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布鞋,多數人不陌生,但随着時代的變遷、時尚的需要,穿的人卻不多了,手工制作布鞋的手工技藝也被漸漸邊緣化了。而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團結北莊手工坊”,幾位大娘大嬸在“85後”姑娘王亞梅的帶領下,重又拿起針線,一針一線地納着“千層底兒”。雄壯有力的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回蕩在北莊村,她們将那段紅色的曆史融入了手中的一針針、一線線。

王亞梅在純手工制作的老布鞋中融入了更多北莊元素。
石家莊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惠玲/文 張曉峰/圖
走進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一個整修一新的展示大廳,王亞梅正在忙着布置展品,展品櫃裡一雙雙色彩各異、款式不同的布鞋十分引人注目。一旁有個大土炕,幾位大娘大嬸或盤腿坐在炕上或坐在炕下的馬紮上忙碌着,打袼褙、剪鞋樣、納鞋底、上鞋面……“我們‘團結北莊手工坊’正在和設計公司接洽,準備在純手工制作的老布鞋中融入北莊村的元素,讓款式更加多樣,也讓遊客能有更多的選擇。”王亞梅說,北莊村的紅色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參觀遊覽的人,未來他們還将進行藝術衍生品的原創設計。
“1943年,經典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就誕生在我們北莊村。”介紹北莊村時,自豪的光芒洋溢在王亞梅的臉上。她是土生土長的北莊村人,2001年離開北莊到石家莊上學,畢業後便留在石家莊工作。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給北莊村全體黨員的回信,讓王亞梅和所有的北莊人一樣精神振奮。“現在來北莊旅遊觀光的人越來越多,我看好家鄉這片廣闊的天地,年輕人回來一定大有可為。”
王亞梅創辦“團結北莊手工坊”,帶動村中婦女就業。
王亞梅回到北莊村創業,一下子就想到了傳統布鞋。“抗戰時期,平山團來我們北莊村的時候,全村婦女都連夜給他們做布鞋。現在我們把子弟兵穿過的老布鞋做出來,一定有市場的。”打定主意返鄉創業的王亞梅,回村發現不少上了年紀的婦女賦閑在家,但她們都有做布鞋的手藝。王亞梅也是穿着母親做的布鞋長大、走出北莊村的:“像我外婆、母親這樣的老一輩人,都會做布鞋,一家老小的鞋都出自她們的手。”自家做的布鞋不僅經濟實惠而且舒适養腳。“何不把大家組織起來做布鞋呢?大娘大嬸們到我這裡做鞋,還能增加她們的收入。”這更堅定了王亞梅自己創業的選擇。為此,她走訪了多個布鞋生産基地,從原材料到外觀設計、從工藝教育訓練到銷售管道,她都做了深入調研和考察。在她的帶動下,全村十多名農村婦女經過教育訓練來到手工坊裡做布鞋。“這些布鞋一部分銷售給來北莊旅遊的遊客,一部分作為伴手禮被公司訂購。”王亞梅沒有想到,老布鞋一上市就受到了歡迎。
“這些布鞋都是手工納制,需要前後幾十道工序、三四天才能做成一雙傳統老布鞋。”王亞梅微笑着給遊客推介她們的布鞋,還不忘介紹北莊村的紅色曆史。
據考證,中國最早的千層底布鞋始于周代。從山西省侯馬市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顯可見一行行規整的線迹,與今天的納底布鞋完全一緻,它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納底布鞋已經被使用。
王亞梅介紹,千層底布鞋是我國民間一項重要的手工藝技術,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承載了幾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情感。千層底布鞋以棉布為料,環保而且保健,全手工制作,可以提高人們的技藝和審美,既可以将古老技術傳承,同時也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發展。
王亞梅從外地請來有經驗的師傅傳授手工布鞋制作技藝。
打袼褙是納鞋底的第一道工序。王亞梅說,袼褙品質的好壞決定了千層底布鞋的平整性以及耐穿性等,是以打制平整度一緻、硬實、厚度适中的袼褙成為千層底布鞋制作的第一步。冬天是農閑季節,陽光明媚的日子,大娘大嬸們搬出飯桌、擡出木闆,在飯桌、木闆上刷上一層用面做的糨糊,再将平時積攢的布塊、碎布頭鋪在上面,如此反複六七層,拿到太陽底下曬幹,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是以做成的鞋就被形象地稱之為“千層底”。“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打袼褙用的也都是全新的棉布,做出的鞋更舒适、更美觀。”
“納制千層底布鞋,要先剪袼褙、包縫鞋邊、墊料、納制鞋底、圈底、納鞋底。”王亞梅介紹,手工納底要求每平方寸納81針以上,一雙鞋至少要2000多針,并且麻繩粗、針眼細,加工時要用手勒緊,針腳還得分布均勻。手工縫绱鞋時,則要求必須緊繃楦型,平整服帖。绱鞋的針碼更得間距齊整,鞋幫與鞋底的結合要嚴合飽滿。千層底布鞋鞋底的制作,就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明确嚴格、一絲不苟的要求。“一雙千層底納制完成一般都需要一兩天的時間。”
納鞋底還要準備幾件必不可少的“裝備”,針線、頂針、錐子、小鉗子。因為鞋底厚,用針不容易紮透,需要先用錐子在鞋底上紮個眼兒,針就可以輕松地穿過了。頂針的作用是往裡頂,小鉗子的作用則是往外拉,這邊頂進去、那邊拉出來,這一針才算完事。
納好的鞋底還要放到熱水中悶軟,再用木槌錘平、整型、烘幹,這樣就使幾十層布和十幾層袼褙組成的鞋底變成一個整體,穿起來才柔軟舒适,而且吸汗、不走樣。
“現在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傳統手工制作布鞋的技藝随着老手藝人的減少而逐漸失傳,是以記錄和傳承這項民間手工技藝很重要。”王亞梅說。
一雙手工鞋底至少要納2000多針。
北莊村有着深厚的紅色曆史和優良傳統。1947年,中央工委來到西柏坡,在解放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北莊村成為土改試點村;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北莊村又成為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機要處等機關所在地,為北莊村留下了閃耀着光芒的紅色曆史。
在北莊村村委會正面的牆壁上,手繪《團結就是力量》詞曲格外醒目;時常回響的“團結就是力量”歌曲,讓人充滿力量;在北莊村村史館,印上歲月痕迹的老照片令人心潮澎湃……
“我們北莊有着這樣令人驕傲的紅色曆史和光榮傳統,我們為此驕傲自豪,也有責任和義務将其傳承和發揚光大。”王亞梅說,現在的北莊村,平整幹淨的柏油路、錯落有緻的農家院,更讓村民們感到生活有奔頭、精神有追求。
78年前,《團結就是力量》在北莊村唱響;如今,北莊村辦農業園區、發展紅色旅遊、辦手工作坊……村民們的日子一天一個樣兒,北莊村這些年的變化讓老百姓越過越有盼頭。“記得一首歌裡有這樣一句歌詞——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兒,我們要讓北莊人做的老布鞋喚醒人們的這種溫暖記憶。”王亞梅說,現在手工坊正在和設計公司接洽,準備在老布鞋中融入北莊村的元素,讓款式更加多樣,也讓遊客能有更多的選擇。“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北莊村的紅色文化宣傳出去,把布鞋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