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晃 先生(1930.1–2010.1)
《将軍的假日》 版畫 1961年
人到晚年,總愛回憶年輕時的往事。回顧六十年來的軍旅生涯,繪畫生活是美好的。
參加革命初步樹立革命人生觀
1948年我在華北大學政治班學習,雖然隻有幾個月,經過理論學習,使我初步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生觀,認識到我們首先應是革命者,作一切工作都是為革命總目标服務的。我喜歡繪畫,我把珍藏的幾本名家畫集帶到解放區,當時考慮到我要到鬥争第一線去,是以把畫集送給了華人三部美術系,當時負責人江豐同志問我是否願意到三部去學習,按我原來的思想狀态,一定會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學畫機會,但當時正是在三大戰役節節勝利的時候,我表示願到火熱的戰鬥前線去接受鍛煉,同年年底,平津糾察總隊,從華大抽調三百名學生進入平津工作,我便是其中之一。部隊根據我的特長配置設定我到宣傳隊工作,當時隻要工作需要,什麼都幹,張貼入城布告,刷大智語,參加宣傳隊的演出,也畫宣傳畫、連環畫、漫畫,揭露敵人的罪惡,在街區展出,宣傳群衆,教育群衆。我和修軍等同志,辦連隊牆報骨幹學習班,把部隊的好人好事,畫成土幻燈片,到連隊巡回放映。由于部隊上司的關心,1952年調我到公安部隊上司機關戰士讀物科美術組,當美術員。部隊需要什麼,就畫什麼,不會的就努力學習,從工作中創作中不斷提高。
《南海凱歌》 版畫 1963年
我們的美術工作得到上司和群衆的關心和支援
公安部隊政治部副主任李逸民同志,對美術工作特别重視,多次到美術組談如何搞好部隊美術工作,一次他在舊書店看到一套日本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很貴,我們曾想買,沒敢提出,他卻提出要把它買回來,以提高大家的繪畫水準。美術組吳燃同志搞了一副版畫《井邊》,在全國青年美展展出,受到好評,李逸民同志表揚他深入生活,說這副畫反映了軍民關系,這對大家也是個鼓勵。我和大家一起經常深入生活。為了紀念建軍三十周年,籌備美展,中央文化部,軍委總政治部,組織全國軍内外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搞創作。我和李謙祥同志為了反映平息藏區叛亂的鬥争情況,到川西北馬爾康地區深入生活。
當時平叛剛結束,部隊上司和群衆對我們非常重視,給我們介紹了大量平叛中的事迹和英雄故事,為了我們的安全,部隊派了一個班,帶了一挺機槍,在排長帶領下,陪我們到馬爾康、卓克基原始森林等地區畫寫生,為我完成油畫《搜尋》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這副畫表現了解放軍戰士與藏族同胞在原始森林裡共同搜捕叛匪的場面,這幅畫入選了全軍美展。1957年把我調到高等軍事學院工作,學員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将軍,平時看到他們參加勞動和群衆打成一片,他們的思想作風,使我深受教育,創作了,“将軍田”、“将軍的假日”等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院長李志民同志親自看過,得到他和學員的熱情支援,并征得寶貴的意見。《将軍田》這幅畫,在展出期間受到大家贊譽,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
《敵人磨刀 我們也磨刀 》 版畫 1963年
1962年為了反映我軍民共同殲滅九股國民黨武裝特務的事迹,我和華克雄同志到廣東沿海深入生活,部隊幹部戰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戰鬥情況,為了使我們更深入了解,戰士們帶我們到海島漁民家裡通路,由于語言不通,戰士為我們做翻譯,我們和戰士、漁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漁民男女老争着給我們介紹當時的戰鬥故事,氣氛非常熱烈,當時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唱起了漁歌,華克雄同志給大家唱了陝北民歌“蘭花花”。他們為保衛祖國共同戰鬥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我創作了《南海凱歌》,歌頌他們共同保衛海防抓捕特務的英雄氣既,這幅畫在北京展出受到好評,不少報刊相繼發表,人民美術出版社作單頁出版。
1975年我被調到烏魯木齊軍區,長期同邊疆軍民生活戰鬥在一起,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我們每次到邊防連隊,幹部戰士經常是熱情接待,連長指導員把他們的住房讓給我們住,給我們介紹邊防鬥争生活、軍民關系等。連隊離前沿哨所都有一段路程, 他們把最老實的馬給我們騎,并派戰士陪我們到哨卡,使我們感受到那裡的生活,為了熟悉民族同志的生活,戰士們經常帶我們到民族同志的帳篷裡通路,并當翻譯,使我們了解大量的軍民共同駐守邊疆的事迹。有一次我和幾位同志到南疆的一個哨所,路上車胎爆了,一個民族同志正好騎馬路過,他幫助我們換了一個備用輪胎,沒走幾十公裡,車又出毛病了,這時天已黑下來,遠處幾個民族同志,從帳篷裡出來,招呼我們到帳篷裡過夜,把他們最新的被褥拿出來給我們蓋,還為我們殺了一隻羊,熱情接待,我們有點過意不去,同車的戰士說這在民族地區是常有的事。我在這個時期創作了更多反映防軍戰鬥生活的作品,如《風雪邊哨》、《天山情深》、《天山情》、《我們的好班長》、《重逢》等。
