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雨果出生地遊人特别多/在“凱倫莊園”感受非洲愛情

作者:四無散人

曾是法國最美的城市出過不少世界級大師

鄭園園

年初,為了參加紀念雨果誕辰200周年的活動,記者到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市參觀,進而認識了這座古老、有着豐富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

貝桑松是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大區的首府,都伯河流到這裡拐了個彎,仿佛電阻機關歐姆的符号Ω型,構成了古城三面環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貝桑松東鄰瑞士,南接意大利,扼守着法國的東大門。

走在貝桑松的街道上,猶如行走在曆史的長河中——這裡步步有古迹,處處有曆史。城邊,那座建于公元175年的“黑門”是為了慶祝馬克•奧萊斯國王凱旋而築起的,曆經兩千年歲月風塵依然挺立;那布滿青苔的石頭階梯,是古羅馬時代的遺迹——一個能容納兩萬人的露天劇場;山丘上,那座建于1674年路易十四時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聳峙,至今仍是法國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裡的舊式樓房,牆面用灰藍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岩砌成,它們在陽光下閃着美麗的光芒,顯示着迥異于工業時代的風貌。

貝桑松,曆史在這裡走過,造就了一座不同凡響的古城。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以貝桑松為背景。小說主人公于連跨過貝桑松的吊橋,走進城市之時,欣賞着該城的美景,一動也不動地凝神思考。于連心想:“貝桑松不僅是法國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它還擁有那麼多富有熱情、富有思想的人們。”19世紀、20世紀是法國社會各種思想交彙激蕩、藝術活動異常活躍的時代,貝桑松名人輩出。在這塊土地上誕生或居住過的思想家、作家、畫家、科學家,後來不少成為世界級巨匠,中國讀者熟悉的有: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傅立葉,經濟學家、無政府主義創始人、社會改良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普魯東,畫家庫爾貝,詩人馬拉美,19世紀天才的科學家巴斯德,還有電影的發明人、在貝桑松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盧米埃爾兄弟……

在所有名人之中,給貝桑松帶來最大光榮的,無疑是大作家維克多•雨果(1802—1885)。作為這位文豪的出生地,在2002年紀念雨果誕辰200周年的活動中,可謂風光無限,甚至引起了其他城市的嫉妒。它們質疑貝桑松獨霸雨果的權利,因為這位大文豪生前在貝桑松隻待過短短的6個星期。不過貝桑松市對這些質疑毫不在意,因為他們手中有一張如假包換的鐵證——貝桑松市博物館裡儲存的1802年的雨果出生記錄。

原來,雨果的祖上不是貝桑松人,甚至也不是弗朗什—孔泰地區人,1802年2月26日,雨果誕生在貝桑松城通衢街140号的一幢3層小樓裡。他出生在貝桑松純屬偶然。雨果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将軍,他駐守貝桑松時,小雨果降臨人間。雨果出生6周後,他的父親奉調前往馬賽,襁褓中的雨果随父母及兩個哥哥離開了這座城市。雨果活到83歲,終其一生沒有回到過出生地。但是,他在他的詩集、小說、劇本中,不止一次提到貝桑松。

貝桑松,名人在這裡走過,偉人的光輝照耀着它。今日你漫步在貝桑松,與雨果相聯系的紀念地比比皆是,不過100多年前,貝桑松卻不怎麼歡迎這位大師“回家”,圍繞着是否給雨果立雕像等問題,還發生過不少風波。

1901年11月,為籌備雨果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市議會決定在全國範圍内征集設計方案,豎立一座雨果雕像,但一股反對雨果的勢力完全不同意這個計劃。一位市議員陳述反對理由時說,收藏家吉古把他收藏的油畫全都贈給了貝桑松,但是雨果什麼也沒給過自己的家鄉。這種淺薄的說法自然遭到衆人的反對。從物質饋贈的角度看,雨果、巴斯德、普魯東等人,都沒有給貝桑松留下遺産,但他們留下了光榮,留下了一份無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雕像事件的消息傳出後,以左拉為首的衆多法國作家給貝桑松市長寫信,表示他們願意為紀念不朽的雨果盡一份力。挪威劇作家易蔔生也從奧斯陸寫來法文信,說他真誠地向貝桑松光榮的兒子緻敬。貝桑松終于戰勝了短見,在雨果百年冥誕之際舉行了雨果雕像奠基儀式,雨果故居前的小廣場,也正式更名為“雨果廣場”。

從此,白色的大理石雨果雕像成為貝桑松一景,世界各地的雨果學者和雨果崇拜者千裡迢迢趕到貝桑松瞻觀。如同燦爛的星辰,雨果照耀着貝桑松,他和巴斯德、庫爾貝等衆多名人一起使貝桑松的星空更加璀璨奪目。

