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蘇荇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三屆排球世界杯最後一場比賽中,以3比2力克當時的世界勁旅日本隊,獲得冠軍,首次登上女排世界之巅并開啟了中國女排五連冠的輝煌旅程。

四十年時光荏苒,當年五連冠所帶來的狂喜、感動與振奮,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沉澱,蘊含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體育範疇,成為一種民族的精神支柱、激勵幾代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及一面促進民族進步的旗幟。

其後中國女排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及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奪冠,更一次次喚醒這種精神力量,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内涵。今日正值中國女排開啟五連冠四十周年,回顧五連冠的曆史以及四十年間女排精神的傳承與變遷,有着特殊的意義。

1981年:三大球的首次登頂,提升民族自信心

1981年11月16日,當世界杯決賽戰至最後一刻,郎平的重扣擲地有聲,孫晉芳的攔網将“東洋魔女”日本隊的進攻死死攔住,億萬守候在電視機、收音機旁中國球迷的呐喊聲被定格在曆史的聲浪中。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這一幕成為四十年來中國女排曆史上最令人難忘的一幕,也是中國體育最令人振奮的一幕。中國女排以17比15赢下首個世界三大賽冠軍,這個冠軍完成了一名老人17年前的夙願。

1964年,新中國體育創始者賀龍元帥曾說過一句話:“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也就是那一年,大松博文帶領“東洋魔女”日本隊到中國通路,賀龍觀看了她們的訓練,并将各省教練員、運動員,不分項目,全部召集過來觀摩大松博文的示範訓練,而訓練的主要對象就是國内女排運動員。

至此,大松博文的訓練理念在中國女排中得到堅決貫徹,有了完整訓練體系的中國女排,成績開始有了質的提升。

上世紀70年代末,袁偉民組建了新一屆中國女排,定下“三年打基礎,五年出成績”的目标,三年後球隊果然奪得了亞錦賽冠軍。

1981年他帶着剛滿五歲的隊伍出征第三屆在日本舉行的女排世界杯,隊員分别是郎平、孫晉芳、梁豔、張蓉芳、周鹿敏、張潔雲、陳亞瓊、周曉蘭、楊希、朱玲、曹慧英和陳招娣。那也是郎平第一次參加世界大賽,卻被破格推到主攻手位置,結果郎平和中國女排均在世界排壇“一鳴驚人”。

11月16日,中國女排首次登上世界最高領獎台!從體育層面看,實作了17年前賀龍元帥的夙願,也是中國體育走向強盛的标志。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當年中國女排的這個冠軍令世界體壇為之震動,打破了國外對中國體育的舊有認知。賽後日本球迷甚至無法接受失敗的結果,一直圍在場館四周久久不願離去。

郎平後來回憶,大阪中央體育館外人山人海,打完決賽中國隊的車無法開回旅館,隻好走回去,“我隻覺得,我在不斷地踩别人的腳,别人也在不斷地踩我的腳,就這樣踩來踩去地踩回旅館。”

如果把這個冠軍放到更廣闊的曆史次元看,這個冠軍更有着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深遠意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百廢待興,時隔多年重新打開國門,發現自己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巨大,“我們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嗎?”正當人們心中有所猶豫的時候,中國女排給出了最及時的答案,這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女排姑娘們成為民族英雄,那一屆中國女排的7場比賽國内通過國際通訊衛星現場直播比賽實況,《人民日報》頭版全程進行報道,奪冠次日更罕見地以整個頭版的篇幅進行報道。

副攻手朱玲回憶,“回國後我們受到了國家上司人的親切接見,心情相當激動。而球迷送上的塑膠花更是不計其數,那時塑膠花都是些很珍貴的東西。球迷和群衆恨不得把心都掏給你。”

1986年:五連冠中誕生的女排精神

1986年9月1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進行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标賽上,中國隊帶隊的主教練由袁偉民換成了昔日的隊員張蓉芳。在多名名将退役、球隊實力下降的極困難背景下,中國女排八戰全勝,尤其在冠軍争奪戰中以3比1戰勝了号稱“加勒比旋風”的古巴女排,蟬聯世錦賽冠軍,成就世界體育史上不可複制的“五連冠”傳奇。

而五連冠的輝煌戰績,讓女排姑娘們頑強拼搏的精神成了那個時代的旗幟。

客觀來說,當年的中國女排一開始并沒有先進的技術,沒有歐美非等國運動員的身高優勢,沒有最頂尖的教練,是一支“三無隊伍”。當時的女排隊長曹慧英說過一句很生動的話:“和對手比賽,從球網望過去,她們的腿比我們的腰還粗,不這麼練,怎麼打得過?”要闖出一條血路,中國隊隻能靠刻苦紮實的訓練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郎平在三連冠後曾經說過,今後我們不管是勝是敗,都要保持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體育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而為國争光、不畏困難、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也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國人的心中。

那些年,有關女排艱苦訓練的事迹流傳在大街小巷,為人津津樂道。比如女排的“秘密基地”郴州,女排在四十多天便搭建起來的竹棚裡摸爬滾打,場内的木地闆是鐵路上的廢棄枕木,頂蓋是從火車站借來的帆布。訓練中由于地闆經常會起竹刺,女排隊員受傷是家常便飯,至今郴州基地的展覽館裡還陳列着女排穿過的發黑的破舊布鞋和粗布背心。