1969-1975年張晃先生在伊犁霍爾果斯邊防線上。
文藝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創作中,精益求精我未曾進過正規的美術院校,我是在學習和創作實踐中不斷深入生活中得到提高,為完成一幅畫往往要反複構思、反複修改、《南海凱歌》就曾兩次改版。六十年代初,發表了毛主席詩詞七律《冬雲》,我被這首詩所打動,想以毛主席這首詩的意境創作一幅畫,原本的構思是一名戰士在朗讀這首詩,初稿已出來了,但覺得這種表現方式太直接了,就停了下來。二十年後,到新疆,看到邊防戰士們在雪域高源,不畏風雪嚴寒,意氣風發,鬥志昂揚,保衛邊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創作了版畫《梅花歡喜漫天雪》。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離休後,住在西安幹休所,曾三次去陝北、到延安,綏德、米脂、安塞、榆林、佳縣等地,這些地方我雖未曾生活過,但是這是革命聖地,總有一種親切感,到了延安就象回到了家一樣,是以,創作了《雁歸來》,還曾想更多的表現延安精神的作品,但由于生病,未能如願,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我這六十多年來,是在黨和部隊的培養下,在廣大軍民的關心和愛護下成長的,我所做的奉獻雖然遠不能達到黨和人民的要求,但我是盡力學習和實踐着毛澤東同志的文藝思想,經常深入到部隊和人民中去,從中吸取營養,不斷改造自我,以便更好的為黨、人民和部隊服務。我願做一名歌頌黨、歌頌人民和人民軍隊的歌手,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2008年于西安第三幹休所 張晃
作 品 欣 賞
山下 張晃 1956年 版畫
巡邏兵 張晃 1963年 版畫
孤單英雄贊 張晃 1964年 版畫
伊犁河上把網撒 張晃 1973年 版畫
天山神火-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 張晃 1975年 版畫
天山情深 張晃 1982年 版畫
我們的好班長 張晃 1983年 版畫
雪滿哨卡路 張晃 1983年 版畫
邊哨夜色 張晃 1982年 版畫
天山深處 張晃 1984年 版畫
風雪路上 張晃 1985年 版畫
守防老兵 張晃 1986年 版畫
清泉水 張晃 1985年 版畫
大漠夜-在進軍新疆途中 張晃 1991年 版畫
将軍田 張晃 版畫 1959年
雪山腳下 張晃 版畫1961年
巡邏 張晃 版畫 1985年
重逢 張晃 版畫1981年
出診 張晃 版畫 1983年
祖國的溫暖 張晃 版畫 1963年
獵歸 張晃 版畫1957年
夜深人靜時 張晃 1964年 版畫
藝 術 簡 介
1983年,張晃先生在新疆烏魯木齊軍區
張晃(1930.1–2010.1)原名張劍舞,河南禹州市人,曾任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組副師職副組長,1986年離休。1988年榮獲勝利勳章。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20世紀50-60(含70)年代為發展中國版畫事業作出貢獻的“魯迅版畫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自幼喜愛繪畫,中國小讀書時,正值抗日戰争時期,曾積極參加抗日繪畫活動。1947年高中畢業後在縣師範學校擔任美術教員。1948年到華北解放區,入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中長期從事美術工作。作品多次參加全軍、全國性美術作品展覽,并有多件作品為中國美術館等處收藏。版畫《南海凱歌》獲全軍優秀作品獎。作品以反映人民軍隊生活和歌頌中國軍民戰鬥的情誼為主,主要作品有:版畫《将軍田》、《将軍的假日》《南海凱歌》《邊哨夜色》、《牆報委員》《我們的好班長》《風雪邊哨》、《古道月圓》等。
藝 術 交 流
1949年,在北京平津糾察總隊和戰友們在一起,右一為張晃。
50年代,張晃在公安邊防部隊寫生
1965年3月,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在京舉辦業餘美術作品展覽,圖為參展的部隊美術工作者合影,後排左一為張晃。
1969至1975年張晃在新疆伊犁霍爾果斯邊防線上
1976年,張晃先生在新疆烏魯木齊軍區政治部從事部隊文化工作。
1978年,從事版畫創作工作照。
1979年,與老戰友、著名畫家修軍的合影。
八十年代初期,深入到新疆各地州進行美術創作。下圖左一為張晃,右一為畫家潘丁丁。
1983年,陪同赴新疆軍區基層部隊創作寫生的蘇州畫院畫家們浏覽天池勝景,後排穿軍裝站立着為張晃先生。
1983年,組織地方畫院的老畫家們深入部隊基層連隊為幹部戰士們傳授美術知識,右一為張晃先生。
1985年5月,在濟南市召開的全國美術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解放軍代表團的合影第二排左五為張晃。
1980年夏,在新疆烏魯木齊與著名畫家牧歌親切交談。
1990年,張晃專程前往位于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發生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小樓參觀留念。
(編輯:藝術味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