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作者:株洲釋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徐 峰

2021年10月23日

(根據錄音整理)

醴陵,山俊水曲,人傑地靈,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國勞工運動的傑出上司人李立三及左權、耿飚、宋時輪、蔡升熙、程潛、陳明仁等一大批叱咤風雲的優秀将軍和仁人志士,有國共兩黨的将軍295人。這些将軍裡面,有一個很獨特的群體,就是從黃埔軍校出來的。一直有個疑問,醴陵讀黃埔軍校的到底有多少人?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一、到底有多少醴陵人?

黃埔軍校從1924年建校到1949年離開大陸,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通過同學錄和查閱其他資料,目前為止,可以統計的醴籍學生有413人。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個階段。

(一)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合作辦了前六期,黃埔軍校前六期是醴籍黃埔學員最多的,共計239位。其中第一期42人,第二期1人,第三期19人,第四期42人,第五期52人,最高的是第六期有83人。醴籍的學生确實還是比較多的,如果把前六期總人數239加起來的話,我們的比例是比較高的。

(二)新中國成立前的總數。從黃埔第七期到第二十三期,有醴籍學生174位。根據目前資料來看,第九期沒有醴籍學員,其他各期人數不等,最多的是第十五期有54人。其次是第十七期28人。需要要說明的是,我們所講的413人,是指純粹在黃埔軍校讀書的全日制學生,不包括黃埔軍校的高教班、短期教育訓練班的學員。

(三)醴籍黃埔軍校的老師。黃埔軍校除了有醴籍學生,還有黃埔軍校的老師,這裡也列舉幾位。第一個是程潛,他一直是黃埔軍校的校務委員,屬于管理層級。第二個是汪澤楷,他是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是鄧小平同志的入團介紹人,也是醴陵黨組織的第一個書記,資曆很老。後因其他原因離開政界,先後在北平、桂林等地高等學校任教,他在教育方面很有思想,晚年提出了“創造教育”的思想體系。抗日戰争時期,他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桂林)任教官。第三個是李明灏,他畢業于日本陸軍師範學校,1923年任廣州陸軍講武學校教育長。1931年起,擔任過南京中央軍校教育處長、成都分校主任、武漢分校主任、武岡分校主任。他在軍隊裡面一直從事軍事教育。他一輩子不與共産黨起沖突,是一個與共産黨一直保持友善關系的國民黨的教育者。第四個是劉詠堯,他原本在北京朝陽大學讀大學,黃埔軍校招生就報考,他是當時黃埔軍校年齡最小的學員。後到莫斯科留學,之後回到黃埔軍校當教官。他文武雙全,在國民黨的幾十年裡一直從事軍事教育,兼任過多所學校的校長,也當過大學教授。第五個是陳粹勞,他當過陳明仁的秘書,1949年8月參加湖南和平起義。

(四)醴陵籍黃埔軍校學生的分布。根據民國醴陵縣志老地圖,結合學員通訊位址,我們做了一組資料分析,結果醴陵每個鄉鎮都有醴籍黃埔學員,這反映了當時報考黃埔軍校是普遍現象,也說明醴陵原來的革命氛圍比較好。

二、為什麼醴陵人多?

(一)程潛、李明灏辦軍校?醴陵那麼多人去黃埔軍校,有很多種說法,說的最多的就是因為程潛和李明灏辦軍校。程潛是孫中山先生晚年很重要的助手,當時是大元帥府軍政部長。程潛先生确實有卓見,他較早就發現革命失敗就是缺乏自己培養的軍官,是以他創辦了廣州大學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他辦軍校,李明灏任教育長,另外一位醴陵老鄉柳漱風任招生辦主任,負責招生。因為程潛在家鄉非常有名,然後又有兩個醴陵人回來招生,是以最早的陸軍講武學校,醴陵的學生很多。除了很多人報考陸軍講武學校,也有一部分是直接報考黃埔軍校。後來陸軍講武學校與黃埔軍校合并,學生整體并入到黃埔軍校,是以當時有一百多個學生直接并入黃埔一期,其中就包括一些醴籍學生。這樣一來,黃埔一期醴陵有42人,是以這是一個直接造成黃埔一期有很多醴籍學員的原因。

