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進擊的螞蟻金融雲與場景焦慮的銀行

進擊的螞蟻金融雲與場景焦慮的銀行

今年9月,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1月18日,雙方共同打造的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正式上線。從達成合作,到上線平台并投入營運,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雙方從零開始全建立設的整套網際網路金融平台僅用了不到5個月時間。

作為中國排名前四位的城商行,南京銀行此次把核心互金平台系統的搭建交給螞蟻金融雲,這在傳統銀行依然廣泛使用IOE架構的背景下,也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而這也是螞蟻金服第一次以雲服務為依托,将其分布式技術和業務創新能力整體輸出給銀行業。據劉偉光介紹,今天螞蟻金服幫助南京銀行打造的網際網路金融平台,不僅在技術路線上完全采用全新的技術棧,同時在項目實施傳遞上打破了傳統IT項目中的流程和做法,不再用總包商、內建商、多方産品供應商組成多國部隊聯合作戰的模式,而是采用一站式服務做法,并且利用了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各自優勢,以及DevOps的工具,以大大縮短項目開發測試周期,将網際網路項目傳遞的速度帶到了傳統的銀行中。“這無疑具有裡程碑似的的意義。”

金融雲的應運而生

随着雲計算、雲服務的興起,行業雲應運而生。對于中小銀行來說,自建一套雲設施所付出的成本和要克服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是以有點實力的廠商都瞄準了這個市場。到目前為止,金融雲這個領域,或者是概念,已經不是網際網路公有雲提供商獨占的舞台,而是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系公司和銀行系科技公司共同争奪的香饽饽。

而從基因出發,還是各有各的打法。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或是依靠前端産品帶來的流量,以及第三方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技術與産品政策組合都圍繞着要成為銀行、基金、證券、保險等領域金融機建構立生态化網際網路金融平台首選的提供商而展開。

而相對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依托同業資源做單個系統的模式來說,螞蟻金融雲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系金融雲,則更傾向于“TechFin”——開放技術與流量資源,隻做“一半”。

這看似是一場金融科技公司促進金融機構技術應用繁榮的運動。而事實并非如此。

可以明顯發現的是,從技術應用的角度講,過去甚至直到2016年上半年,金融雲專區提供的技術服務一般包括:存儲、hadoop計算、結構化資料、負載均衡、防DDoS攻擊,和傳統的雲是沒有什麼大的差别的。而到了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各家金融雲計算提供商不管應用明不明确,打包的服務中都會有“人工智能”和“區塊鍊”兩個關鍵詞。

某民營銀行首席資訊官不久前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區塊鍊技術的發展,以往集中解決穩态的基礎金融雲服務并不能滿足銀行客戶對敏态的需求。

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日前撰文指出,“商業銀行面臨嚴峻的北美、歐洲的網際網路銀行已經開始從網際網路銀行1.0時代的直銷銀行逐漸向2.0版本的移動銀行發展,未來亞太地區将成為全球範圍内以移動銀行為代表的零售銀行的最主要驅動力。”

科技公司在引領技術前沿的同時,更多是在适應金融市場的需求。過去約一年時間,網際網路金融,或者金融科技公司群起帶來的消費金融、個人理财等零售業務市場異軍突起,而銀行長期以來依賴的傳統利差業務,同業合作、同業拆借、企業貸款等業務已經相對飽和,通過打造自己的互金平台,或者建立直銷銀行來發展個體業務成為當下銀行競争的不二選擇。

而在關于未來金融科技開放戰略版圖問題上,螞蟻金服副總裁、螞蟻金融雲總經理劉偉光告訴筆者,螞蟻金服對于金融機構的科技賦能開放是技術體系輸出,包括螞蟻的技術和架構咨詢能力,金融業務能力和技術能力的結合才是螞蟻科技開放的精髓,除了基礎架構中的分布式資料庫和中間件、大資料分析、移動開發架構等基礎的IT能力之外,還包括金融行業所需要的的面向大資料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安全、信用、風控能力。

從牽手南京銀行看,網際網路科技如何改變傳統銀行

以南京銀行的合作為例,2017年年初,南京銀行IT部門同僚感到頭疼的是近兩年來快速增長的線上業務,讓南京銀行的系統壓力倍增。去年,當南京銀行剛開始做線上消費金融業務時,系統裡的借據隻有20萬,而目前系統管理的借據已經超過500萬。現有的系統僅能支援百萬級别的線上賬戶數,面向上億級客戶的處理,基礎架構無法支援高并發、高可用性,是以需要采用雲計算技術為架構核心系統彈性伸縮能力。此外,現有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有大量業務需要由合作管道方基于網際網路發起,類似收銀台等需要植入到合作平台的應用中,這些都需要采用基于開放平台的SDK或OpenAPI等技術。鑒于此,南京銀行需要打造雙模IT互金平台來支援線上金融業務指數式發展。

事實上,長久以來,銀行對于金融級系統要求極高,金融級的技術要求一直秉承這樣的原則:資金安全,交易強一緻、資料強一緻、準實時交易、資金核對、異常熔斷、快速恢複;達到99.99%以上的高可用性和異地多活容災能力;安全,多層檢測、感覺與防禦各類安全攻擊;性能,包括響應時間、并發能力、快速調集資源;單筆交易和峰值交易平均成本;全鍊路資料品質管理與治理能力等六大要求。

