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譯本》-滕文公章句上(一)

作者:夢成講壇

第一節:滕文公還是太子的時候,要到楚國去,經過家國時拜訪了孟子。孟子給他講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話題不離堯舜。

  太子從楚國回來,又來拜訪孟子。孟子說:太子不相信我的話嗎?道理都是一緻的啊。成脫對齊景公說:他是一個男子漢,我也是一個男子漢,我為什麼怕他呢?顔淵說:舜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有作為的人也會像他那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短也有将近方圓五十裡吧。還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說如果藥不能使人頭昏眼花,那病是不會痊愈的。

第二節:滕定公死了,太子對老師然友說:上次在宋國的時候孟子和我談了許多,我記在心裡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親去世,我想請您先去請教孟子,然後才辦喪事。

  然友便到鄒國去向孟子請教。

  孟子說:好得很啊!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應該盡心竭力。曾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照禮節安葬他們,依照禮節祭拜他們,就可以叫做孝了。諸侯的禮節,我不曾專門學過,但卻也聽說過。三年的喪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滕國的父老官吏都不願意。他們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曆代君主沒有這樣實行過,我們自己的曆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應該的。而且《志》上說過:‘喪禮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矩。還說:道理就在于我們有所繼承。

  太子對然友說:我過去不曾做過什麼學問,隻喜歡跑馬舞劍。現在父老官吏們都對我實行三年喪禮不滿,恐怕我處理不好這件大事,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說:要堅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都交給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臉色深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因為太子親自帶頭的緣故。在上位的人有什麼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上司人的德行是風,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風吹,必然随風倒。是以,這件事完全取決于太子。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

  太子說:是啊,這件事确實取決于我。

  于是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指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贊成,認為太子知禮。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太子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第三節:滕文公詢問有關治理國家的問題。

  孟子說:“人民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詩經》上說:‘白天趕緊割茅草,晚上搓繩到通宵。抓緊時間補漏房,開年又要種百谷。’人民百姓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産業的人就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沒有固定産業的人就沒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如果沒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就會放蕩任性,胡作非為,無惡不作。等到陷入罪網,然後對他們施以刑罰,這等于是設下網羅陷害群眾。哪裡有愛民的國君當政,卻幹出陷害群眾的事呢?是以賢明的君主必須謙恭儉樸,禮賢下士,向百姓征稅有制度。陽虎說過:‘能富貴的人都不仁愛,能仁愛的人都不會富貴。’夏朝時每家授田五十畝而實行貢法,商朝時每家授田七十畝而實行助法,周朝時每家授田一百畝而實行徹法,實際上征的稅都是十分取一。什麼叫徹法呢?徹就是抽取之意;助就是憑借之意。龍子說:‘管理土地的稅制以助法為最好,而貢法最不好。’所謂貢法就是參照幾年中的收成取一個固定數。不管豐年災年,都要按照這個确定的稅額征稅。豐收年成,處處是谷物,多征收一些也不算苛暴,但卻并不多收;災年欠收,每家的收獲量甚至還不夠第二年肥田的費用,卻一定要征足這個額定數。作為百姓父母的國君,即使子民百姓怒目而視,一年到頭辛勤勞動,也不足贍養自己的父母,卻還要靠借貸來湊足租稅,緻使老弱幼小在山溝荒野奄奄一息,哪裡還稱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那世代承襲俸祿的制度,滕國早已實行了。《詩經》上說:‘雨水澆灌我們的公田,同時也滋潤到我的私田。’隻有實行助法才會有公田,從此詩來看,周朝也是實行助法的。

  “另外還要開辦庠、序、學、校以教育人民。所謂庠,意思是培養;所謂校,意思是教導;所謂序,意思是有秩序地陳述。夏朝時叫校,殷商朝時叫序,周朝時叫庠;這個‘學’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為上層所懂得,小民百姓則能親和于下層。如果有賢明的君王興起,必然會來學取這個法,因為這是為王者所效法的。《詩經》上說:‘周國雖然是舊的一個邦國,但其因時代的趨勢而成為一個新的邦國。’這是對周文王的稱贊。你努力實行這些,也可以使你的國家渙然一新!”

  滕文公派畢戰來問關于井田制的問題。

  孟子說:“你的國君将要實行愛民的政策,特意選派你來,你一定要努力!所謂愛民政策,必須從厘清田土的經緯之界着手。經緯之界不正,井田就不會平均,作租稅的俸祿就不會公平。是以殘暴的國君和貪官污吏必然是不重視田土的經緯之界。田土的經緯之界一旦劃分正确,怎樣配置設定田土和俸祿就可以坐下來議定了。

  “而滕國,雖然土地狹小,但一樣要有官員,一樣要有在田野裡耕田的農民。沒有官員,就沒有辦法管理農民,沒有農民,也就沒有辦法養活做官員的君子。希望你們在田野上實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城中實行十分抽一的稅法讓人們自行交納。國卿以下的官員必須要有供祭祀用的田土,這供祭祀用的田土為五十畝;其餘的人給田土二十五畝。死葬和搬遷都不離開本鄉範圍,鄉裡的田都要同樣是井田制,人們出入勞作時互相伴随,抵禦盜寇時互相幫助,有疾病事故時互相照顧,這樣百姓就友愛和睦了。方圓一裡為一個井田,一個井田為九百畝,中間一塊田土為公田,八家各以一百畝為私田,但要共同料理好公田;把公田的事辦完了,然後才能做私事,這就是差別農民的辦法。這隻是一個大概情況,至于怎樣更健全和完善,就要靠國君和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