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榜樣力量激勵新一代

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

據人民網報道,靠一隻手敲代碼,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與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袁鑫在本碩博7年時間裡獲得了30多項榮譽獎勵。3歲因車禍不幸“折翼”,他卻用一隻左臂撥開迷霧,描繪出一幅自強、自律的精彩人生。“渡過大難,将有大成,繼續努力,終成大器。”袁鑫的人生,如他的朋友圈簽名所寫,堅韌有力。

袁鑫不平凡的履曆,的确是值得當下青少年學習的好榜樣。從現實來看,青少年也需要榜樣的力量來激勵自己。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青少年生活在物質相對優裕的環境中,但富足的生活也很容易削弱一個人求知、奮進的動力,讓内心的力量和才智慢慢流失,由此帶來缺乏奮鬥動力等心理層面的問題。

青少年是未來,是希望,需要如探險者不斷在行走的過程中磨煉意志,如運動員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提升自我,需要持續為内心灌注奮勇拼搏的動力。而袁鑫這樣的優秀學生,就是很好的勵志典範,也是學校應該大力推崇的德育素材。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袁鑫身上逆境中不退縮的意志。報道中指出,在失去右臂後,他最初寫字偶爾左右颠倒,會惹得同學哄笑;左手吃飯也十分不習慣,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從三歲開始鍛煉左手的動手能力,考上大學後甚至和同學們一起參加軍訓,從頭開始學習使用計算機,參加長跑。這種毅力與堅持難能可貴,這種勇于突破自我的韌勁也正是很多青少年所缺少的。

另一方面,袁鑫始終擁有遠大理想,堅持所愛,追求自我價值。他熱愛科研,熱愛身邊人,希望将來能留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将其所學分享給更多的人,對标國家戰略需求,用科研播灑光熱。這種遠大理想展現了一種可貴的品質。任何成就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付出一番心血。但比拼搏更重要的是,要有心有他人、熱愛祖國的胸懷,這種胸懷能夠讓青少年無形中擁有社會責任感,更有一番作為。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的名言,在袁鑫身上得到很好的展現,也應該成為廣大青少年的生活信條。面對逆境不退縮,綻放生命的光彩,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才是新一代應有的樣子。真正的成長之旅不在于尋找新的路徑,而在于以積極的态度看待自己、看待生活,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毅力回報社會、回饋祖國。榜樣值得學習,榜樣引領時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哪裡有榜樣,哪裡就有新氣象。一個個勵志榜樣、一次次道德實踐,帶來的是一場場的精神洗禮,幫助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找到方向,奮勇前進。

看見榜樣,宣傳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感染、鼓舞、帶動青少年成長,是當下學校德育的重要一課。實際上,不隻是袁鑫,如四川理塘“要讓我的家鄉脫離貧困,而不是讓我脫離貧困的家鄉”的丁真等,都是青少年身邊的優秀榜樣;不隻是當下,過去的科學家,如華羅庚、陳景潤、蔣築英,“鄉村振興的帶頭人”王傳喜、科學家鐘揚、“點亮萬家的藍領工匠”張黎明,乃至頑強拼搏、為國争光的中國女排,“築夢九天寫忠誠”的中國航天員群體等,都是值得當今青少年學習的榜樣,都應該融入學校德育之中,以更好地立德樹人,讓榜樣背後自強奮進、使命擔當的精神得到代代傳承。

(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滕州第四實驗國小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12日第3版

作者:時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