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立可引導的U盤系統,及dd指令進行Linux的ghost

1,通過iso建立可引導的U盤系統。

1.0,格式化U盤為FAT32格式

linux下可以使用指令

mkfs.vfat U盤的裝置路徑

例如:

mkfs.vfat /dev/sdb

其中U盤的路徑可以通過指令df來檢視

1.1,最簡單的方法(但有些情況會失敗,而且U盤不能再放其他檔案,需要格式化後才能再使用):

dd if=ISO的路徑 of=U盤的裝置路徑

dd if=CentOS-6.5-LiveDVD.iso of=/dev/sdb4

1.2,使用工具

很多工具都可以完成這個工作,Windows下的UltraISO就可以,感謝王濤,你懂的。

這裡推薦UNetBootin,它是一個跨平台的開源小工具,界面很友好,這裡不贅述了。

http://unetbootin.sourceforge.net/

這類工具一般要求

1.3,通過iso引導或安裝系統

重新開機機器,選擇使用USB裝置引導。

如果寫入的是一個Live系統(類似WinPE),那麼就可以引導一個CD光牒/U盤系統。

2,建立磁盤鏡像

有時候需要大規模安裝一樣的系統(如安裝hadoop機群),一個機器一個機器的安裝配置明顯不現實,可以在一台機器上裝好配置好,然後建立鏡像,在其他機器上直接導出鏡像就可以了。

可以使用第三方工具Ghost4Linux,但是它功能很受限制,有時候會失效,這裡介紹如何使用linux内置指令dd來完成這個任務。

2.0,使用U盤/CD光牒啟動一個系統

理論上可以不這樣做,而直接使用硬碟系統制作鏡像,但是在建立鏡像的時候如果系統關鍵檔案正好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态,你建立出來的鏡像在其他機器上可能啟動不了。

2.1,建立鏡像

建立鏡像并寫入U盤上的某個檔案

sudo dd bs=BYTES if=輸入磁盤 of=輸出檔案

sudo dd bs=128K if=/dev/sda1 of=ghost.img

其中bs參數表示一次操作多少個位元組,預設是512位元組,适當大一點可以提高效率,但是需要注意最好是512的倍數,因為磁盤讀寫的最小機關是扇區,而一個扇區是512位元組。具體參數可以使用指令dd --help來檢視,個人最重要的就是“K=1024,KB=1000”

2.1.1,壓縮鏡像

如果鏡像很大,可以考慮壓縮,可以建立後使用tar壓縮,也可以建立時壓縮。

sudo dd bs=128K if=/dev/sda1 | gzip > ghost.img.gz

sudo dd bs=128K if=/dev/sda1 | bzip2 > ghost.img.bz2

gzip快,bzip2小,看需求決定。

2.2,恢複鏡像

用U盤/CD光牒啟動其他機器,将鏡像寫入。

sudo dd bs=128K if=ghost.img of=/dev/sda1

2.2.1,恢複壓縮鏡像

當然可以現解壓再按照上面的方法來做,還可以一遍解壓一遍寫入:

gzip -dc ghost.img.gz | dd bs=128K of=/dev/sda1

bzcat ghost.img.bz2 | dd bs=128K of=/dev/sda1

原載于

轉載請注明出處

以下來自:http://blog.csdn.net/shendl/article/details/7384755

提醒:

       如果你把鏡像恢複到另一台計算機上,你可能會發現你的網卡是eth1,而不是eth0。這是因為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檔案把你做鏡像的計算機的網卡作為eth0登記了。  

     如果你的網絡腳本對eth0進行了處理,而沒有對eth1進行處理,那麼不修改網絡腳本,你可能就無法上網了。

    也許你會希望在做鏡像之前,先删除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檔案。這樣你恢複鏡像時,網卡的名字就是eth0。   就不會造成你在恢複後的計算機上無法上網的問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