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成幫:“造林英雄”的綠色情懷

記者 杜建輝

“我隻是做了一名共産黨員該做的事,還有很多人比我做得更好、更多。”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庫爾勒市康都街道花園街社群居民王成幫說。

無論是在部隊,還是退休在家,這位數次榮立戰功的老軍人、義務植樹的“造林英雄”,都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共産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親口嘗堿土

“共産黨員就是不怕吃苦、不怕犧牲,在任何時候都沖在前面、幹在前面。”這是王成幫入黨65年來的信念和動力。

在部隊興辦農場時,時任連長的王成幫帶着戰友來到地頭,眼前的生荒地覆寫着一層白花花的鹽堿。戰友們不由自主地吐了吐舌頭,低聲議論:“這麼大的鹽堿,能長出莊稼嗎?”

能不能長出莊稼,壓堿是關鍵。王成幫的連隊就擔負着澆水壓堿的任務,眼看就要播種了,地裡的壓堿情況怎麼樣?一般來說,看一看地面有沒有浮起的堿印,也可以作出判斷。可是,王成幫不這樣做,為了摸清壓堿情況,他卷起褲腿,扛起坎土曼,跑遍了方圓20多裡地,憑着一張嘴,一口一口嘗遍了1萬多畝地裡的泥土樣本。

苦澀的堿土,蝕裂了他的嘴唇,雙腳也被堿水泡得都是血口,但王成幫掌握了壓堿的第一手材料,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堿雖說壓下去了,可是這樣的土質能不能下種?

王成幫決心要找到準确的答案。于是,他在營房後的向陽處,挖了一個土坑,把從地裡采集來的泥土放進去,種上白菜。7天後,嫩綠的菜芽長出來了。他望着一株株生機盎然的嫩芽,高興得合不攏嘴。

“白菜是最怕鹽堿的,它能發芽,麥子就能出苗。”王成幫肯定地說。

部隊上司當即決定開始播種,當年麥子就喜獲豐收。

義務綠化兵

11月5日,在庫爾勒市河北路綠化帶,又看到身着一身褪色老式軍裝、頭戴舊軍帽的熟悉身影,85歲高齡的王成幫與同僚忙着挖坑、栽樹、填土。

“王師傅閑不住,不聽勸。”同僚張翠翠說。

“我身體好着呢,還能幹,沒事。”王成幫操着一口鄉音濃重的甘肅話說。

在王成幫眼裡,綠色就是生命和希望。當年部隊駐紮在哪裡,他和戰友就把綠色播種到哪裡。退休後,他又當了28年的義務綠化兵。

1993年5月,從部隊退休後的王成幫,來到新疆塔裡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基地,成了一名不要工資的“臨時澆水工”,開始了他長達8年的義務綠化工作。

2001年6月,王成幫又來到庫爾勒市園林綠化管理處,帶領10多名勞工育苗、植樹、管護林木,這一幹就是20年,而他卻不要分文報酬。

2001年,王成幫發現了一棵從未見過的柳樹,具有樹形好、病蟲害少、抗旱性強等特點,适合作為城市綠化樹種。

在王成幫的精心呵護下,這個優良的柳樹品種培育成功,并被命名為“成幫柳”,成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樹種。

截至目前,“成幫柳”培育了18代,總數超過1萬株,在庫爾勒城區大面積栽植。

身邊的榜樣

“王叔是個大好人。”提起王成幫,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中道杆村村民再同汗·吾甫爾感激地說。

2018年,再同汗的丈夫在一場火災中去世,女兒重度燒傷。王成幫得知後,第一時間給她送去3000元,孩子出院後,王成幫和老伴又送去了生活用品和捐款,幫助再同汗渡過難關。

曾在庫爾勒街頭流浪的王平年輕力壯,因為思想問題自暴自棄。在王成幫的耐心開導下,王平回老家做起了小生意,回歸正常生活。

1976年,河北唐山發生大地震後,王成幫拿出全部的家底捐給災區;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時間捐款1萬元……

王成幫給災區、貧困家庭、弱勢群體的捐款究竟有多少,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王師傅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就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正在植樹的退役軍人韓培強說,受王成幫先進事迹影響,他主動找到王成幫,今年7月正式加入義務植樹隊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