(二)裙帶風、朋友圈、師生情?國民黨有個特點,就是裙帶之風盛行,是以大家認為黃埔軍校也是講關系。讀黃埔軍校的學生确實有很多關系,這裡列舉幾個典型的。有同學關系,比如張繼春、李隆光、蔡申熙、左權、宋時輪,他們都是醴陵縣立一中的同學。還有親戚關系,張際鵬和張際泰,包括張際春,都是同家族的同輩人,同族兄弟;程潛是張繼泰的母舅;抗日名将左權叫李明灏表哥,他們是表兄弟;李人幹是左權的姐夫;黃振常是張繼春的妹夫,這是典型的親戚關系。還有世交關系,鐘緯劍是紅軍早期一個很重要的将領,他的叔叔叫鐘憲民,和程潛一起留學日本,一起參加同盟會,一起搞辛亥革命。鐘緯劍跟随叔叔去長沙讀書,後來考入黃埔軍校。也有父子關系,程潛是黃埔軍校的校務委員,他把兒子程元送到黃埔軍校十八期讀書。還有陳明仁,把自己的長子陳揚钊送到黃埔十九期讀書。還有兄弟關系,陳明仁把他親弟弟陳明信帶到黃埔六期;鄧文儀與鄧文僖是親兄弟。這個現象,我們用曆史眼光去看,不能僅僅了解就是跑關系。黃埔軍校校門有副對聯。“升官發财請走别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是以,讀軍校更多的是為了革命事業,去流血犧牲、去國民革命,不是想着升官發财,而是要随時做好犧牲的準備。

(三)文化性格使然?,醴陵确實有一種文化特點。像醴陵東鄉,以煙花爆竹聞名,花炮行業實際上有很大的風險,是一個火藥桶上的産業。但這個産業在醴陵沒有停止過,就形成一種文化,就是“甯願炸死也不能餓死”,大家不怕犧牲這就是一種文化。像北鄉人,比較固執,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有人總結了,醴陵東、南鄉人善于開拓,重謀略,西、北鄉的人就喜歡铤而走險,但是勇猛堅韌。我們熟悉黨史軍史都很清楚,湘江戰役第四道封鎖線打得最慘烈,我們8萬多紅軍,湘江一戰過河後隻有3萬多。這就是兩個醴陵人,一是西鄉人何健,他是總指揮,一是北鄉人劉建緒,是前敵總指揮,這除了他們的軍事素養,确實有這種性格使然。

(四)原因分析。綜合起來,應該有四個原因。

一是近代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1840年以來,我們國家陷入了被西方列強欺淩的階段,有良知、有覺悟的知識分子以及有作為的地方,大家都有共同的使命,找一條救亡圖存的路,怎麼保國保種,,一代一代人都是如此。同盟會成立之後的第一個起義萍浏醴起義,就在醴陵這片土地上進行。包括我們最早的黨組織建設,包括毛澤東同志1927年農曆過年前後到醴陵考察農民運動,很多人跟着共産黨走,這是醴陵的時代使命。

二是醴陵的交通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會帶來資訊的彙集,最終是思想的碰撞以及觀念的更新。醴陵地理位置很獨特,過去叫做吳楚咽喉,也叫做湘東孔道,現在也叫湘東門戶,就是水路和陸路都有獨特優勢。先講陸路,湖南和江西天然分界線是羅霄山脈,地勢崎岖,醴陵地勢比較平坦,是以這也是醴陵為什麼會有朱熹、王守仁這些名人足迹。另外就是水路,渌江河是湘江的支流,過去以水路運輸為主,渌江河是很重要的交通樞紐,包括浏陽人去長沙、傳統花炮外向運輸,是以交通便利帶來很多資源。到了晚清,鐵路引入中國,湖南修的第一條鐵路就是萍醴鐵路。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辦了大型的企業漢冶萍公司,這個公司實際上是軍工廠,漢陽是造槍,抗日戰争的時候,我們的國産槍就是著名的漢陽造,大冶是煉鐵,鐵要用煤來冶煉,煤在哪裡?煤在萍鄉,是以張之洞在湖南修的第一條鐵路,就是萍醴鐵路。那麼交通區位綜合在一起,醴陵就變成一個獨特的資源彙聚地,人員的彙聚地。在大碰撞的時代,交通區位給醴陵人更多的機會,為實作夢想帶來便捷。

三是湖湘文化經世緻用的思想。湖湘文化就是先于天下、敢為人先。湖湘文化強調實字,湖南人一直是反對空談,強調實幹,是以也叫經濟緻用。醴陵作為湖湘文化一個曆史比較久、底蘊比較深的地方,打下了深深的湖湘傳統文化的烙印。張栻從城南書院到朱張會講,醴陵就受到了這種經世緻用影響。王陽明講“君子之學,唯求其是”,後面湖南高等學堂就挂“實事求是”四個字。這是湖南的一種文化性格。那麼張栻在醴陵講過學,曆史上的朱張會講是從醴陵開篇,渌江書院還專門做有朱張會講的雕塑。王陽明兩度在醴陵講學,後面還有弟子來醴陵辦書院,是以醴陵文化性格和湖湘文化性格是一脈相承。左宗棠是典型的湖湘文化的性格,他是最重實學的。他在渌江書院當了三年山長,整個教學大改革從内容到形式到方法,學風教風都有了很大改變,是以綜合在一起,就是醴陵的一種文化傳遞。