在“凱倫莊園”感受非洲愛情

難忘經曆寫就《走出非洲》百年老樹見證熾烈情感

費茂華

在凱倫莊園的草地上,仰望那棵100多歲的火焰樹——它見證了一段世界聞名、如火焰一樣熾烈的愛情。如今相愛的人已經逝去,但這樹頂豔紅的花朵依然如火焰一樣在燃燒。我順着風的方向望去,草地中央那所房子裡,一簾窗紗被風輕輕地向屋子裡吹去,仿佛掀開了房間的一角,帶出了一分陰暗和憂傷。

凱倫莊園位于肯亞首都内羅畢,原占地600畝,現在的凱倫莊園暨凱倫故居博物館的大小隻是原來的1/30,雖然面積不大,但吸引着來肯亞的遊客的目光。

凱倫•布裡克森,丹麥著名作家,1914年嫁給瑞典男爵布洛•布裡克森•芬内克,并随丈夫一起來到肯亞經營咖啡農場。1918年,凱倫結識英國獵手丹尼斯•芬奇•哈頓。1921年,凱倫同丈夫分居,接過農場的管理權。1931年,丹尼斯墜機身亡。凱倫随後回到丹麥,成為職業作家。1937年,她的自傳小說《走出非洲》問世,并問鼎諾貝爾文學獎。

于是,我跟随那掀開窗紗的風進入到凱倫曾經住過17年的房子,尋找那一段曾激發了凱倫創作靈感的生活的痕迹。

凱倫故居約200多平方米,有9個房間。一進門的3個房間被從業人員占據,作為辦公室和出售紀念品的商店。沿着一條狹長走廊走到盡頭,才真正進入了凱倫曾經生活過的世界。

走廊盡頭左邊的房間裡陳列着凱倫和親友的照片,其中最顯眼的是門口靠牆擺放的一張凱倫年輕時的照片。“這是凱倫剛到肯亞時照的,當時她29歲”,陪同我的導遊羅絲小姐說。照片上的凱倫包着頭巾,透着青春活力的嘴角微微翹起,似笑非笑,一雙深邃的眼睛充滿對生活的希望和幻想。然而,凱倫到肯亞不久就發現布洛是個花花公子,沉迷于女色,婚後一年就将梅毒傳給凱倫,使凱倫不孕。

在卧室裡的另一張照片上,凱倫的發型已變成成熟女性的式樣,手支着左腮,眼睛低垂,看不到她的眼神了。

丹尼斯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1911年來南非探親後,愛上了非洲。他風度翩翩,特異獨行的風格影響了不少當時的名人,如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和英國溫莎公爵。1925年,凱倫與丈夫離婚後,丹尼斯和她住到一起。于是,在凱倫那600畝的莊園裡,在那棵溢滿清香的雞蛋花樹下,人們經常可以看見丹尼斯枕着凱倫的腿,沉醉在凱倫所描述的幻想中。如今,黃白相間的雞蛋花依然挂滿枝頭,當年凱倫和丹尼斯互相依偎的木頭長凳卻已經腐朽,隻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架子支在地上,有說不出的冷清與寂寞。長凳面對着的恩貢山是丹尼斯長眠的地方。“在英國松軟肥沃的大地和非洲山脊之間,是他一生走過的道路……在伊頓的橋上箭離開弦了,沿着它自己的軌道,擊中了在恩貢山上的石碑”,凱倫在《走出非洲》中這樣寫道。丹尼斯死去的那一年,凱倫賣掉莊園和所有的家具,孤身傳回了丹麥,從此再沒回過非洲。

回到丹麥6年後,凱倫在非洲所遭遇的一切“由蛹化蝶”,變成世人盡知的作品《走出非洲》。

現在,丹尼斯那張充滿憂郁笑容的照片就放在凱倫29歲時拍攝的照片的對面,兩張年輕的臉互相對着,兩雙渴望生活的眼睛互相望着。

在陳列室的外面,飯廳的桌子上,碗碟如新,擺放得整整齊齊,仿佛主客就座,馬上就要開席。“這張桌子是當年凱倫房子中的原件,而椅子是複制品”。羅絲小姐說,“當年凱倫破産以後,把所有東西都賣了,後來成立凱倫故居博物館,許多買了東西的人又把東西送了回來,但有些還是找不到了”。

我看見飯桌旁的高腳茶幾上,放着一個白色瓷盤,很顯眼。盤子的中央繪着一條張牙舞爪的青龍,曾有許多參觀者以此判斷它産自中國,拿起來一看,盤子背面卻寫着“英國制造”。飯廳對面的客廳裡,地上鋪着一張制作精美的豹皮,顯出當年凱倫的富足和對狩獵的喜愛。羅絲小姐說:“這張豹皮也不是原件,凱倫把原件送給了丹麥國王,現在的豹皮是電影《走出非洲》的道具。”

站在凱倫的故居,我想,雖然她将自己的作品定名為《走出非洲》,但是她已經把一切留在了這裡,包括她的婚姻、愛情、莊園,甚至夫妻的遺體,她又怎能真的走出非洲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