據郴州體育訓練基地主任鄧永華回憶,那件背心就是後來為了減少隊員受傷以及訓練服的磨損而臨時縫制的,用以套在訓練服的外面。

那些年,球迷也給運動員們起了不少铿锵有力的綽号,比如桡骨斷裂卻用繃帶固定左臂堅持站在場上的“獨臂将軍”陳招娣;比賽中扭傷腰,嚴重到蹲不下去卻依舊堅持比賽的“鋼鐵将軍”陳亞瓊;攔網能力超強的周曉蘭的“天安門城牆”;鼎鼎大名的“鐵榔頭”郎平更不用說。

這些事迹被國人傳頌,被寫入教科書,在各種演講中出現。女排姑娘們作為拼搏精神的代表,形象被印上了郵票,女排的集體照做成了月曆、紀念币和紀念章。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為各行各業的中國人注入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記得在北大的一次報告會,學生熱情得不得了,從北大門口走到禮堂,我腳都沒沾地,你想多擁擠啊。”郎平回憶道。那些年,但凡有女排比賽,時間一到,商場裡的電視全打開,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都圍着看,女排就是當年最大的“流量”明星。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中國排協前副主席魏紀中在回憶錄《我的體育生涯》中寫道:“在那個年代,再沒有比女排酣暢淋漓的扣球更能讓中國人感到揚眉吐氣的事了。”

兩次奧運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和創新

告别了80年代的輝煌,中國女排的成績在90年代出現下滑,但即使在最低谷的時候,中國女排依舊有着一股永不服輸、砥砺前行的勁。在卧薪嘗膽的那幾年,中國排球人嘗試了不少方法,讓女排複興。

在外執教的郎平一度回國執教,帶隊獲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亞軍,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她因為心髒問題暈倒在訓練基地,後來也是以辭職離開了國家隊。

進入新世紀,陳忠和打造的“黃金一代”初露鋒芒。2003年世界杯,中國女排以11戰全勝的戰績時隔16年重奪世界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女排上演了蕩氣回腸的一幕——在主力球員趙蕊蕊受傷的背景下,依靠集體力量的拼搏,在落後兩局的情況下逆轉俄羅斯隊、時隔20年再登奧運會冠軍寶座。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在絕望中找尋希望,在希望中抓住光明,成為中國女排最讓國人振奮的地方。

那一屆的中國女排并非奪冠熱門,整體實力也不在各參賽隊之上,世界級球星趙蕊蕊比賽時二度骨折對球隊更是巨大的打擊,但這支中國女排的優點在于團隊協作能力強,能夠互補不足,小球技術登峰造極,整體快變戰術發揮到極緻,在奧林匹克發源地彰顯的“面對強敵從不言敗”的體育精神,也令女排精神的核心得到進一步豐富。

趙蕊蕊後來在她撰寫的《排球魂》一書中寫道:“說起凝聚力,袁導(袁偉民)有一條6>6理論:場上6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要變成大于六才行,這就需要每一個人都團結在一起,有了明确的向心力就可以産生無堅不摧的凝聚力;反之,則有可能變成六個人加在一起變成五、四,甚至更少。”

她也說出了自己對女排精神的了解,“有時候,明知道(球)救不到,卻也要勇敢堅定地邁出步伐;明知道這一路沒有坦途,仍固執地咬牙堅持,繼續走下去;甚至有時候明知道希望渺茫,也不想還未拼盡全力就低頭認輸……”

如果說,五連冠令“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号響徹神州大地的話,那麼雅典的奪冠則影響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中國人。一項運動影響了兩代人,對于女排的摯愛從收視率上便可見一斑,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的收視率甚至壓倒了開幕式和閉幕式,成為該屆奧運會收視率之冠。

2008年北京奧運會收視率最高的賽事,同樣是中國女排對古巴女排的銅牌争奪戰。

而此後郎平重掌中國女排帥印,則将女排精神的核心進一步擴充。從2013年上任到2021年卸任,郎平在刻苦訓練的基礎上,将科學管理與人性關懷注入女排精神。昔日女排精神濃縮為“拼搏”二字,如今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涵蓋的内容更為廣泛,比如過硬的技術,創新的大國家隊理念,科學的康複體系等,更貼合時代的脈搏。

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在小組賽瀕臨被淘汰的邊緣強勢逆襲,八強賽戰勝東道主、衛冕冠軍巴西隊,并最終再度登頂。女排旋風再度席卷神州,這股熱潮下,“拼搏+智慧+科學”的新時代女排精神更容易被00後一代所接納。

四十年前開啟五連冠,女排精神有傳承有創新

“女排精神不是為了赢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赢,也要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隻要穿上印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為國争光是我們的義務和使命,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标都是升國旗奏國歌。”郎平在網絡時代的這些金句疊出,更是讓女排精神得到最大次元的傳播和豐富。

從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第一次站上最高領獎台至今,中國女排經曆過逆境和低谷,也數次登上巅峰。四十年間,中國女排傳承下來最寶貴的并非那些金牌和獎杯,而是随着時代發展内涵日益豐富,與時代脈搏産生共振的女排精神。相信在未來仍将影響更多的人,成為新時代永不倒的旗幟。(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檔 | 視覺中國

責編 | 魏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