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增城石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沈笑芬走進直播間,向觀衆熱情推銷自己的農産品。
身材嬌小纖瘦,戴着眼鏡,看起來文靜乖巧,是沈笑芬給外界最初的印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個“95後”的姑娘竟是每天和大型農機裝置、無人機打交道的農機能手。

從“外出逐夢”到“回鄉築夢”,越來越多滿懷抱負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将新理念、新技術實踐于田間地頭,助力農産品跨越千山萬水、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實作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而年輕人的到來讓鄉村重新煥發活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帶來了新技術,把智能裝置推到機械化空白區。在他們身後,鄉村振興正展現出勃勃生機。
牽住鄉村振興“牛鼻子”
鄉村振興,現代化農業裝備是關鍵。
早在1959年,我國就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為農業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1962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的原型,則是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
1976年12月,人民日報社論《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中預見,随着社會城市化的程序,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如何用更少的人力耕種更多的土地,成為一大難題。
經過這麼多年的持續呼籲,大家以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然很高了嗎?其實不是,還是有很多空白區。
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旱田區域的馬鈴薯種植和收獲機械化率僅為25%左右,棉花采摘機械化率僅為41%,水果和茶葉綜合機械化率分别僅為25%和28%。有8個丘陵山區省份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不到50%,2個西南丘陵山區省份不到30%。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果園面積1.84億畝,很多地方、很多環節的生産作業,還都依賴于人工勞動,一方面,林果種類多樣、種植環境複雜,是導緻果園作業機械化水準不高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果園機械有效供給不足、果園機械推廣、普及力度不夠。
即便是在廣東,大量的果樹種植,從種、到收,幾乎很多環境都還是人工作業。但這種精耕細作卻缺乏科學指導,比如說,農民喜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種植水稻,施肥也不少,但其實不少肥料是白白浪費了。
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依然還是在機械現代化。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釋出的《“十四五”農業機械化面臨的重大挑戰與戰略任務》中就提到,深刻認識新時期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并更好地發揮農業機械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目标的支撐作用意義重大。
同樣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我國必須在2035年實作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目标提供物質裝備與技術支撐。
就在最近,各個地方都在花大力氣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其實也正是為了推動農業機械能真正走進田間地頭。
年輕人帶來了新技術
在農業機械化中,無人機已經越來越成為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
在海南種了15年芒果,如今管理着8000畝芒果園的鄭棉朋,當時購機也是試一試的心态,畢竟在農忙季,果園大很難請到勞動力,在一開始,他隻在一部分果園使用無人機進行管理,沒想到一年下來,無人機幫他省下了60萬元。更讓意外的是,年終算賬時,他還發現無人機能省農藥。
鄭棉朋仔細分析發現,無人機在噴灑農藥時,雖然藥液濃度高,但可以隻在樹冠區域噴灑,避免了農藥浪費。無人機所搭載枝向對靶技術和大風場,可以讓農藥很好地附着到葉片上,又提高了農藥的使用率。于是,他就開始了無人機在芒果園上農藥減量試驗。
大疆也組織了一個工程師小分隊來支援他,優化航線、更換噴頭、測試畝用量,尋找最優的噴灑參數。經過半年探索。在相對極限情況下,芒果園最高能實作50%的農藥節省,最低也能超過30%。
一棵芒果樹減少30%農藥能減少21元投入,一畝地減少900元。如果三亞40萬畝的芒果園都能應用這項新技術,就能為果農帶來3.6億元的收入。如果再算上農藥減量後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這項技術所帶來的價值将更加可觀。