四是醴陵教育發達。在近代史上的醴陵教育是非常發達的,因為都靠人才發展,思想觀念也是通過教育影響。湖南在曆史上是著名的守舊之地,特别是曾國藩他們創造了同治中興以後,成就了一個偉業,是以湖南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一直到中日甲午之戰,湘軍出山海關慘敗,大家才開始覺醒,開始去辦實務學堂、南學會等等。醴陵相對長沙來講的話,它在開放性這塊又比長沙要早,接受新生事物、接受西方文化要早。醴陵是個移民後代,明清兩朝兩次大規模移民,醴陵99%以上都是從江西、福建那邊移民過來的。移民必然會帶來一種開放、包容,是以傳統醴陵是比較開放包容,能夠接受新生事物。是以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也好,西方文化入侵也好,在教育這塊醴陵是接觸的比較早。比如醴陵第一所新式國小蘭誼國小,後面變成蘭誼中學。1905年醴陵創辦的湖南瓷業學堂,是全國第一所陶瓷類的職業院校,第二年還辦了瓷業公司,江西在四年以後才辦的瓷業公司。還有美國的教會學校遵道中學,并且還辦了遵道醫院,本地還有許多私立學校,是以醴陵有新式教育,醴陵的高素質人才比較多,根據民國版的醴陵縣志記載,1946年的時候,醴陵就有大學生760人,軍事院校學生544人,還有留學生176人,教授20人,這是很難想象的一個現象。

我個人認為,為什麼黃埔軍校有那麼多醴籍學員,應該是這些綜合的因素,近代的曆史特性,給任何一個有覺悟的有素養的人,都會去思考時代的命題。交通區位給大家帶來一種交流,外出的機遇。湖湘文化給了醴陵人這種性格,讓他們敢于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那麼教育的話,給了他們必要的基本素質。

三、政治選擇,人生分野。

那麼這些黃埔軍校醴籍人物後面到底怎麼樣?簡單來講就是三個選項。一是紅心向黨,繼續跟着黨走。二是選擇國民黨,投身所謂的國民革命。三是遠離軍政,棄武改行。但是他們個人的命運有所不同。

(一)英年早逝,血灑疆場。李隆光,中共黨員,在黃埔軍校的時候很出名,很早就當了團長,打過很多惡仗,立過很多戰功,國共分裂後,他選擇跟着共産黨走,後來和鄧小平一起發動百色起義,他是副軍長兼師長。1931年時,國民黨在湖南和廣東的部隊聯合圍剿他們,他作戰勇猛,面對數萬敵人都被他打退了,最後自己帶着一個排去追敵,結果中榴彈犧牲,那年他隻有22歲。

蔡申熙,他是中共認定的36位軍事家之一。他對紅四方面軍的影響非常太大。在戰術層面,他是最早提出運動戰、坑道作戰以及圍點打援戰術的将領。是以很多人稱他為軍中智囊,他為紅四方面軍的戰術體系做的重大貢獻。在戰略方面,當年紅四方面軍在大别山的時候,面對國民黨的圍剿,有兩個方向選擇,一個是向東走,往江蘇方向,一是向西走,往大巴山,過湖北、四川。他經過科學合理分析,建議往西走,意見最後被采納。是以徐向前寫回憶錄的時候,就講道蔡申熙有戰略家的眼光,對他的評價很高。

(二)激流勇退,棄武改行。柳哲生,在黃埔軍校學空軍,是黃埔軍校絕對的牛人,他是全世界範圍内的王牌飛行員。抗日戰争時期擊落14架日軍飛機,從第一次814空戰,再到武漢大空戰,他全程參與所有的空戰,他都安然無恙。1949年到台灣,自己改行賣冰淇淋,他把冰淇淋賣到台灣最火。

(三)矢志不渝,走向共和。宋時輪,黃埔五期畢業,他有兩個特點,一是會打仗,一是會喝酒。他打仗有攻有防,很注重防禦,防守能力很強。國民黨有一批名将都跟他交過手,每次他的陣地防禦做得非常好,是以就形成一個規律認識,排炮不動,必是十縱。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長津湖》,第九兵團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志願軍第一次成建制的消滅美軍的一個團,還把美軍象征着榮譽的戰旗繳獲了。他酒量非常好,因為他是第九兵團司令,大家把第九兵團的“九”字改成“酒”字。宋時輪除了會打仗,還是一個儒将。他當過軍事科學院的院長,我們中國的第一部中國軍事大百科全書,包括原來的大百科全書裡面的軍事卷,都是他主持的,他填補了我們國内的空白。他也是最早在軍事院校裡面提出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軍事理論的,是典型的文武全才。

