,你也許會有口福,能夠吃到以粗糧養殖的中華土豬,如果吃過不妨在評論區談談,你對這種豬肉味道感覺如何?讓看到本文的吃貨們,知道什麼才是人間美味。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農戶散養的中華土豬

回到正題,在市場的選擇下,中華土豬的生存空間已經被急劇壓縮,已經壓縮到什麼程度了呢?

《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過:已經有部分的中華土豬品種,已經瀕臨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已經滅絕的品種有:定遠豬、龍遊烏豬、窄勒黑豬等4個品種。

也就是承載一些人的豬肉記憶,已經随着這些豬品種的滅絕,已經完全消失了,另外根據這份報道,中華土豬,至少還有37個品種,正在瀕臨滅絕。

這些品種如果不加以保護和扶持,在不久的将來,也會随着市場的浪潮,而被淘汰,從中國人的餐桌上永遠地消失掉。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随着中華土豬的市場佔有率和品種持續減少,一些國家機構和個人,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知名教授陳清泉曾在面對采訪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态災難”。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中華土豬品種的滅絕,不僅僅是你此後再也吃不到記憶中,那份好吃的豬肉這麼簡單,它對中國養殖的生态系統是一場災難。

中國農業部曾經釋出過這樣一份報道《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在這份報告中,詳細地披露了中華土豬品種的現狀。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據這份報道記錄,中華土豬總共有90個品種,其中國家級的保護品種有42個,省級保護品種有32個,還有其他品種有15個,這些被列舉的品種,将被重點保護。

從這組資料中,不難看出中華土豬面臨的危機,總共90個品種,有89個品種被列入重點保護對象,隻有1個品種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中。

看到這份名錄,至少有些心安了,因為國家已經在想辦法保留這些中華土豬的豬種,也在盡力地儲存記憶中好吃豬肉的味道。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被保護的中華土豬品種

随着近些年來,報道中華土豬的品種減少和瀕臨滅絕,國家已經參與進來對其進行保護。

但是僅僅保護是不夠的,中華土豬并不是大熊貓,大熊貓僅靠其憨厚的外表,就可以得到群眾的親睐,而中華土豬并且是餐桌上的一道菜。

是以如何在保護的同時,讓其能夠在市場浪潮中站穩腳跟,這個就尤為重要了,讓更多的養殖企業願意養殖中華土豬,讓更多的群眾能夠在菜市場中選購中華土豬豬肉。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如此才能讓人們吃到好吃的豬肉,那麼該如何做呢?

事實上,洋豬品種在全球廣泛推廣的過程中,是利用基因改良技術,針對市場的需求不斷地改良,讓其适應市場的需求。

由于西方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技術發達,在最底層的基因研究方面走在我們的前面,當我國農戶還在用延續幾千年傳統養殖方法,養殖中華土豬的時候,他們已經利用基因技術,對豬種進行培育和改良。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這方面與他們還有差距,好在我國這些年來,科學技術進步神速,可以在保護中華土豬品種的同時,對其進行适合市場的培育和改良,也并不是無法克服的技術難題。

針對中華土豬面對市場的三個缺點,一一進行克服,在盡力保留原有豬肉味道的同時,減少其食量大,出欄慢和脂肪含量高的特點。

這樣,才能讓以前停留在腦海中好吃豬肉的記憶被激活,同時在以後,還能經常吃到這些好吃的豬肉。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難道是錯覺嗎?不是錯覺,是因為豬變了

結語:

随着中國人的錢包充裕,在滿足吃飽的問題後,如何吃好也是現在人考慮的問題?試想一份肉香濃郁,口味極佳的中華土豬肉,即使價格比市場上的洋豬肉高一些,人們還是願意選擇的。

隻要人們願意選擇,那麼就會有巨大的利益,如此,才能讓資本有足夠的動力來改良中華土豬,讓其在不被滅絕的同時,還能頻頻登上中國人的餐桌,前些年,有個網際網路大廠,不是投入巨額資金,跨界很大,一頭紮入養豬的市場,你以為他是講情懷,不是,他是嗅到金錢的味道。

不過值得誇贊的是,他即便賺得盆滿缽滿,也不會滿身銅臭,因為其在賺錢的同時,避免了中華土豬的滅絕,并且還重新把它們推向了市場,延續了那份記憶中的味道,至于他們的産品與記憶中豬肉的味道是否相同,還沒有吃過,不好評價!

如果吃過純正的中華土豬,也吃過那個網際網路大廠豬肉的朋友,不妨到評論區比較一下,中華純正的土豬肉如何?他們的豬肉味道如何?有沒有記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