螞蟻金服的技術方案在遵循上述要求之外,同時融合了雲計算的技術趨勢,其分布式中間件SOFA和分布式資料庫OceanBase,還展現了核心強一緻,周邊最終一緻、彈性伸縮,優雅降級、實時高并發、高頻釋出、一鍵部署、智能管控等能力,這其實也是對雲計算時代的金融級技術标準的重要補充。

銀行業的場景金融之路

事實上,這個合作還有另一層邏輯。

從近期金融科技行業的動作來看,場景,是近來傳統銀行的頭号大事。面對金融市場周期下行,銀行們如何應對?有人轉型做金融科技公司,也有的直接轉型為科技公司。但零售業務,是各家共同面臨的選擇。從銀聯統一銀行業支付App,到各大銀行與O2O、遊戲、電商聯合釋出的主題信用卡,這都在傳遞一個信号:場景,是金融科技下一場戰争。

在劉偉光看來,螞蟻金融雲已經支撐了包括支付寶、餘額寶、網商銀行、借呗、花呗等一系列業務,在今年雙十一中,支付寶更是承受住了25.6萬筆/秒支付筆數的高并發交易,現在他們也是在将自身金融場景鍛造出來的技術,對外輸出給更多金融客戶。除了南京銀行,螞蟻金融雲與另外多家金融機構的合作也在有條不紊推進中。

事實上,站在銀行的角度,銀行所需要的同樣是類似支付寶所能提供的場景金融服務。首先,越來越多的使用者的銀行APP隻會在理财、還信用卡等交易時,才會使用到。雖然很多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都陸續推出了自家直銷銀行APP,但是對于手機銀行APP到底應該整合怎樣的服務,技術上能否達到使用者高并發的要求,很多銀行,尤其是城商行和農商行、農信社在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合适的對标方案。

其次,場景金融之路要走移動網際網路優先戰略,在場景、技術上深耕細作,形成資金+場景+技術三重驅動。而金融服務的場景化面臨諸多新的挑戰。比如利用金融級生物核身手段線上實作使用者身份識别,利用大資料刻畫使用者的行為資訊,進而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綜合生物資訊和裝置資訊等在完善的風控體系下給使用者提供最便利的金融服務,利用AI技術提供智能化的金融咨詢和客服服務。

舉例來說,上個月招行釋出的APP6.0給人的形象則是擺脫了金融APP不再百分之百為金融的功能,其中不乏內建了客戶經理連線、接收客戶活動、權益、資訊等服務、掃一掃連接配接網點、AR看金功能等。招行APP6.0醉翁之意其實在于要打造金融生活工具,而不再隻是金融交易平台。是以,面對此前低頻、打開粘性不夠的情況,越來越多銀行更希望的是如何借助金融科技企業,打造以使用者為中心,更加貼近生活場景,更好觸達服務,觸達客戶心智的數字化銀行,提高使用者的黏性。未來每一個銀行手機APP都将不再隻是銀行業務的APP,逐漸會演變成金融生活場景平台。而對于熟悉支付寶APP上豐富場景應用的使用者來說,能夠在銀行APP上享受相同或類似的的場景金融服務也能提高使用者對銀行的體驗和滿意度。在劉偉光看來,螞蟻金服也是在把多年來在支付寶上積累的技術和營運經驗賦能銀行客戶去推出下一代的數字化銀行,搭建更多場景服務。

Q:螞蟻金服除了銀行之外,對于像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合作案例有哪些?

劉偉光:都有合作。金融科技是賦能整個大金融領域機構,例如合衆人壽,使用螞蟻金融雲的智能雲客服,産出提高300%,三年内機投入成本降低2倍,例如信美保險,也是業界第一個全面上螞蟻金融雲的保險公司,還有很多的類似的案例,除此之外,跟社會民生和支付相關的場景,我們也會做,例如上海地鐵的掃碼乘車之類,而且馬上會有更多的提升百姓生活出行體驗的案例将面世。

Q:在與傳統銀行深度全面合作中,如何保障客戶資訊、資金的安全?

樊華(螞蟻金融雲首席架構師):保障客戶的資訊和資金安全是螞蟻金融雲的生命線。螞蟻金融雲自身通過ISO27001、工信部可信雲以及等保四級等安全認證,為客戶提供最為安全可靠的雲服務;我們金融級技術産品是支付寶十多年的金融科技能力的結晶,擁有全面高效的監控、風控、熔斷等安全機制,經受過多年嚴苛的大規模金融交易的考驗,保持着百萬分之一的資損記錄,可為銀行客戶提供最安全的金融科技服務;我們還為客戶提供混和雲技術。客戶既可以選用專有雲技術,進行本地化部署,把資料儲存在本地,也可選用公有雲技術,進行低成本高效率的雲上部署。雲上雲下技術同源,兩種方式随需采用,照顧到客戶的全方位安全需求。

陳威(螞蟻金融雲總監):銀行機構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我們對不同細分群體有不同的側重,城商行或農商行等中小機構願意做數字化,網際網路化轉型,但是IT基礎相對薄弱,那我們之間的合作基本上會以全棧式AntStack金融科技的方式輸出,涵蓋從底層基礎雲服務至分布式架構上的分布式能力,到偏業務解決方案的一些能力,包括風控、信用等。例如像農村金融機構或其他更小的金融機構,他們可能沒有那麼大的體量需要分布式支撐,更多可能是在風險控制和偏業務層面的合作。在大型銀行上我們将會更多的以技術輸出的方式助力他們走向未來的分布式架構改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