(四)經世巨變,命運多舛。張本仁,黃埔一期畢業。他是陳明仁的參謀長,少将。抗戰結束以後,他遠離軍政回到醴陵老家,聯合幾個人辦了一所學校,叫做鐵肩中學,校名由程星齡所題。他辦教育辦得很有名,他們還專門請教汪澤楷先生,學校的教學品質比較高,在當地很有影響。但在1952年把他作為反革命給鎮壓了,直到前些年才平反。在經世巨變的時代,确實很難左右自己的命運。

(五)應時而為、和平起義。一是陳明仁,另一個是傅正模,兩個人都是黃埔一期畢業。陳明仁是抗日名将,他在抗戰的時候,指揮了著名的回龍山戰役,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同志都專門研究這個戰役。解放戰争的時候,他駐守四平,一個人頂住了兩個元帥的進攻。他的軍事素養非常高,作戰能力非常強,建國以後,毛澤東第一次看到陳明仁,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看林彪打仗不如你喲。1949年8月,他們選擇了順應時代,他和程潛選擇和平起義,當時傅正模是他的兵團副司令。湖南和平起義在近代史上有獨特地位,因為湖南和平起義一是大大的縮短了解放全中國的程序。二來對整個國民黨的軍政團結震動很大,是以後面雲南、新疆等都選擇了和平起義。

(六)晚年大變,呼籲統一。劉詠堯和鄧文儀就是典型代表。這兩個人有很意思,他們都是黃埔一期的,他們都讀過莫斯科中山大學,他們和鄧小平、蔣經國都是同學。

鄧文儀在縣立中學和蔡申熙是很好的同學關系,早年傾向革命,接受馬列主義的思想主張,是以到黃埔軍校以後,把他作為黨員培養,是一批作為黨培養的幹部送到莫斯科讀書的。從莫斯科讀完書回來,那時國共合作已經破裂,南昌起義已經開始了,當時正在謀劃廣州起義。因為當時沒有不回避她,等到坐船到廣州的時候,他到國民黨那邊告密去了。鄧文儀也是以直接提拔當少将,代理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擔任過侍從室主任,很受器重。他和黃埔同學成立力行社,他是靈魂人物。後來複興社成立,他又是複興社十三太保之一。後來當了國防部的新聞局局長。因為毛澤東同志的文選裡面有一篇文章專門講鄧文儀當新聞局長的新聞發言,是以鄧文儀在那個時代也是很有名。他在國民黨部隊裡面一直從事政治工作,很少打仗,1949年到台灣。他到台灣去以後也離開了軍隊,主要是在大學當教授。1990年,他秘密通路大陸,是第一個通路大陸的國民黨高層,并與黃埔軍校的同學徐向前見面,和莫斯科大學的同學鄧小平見面,也和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見面。劉詠堯是黃埔軍校年齡最小的學員,後面當黃埔軍校教官。他一直信奉三民主義,他隻在早期黃埔軍校的時候打過幾次仗,參加東征,負過傷,生命垂危,很勇猛。是以他在國民黨幾十年主要搞政治訓練,軍事訓練,擔任過中正大學的校長、“國防部”次長等職。劉詠堯素有“儒将”之稱,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當教授,他著有《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人生哲學論》等書。他們後來發起成立了黃埔四海同心會,發揚黃埔精神,促進中國統一。

醴籍黃埔軍校的413個人,是一個小群體,一個很小的縮影。他們經曆了從第一次國内戰争到抗日戰争,再到第二次國内戰争這三個階段,以現在的醴陵區劃統計,有2個軍事家,左權和蔡申熙。還有2個上将,陳明仁和宋時輪。還有9個中将以及57個少将。按照比例計算,确實是醴陵将帥很多。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鄧文儀寫的回憶錄,華文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黃埔軍校年譜長編》,寫得很詳細。文學作品的話,何頓先生著有《黃埔四期》,原來株洲有個黃埔同學會,國内的黃埔同學會原來都辦過刊物,上面也有很多回憶文章等等。

現場掠影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

編輯/筱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7352733309(吳記者)、15907333036(舒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株洲釋出”删除。

九思講堂丨黃埔軍校中的醴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