芒果種植如此,那麼,在其它品種中,是否也同樣可以發揮無人機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在廣西沃柑、贛南臍橙的項目上,大疆的工程師們已經找到了突破口。在贛州,臍橙種植戶已超20萬,此前,甯都縣的劉森亮管理着350畝果園,在這之前,他的父親是以雇長期工方式,完整打一次藥需要10個人費12天,支付人工工資15000元甚至更高。
而現在,無人機加上少部分人工管理,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能保障果園健康。
在飛防普及度較高的農業大省,越來越多農戶成為了購機主力。他們購買無人機為自家作業同時幫鄰居作業。
慧飛學院《2020年度植保無人機行業發展報告》的資料顯示,2020年,國内農業無人機累計銷售量已達到6萬台,保有量已達11萬台,作業面積超過10億畝次。資料在2021年仍保持高速增長。
不隻是噴藥施肥
當下,無人機已經在人們生産生活多個領域中發揮着作用:在夜幕蒼穹,它精準列陣,化身“七彩精靈”;在田野山川,它噴灑農藥,變身“守護天使”;在熙攘街道,它指揮排程,成為“空中之眼”……
業界對于大疆的認知,最早認為它是一家“做航拍、做玩具”的,或者消費級無人機。其實,大疆早在2015年開始涉足各個不同行業領域,包括農業、安防、測繪、能源、建築這些領域。
從植保切入,讓農民盡可能少接觸到農藥,大疆又深入到更多場景。例如,通過航測,把農田測繪完成之後,再用AI系統進行分析,可以識别出農田的邊界,農田當中不同的類别,如農田、樹木、水塘、建築、障礙物,等等。
無人機上的多光譜的傳感器,能對光譜進行采集,生成植被指數資訊之後,再用AI系統進行分析。由于這些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因生長周期、作物的類别以及土壤水源不同的影響,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有影響。這些,都成為無人機的“能力範圍”之内的事。
一開始,大疆主攻比較平整的農田、水稻田、小麥田,再往後,逐漸“往上山走”,朝向果樹、油棕樹、茶園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如油棕樹很容易受到犀牛甲蟲的困擾,打藥一定要打在樹的中心才能把甲蟲殺死,于是通過AI技術,把樹心識别出來再精準噴灑,穿透性更強。
在廣袤的鄉村,需要無人機的場景已經越來越多,電塔、通信塔、道路、鐵路、橋梁、隧道等的巡檢,也已經逐漸被突破。
大疆始于無人機,但又大大拓展了無人機的功能,并成為無人機的飛行平台,通過硬體負載搭載不同軟體,能靈活應對各種場景,面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實作了個性化的定制化需求,具備了端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
一方面,相比地面機械,農業無人機具有效率高,地形适應性強等優勢,可以有效填補了傳統地面農機應用的短闆與空白,對提升我國農業薄弱環節、薄弱地區機械化有着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相比地面機械,無人機更好的智能化軟硬體系統,也是我國未來持續推進數字農業的重要支撐。
突破想象力的邊界
深入一線,從使用者價值出發,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突破,這成為驅動大疆深耕田間地頭的重要驅動力。
11月15日,大疆農業兩款全新農業無人機T40和T20P正式釋出。這兩款産品采用了全新的機身平台,并針對肥料播撒,果樹噴灑等應用場景進行了多項優化,以T40為例,相比上代載荷提升33%,可搭載40公斤噴灑箱或50公斤播撒箱,能讓果樹葉片背面藥液附着率提升2倍。
T40有效噴幅可達11米,實測大田效率可達每小時320畝次,相比上一代産品提升30%。它的出現,再次将農業無人機的效率、效果、智能、安全提高到全新高度。
大疆一直在突破想象力的邊界,并在各個領域持續創新。如何讓生産者從繁複的農田管理中解放出來,如何降低工具的成本與門檻,等等,T40和T20P便是團隊在一系列求“真”追問中誕生的。
它們在作業效率、智能安全、應用場景、可靠性四個次元上的突破,将幫助全球農業生産者更高效地管理作物。它們更承載了大疆在農業賽道的新願景。
新裝置、新技術,讓年輕人更願意回到鄉村。其實,沈笑芬并不孤獨,在石湖村,包括沈笑芬在内的五名“90後”義無反顧回到農村。這隻是“新農人”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
回鄉創業變成了新的選擇。據農業農村部資料,2020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達到1010萬人,比上年增加160萬人,增長19%。
“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未來,大疆農業的應用拓展将形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大田應用。第二梯隊則是果樹應用。第三梯隊則是推動減肥減藥、增産增收的數字農業應用。
大疆農業也将繼續推動青年返鄉創業,參與到國家鄉村振興中,參與到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當中,參與到農業産業革新中,與大疆農業共同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實作“讓農業更輕松,讓生命更美好”的美好願景。
【撰文】郜小平
【圖檔】受訪者供圖
【作者】 郜小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