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看愛情電影?因為它飽含着人類個體與個體之間濃烈的依戀、親近、向往,是一種無私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純粹而熱烈。
絕大多數的愛情電影,都是以兩人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為完滿結局。然而隻有結過婚的人才知道——與婚前的詩和遠方相比,婚後的柴米油鹽才是日常。

就像張愛玲所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般,一些聚焦婚後生活的愛情片,反倒格外能喚起已婚觀衆的共鳴。褪去青春與激情的愛情,唯有平淡和真實。
就有這麼一部愛情劇情片,它以婚姻的“七年之癢”為題,拍出了已婚者的無奈與疏離,令人唏噓不已。這部電影,便是被影迷稱作“情侶看後就分手”的緻郁之作——《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
《藍色情人節》一片上映于2010年,由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具潛力導演”德裡克·斯安弗朗斯執導,并由金球獎影帝、影後——瑞恩·高斯林、米歇爾·威廉姆斯聯袂主演,卡司很不錯。
11年過去了,目前這部影片保持着豆瓣7.8分的成績,是一部經曆了時間沉澱的佳作,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個低收入三口之家,家庭成員由沒有固定工作的丈夫迪恩、整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妻子辛迪,以及他們6歲的女兒組成。
一周7天,辛迪近乎每天都在為工作忙碌,鮮少有時間照顧女兒。這個任務,自然也就落在了時間充裕的迪恩身上。“男主内女主外”的日子,一過就是6年。
和務實的妻子辛迪不同,丈夫迪恩是個理想主義者。雖然已經人到中年,可他依舊像個孩子一樣,整天和自己的女兒打成一片,一點不像個成年男人。
在他看來,人生苦短,不如在有限的生命中多陪伴家人。迪恩屬于典型的低物欲個體,對金錢名利沒有過多追求。在生活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他更願把時間“浪費”在家人身上,尤其是他的女兒。
迪恩之是以這樣,或許和他那個破碎的原生家庭有關。他不想讓女兒重蹈自己缺失親情的覆轍,是以對她格外關懷。淋過雨的人,總想為别人撐把傘。
相比迪恩,辛迪出生于一個中産之家,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以更懂得人生價值所在。是以,她拼命工作,拼命賺錢,力争上遊,為女兒争取更好的成長和教育。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下,辛迪和迪恩難免不分歧、不争吵。随着時間推移,愈發嚴重。
今年是他們結婚的第六年,即将步入“七年魔咒”。為了挽回這段漸行漸遠的感情,情人節之際,迪恩提前把女兒交給了外公,定下了一家酒店的藍色主題房間,準備浪漫一回。
幽暗的燈光下,兩人顯得有些陌生與疏遠,是有多久沒有這樣面對面看着對方了?好在一首熟悉的歌曲打破了尴尬,讓兩人陷入了曾經美好的回憶之中。
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在兩人回憶中展開,他們曾經如此相愛,怎麼就會變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迪恩年輕時才華橫溢,精通音樂和藝術,卻一直過着窮困潦倒的日子。在養老院做雜工時,他邂逅了學醫的辛迪,并對其展開追求。
同時和辛迪交往的,還有一個玩世不恭的拳擊手。最終,辛迪意外懷孕,在不确定孩子是誰的前提下,迪恩還是坦然接受了她。女兒的生父到底是誰,導演并未特意交代。迪恩當時有多愛辛迪,由此可見一斑。
即便曾經的回憶怎樣刻骨銘心,曾經的愛情如何驚天動地,依舊難敵如今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藍色房間内,兩人的交談逐漸變為争吵,最後以沉默收場。辛迪要的是蒸蒸日上的事業,而迪恩要的是簡單純樸的生活。兩個自始至終三觀就不同的人,最終又怎能相交在一起?
故事最後,迪恩和辛迪還是分開了。在共同經曆了這麼多苦辣酸甜與喜怒哀樂之後,他們依舊敗給了現實,敗給了各自不同的三觀。
在這部電影裡,“愛情”或許隻是一個過去式。它存在過,閃耀過,但最終還是敗給了婚姻,或者說是敗給了“時間”與“現實”。
導演德裡克·斯安弗朗斯創作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于他童年時期的一個噩夢——父母離異。
當時,他想找一部能解釋曾經的相愛之人為何會情感惡化,并最終走向離婚的影片,無奈苦尋無果,于是就決定自己去拍一部。
《藍色情人節》就是這樣一部“反愛情”的愛情電影,或者說是一部披着愛情外衣的“婚姻紀錄片”。它揭開了愛情的傷疤,使之成為一道不可彌合的傷痕,深深刻在每一個有所經曆者的心中,百轉千回,久難平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