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杭州餘杭區南苕溪流域,有人發現了江豚的痕迹。這振奮人心的消息一經爆出,瞬間引起衆多網友的議論。
提起江豚,大家腦海中想到的就是它那标志性的“微笑”,江豚的嘴短且寬,頭部比較圓,整體來看,好似微笑,再加上它與人類非常親近,是以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微笑精靈”的美稱。
經專家檢測,杭州發現的這隻江豚為東亞江豚,屬于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和印度洋江豚,長江江豚不同的是,東亞江豚主要生活在海水或鹹淡水交替的河口流域。而這位小家夥看來是誤闖到了淡水區域。
可想而知,這樣的水域條件根據不适合它的生存,以至于出水呼吸頻率越來越頻繁。即使經過人們的全力搶救,最終也沒有救活,對此深表遺憾!同時也讓我們想起了長江女神白暨豚。
同為豚科動物,白暨豚和江豚還是有着很大的差異,江豚是屬于鼠海豚科的一種小型鲸類,而白暨豚屬于一種淡水鲸類動物,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作為我國獨有的鲸類動物,它最後出現在人們的視線是在2004年8月,那時在長江南京江段,人們發現最後一隻白暨豚的屍體。從此之後,一直都沒有發現白暨豚的身影,于是在2007年就宣告白暨豚功能性滅絕,這也被認為是第一個人為因素而滅絕的生物。
白暨豚作為一種鲸豚目動物,曆史很久遠,已存活于世2500萬年。因它的腹部是白色,是以稱之為白暨豚。體長一般為2.3米,體重在130-320千克之間,雌性的體型比雄性要更大一些。這一生物很是罕見,其它國家要想擁有它,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僅在我國出現,并且隻能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的淡水區域。
與可愛活潑的江豚不同的是,白暨豚的性格很“内向”,喜歡獨自生活在深水區域,幾乎不和人打交道。看到它那小如筆尖的眼睛就能知道它的視力不是很好,但聽力極為發達,基本依靠超音波來進行捕食。
從20世紀後期開始,由于人們對長江的過度捕撈,水域的污染,導緻生态環境退化地更加嚴重,長江流域的動植物種群正在不斷地減少,甚至有一些物種正在瀕臨滅絕。據統計,長江流域瀕危魚類物種已經達到了92種,瀕危物種近300種。
在1980年,白暨豚的數量還有400多頭,而到了1995年就變成了100頭,到了2007年,竟然一頭都沒看到。是以科學家懷疑這一物種可能在地球上已經消失,最終宣布了此物種為“功能性滅絕”。
近年來,不僅白暨豚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長江白鲟也是宣布功能性滅絕。長江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随着生物的不斷消失,為了改善生态環境,2020年1月我國實施了“長江禁漁十年”計劃,如今兩年快要過去,長江中的生物究竟有何變化?
作為長江的稀有物種江豚,原來在我國的數量有3600之多,而到了2006年隻有1800頭,2018年僅剩下1012頭。之前人們還能在湖中看到江豚嬉戲打鬧的場景,現在很長時間都看不到它們的蹤迹。
幸運的是,随着禁漁政策的實施,很多海洋生物有了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正好趁此期間可以“安心”地繁衍後代。如今我們在湖面上就能看到較多的江豚躍出水面的身影,這也充分說明禁漁已經起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江豚之外,人們在長江還發現了另外一種叫做鳤魚的魚類。原本它的數量也是非常地稀少,幾乎看不到它們的蹤迹。而現在給了它們繁衍的條件後,我國調查人員發現,數量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就連極危物種達氏鳇在長江南京段也“重制了身影。
時隔30年,我國科研團隊也在長江幹流中遊嘉魚江段發現了刀鲚,這次發現,真的堪稱奇迹。
這些重制的生物,隻是目前被人們所發現的幾例,可能還有更多的生物已出現,隻是尚未被我們發現。
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長江物種恢複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期待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物種群體。這不,被宣布功能性滅絕的白暨豚多次被報道說“重制江湖”!
自宣布白暨豚功能性滅絕以來,它的身影屢次被人們發現?
2007年8月,人們在銅陵胥壩鄉江段拍攝到疑似白暨豚躍出水面的視訊。
2011年8月,渡船駕駛員在洪湖江段螺山港近距離發現了疑似白暨豚的動物漏出水面。
2008年-2014年,一位老漁民每年都在安徽銅陵發現了白暨豚的蹤迹,根據他多年的海上經驗,很有可能就是白暨豚。
其中最引起衆人關注的那就是2018年,焦少文在銅陵用長焦鏡頭拍下了兩張較為清晰的疑似白暨豚的照片。通過照片可以看出,它和白暨豚很是相像,顔色都為灰白色。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拍下決定性的背鳍畫面,專家不是很确認這就是白暨豚。
不過經過人們多次的爆料,至少白暨豚滅絕的機率不是百分之百,很有可能還在某個海底深處默默地生活着,隻是不想讓人們發現。
我們尊重白暨豚的生活方式,隻要它好好活着就已足夠。并且按照物種滅絕的說法,一個物種的滅絕是要經過50年的觀察才能做出決定。現在白暨豚還不到這一地步,存活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十年後,讓我們期待長江流域“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