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作者:餘杭釋出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近日,

觀鳥攝影愛好者湯榮華

在瓶窯北湖采風時

被幾聲清脆婉轉的鳥聲吸引,

循着草蕩發現一隻頭頂黑色、下體鮮黃的小鳥,

頸胸部還有栗褐色帶。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經過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鳥分會、杭州市鳥類與生态研究會的2名專家确認,這隻鳥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鹀(wú)。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攝影/湯榮華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黃胸鹀(wú)又名禾花雀,多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灌叢、草甸、草地和林緣地帶,性膽怯,有優美的外形、悅耳的叫聲。1980年至2013年,黃胸鹀種群數量下降約90%,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将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北湖位于瓶窯鎮,因洩洪而形成萬畝濕地,是杭城近郊人工幹預最小的原生态濕地。多年來,瓶窯鎮一直堅持濕地蓄洪區的定位和規劃,加強生态修複、圍堤整治提升及局部水環境治理工作,在保證蓄洪和生态保護功能的基礎上合理做好濕地文章,讓北湖成為候鳥的天堂。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随着黃胸鹀的發現,北湖記錄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增至6種,此前已發現東方白鹳、白尾海雕、白頭鶴、白鶴、彩鹮。截至目前,北湖共記錄223種鳥類,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天鵝、鴛鴦、白頭鹞等25種,越冬候鳥每年達上萬隻,主要類群包括鹭類、猛禽、鸲、鹀、鹨類,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進一步顯現。豐富的鳥類也吸引了衆多專家學者、觀鳥愛好者、攝影愛好者,一到候鳥遷徙季,北湖便熱鬧起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在這裡生動呈現。

接下來,瓶窯鎮将持續強化北湖濕地生态保護力度,修複濕地内水生态系統,建構最嚴水利安全格局,整合周邊村莊田園關聯發展,努力探索保護利用途徑,讓北湖濕地成為共享的綠色空間。

餘杭成為野生動植物的生态栖息地

餘杭自然資源禀賦良好,近年來一直緻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2009年,建立了生态補償機制,每年根據生态保護績效,對自然資源豐富的西部五鎮進行經濟補償;2018年,将近10%的面積劃入生态保護紅線,進行強制性嚴格管理,力求進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統服務功能;2021年,印發了全市首個區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

在各方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國家保護動植物現身餘杭,良好的生态環境成為野生動物的栖息地。目前,餘杭區境内共有野生動物種類120科275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白鶴、朱鹮、彩鹮、穿山甲等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鴉鵑、蒼鷹、雀鷹等27種,浙江省級保護動物豪豬、食蟹獴、大杜鵑等12種。

快一起來瞧瞧

這些年我們在餘杭

發現的珍稀動植物吧!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2021年6月,珍稀鳥類彩鹮現身餘杭瓶窯北湖,這是杭州地區首次發現彩鹮蹤迹。被發現時,這隻彩鹮與白鹭、水雉一起在稻田裡活動。

彩鹮

彩鹮屬鹳形目鹮科,是國寶級鳥類朱鹮的近親。其體型修長,羽毛栗紫色,鳥喙似彎刀,羽色會随着光照角度而改變,由此得名“彩鹮”。

彩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裡,一度被認為“已在中國國内絕迹”。近年來,随着生态環境逐漸改善,曾經“絕迹”的彩鹮在中國重制身影。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2021年4月,杭州原鄉野地生态保護與研究中心團隊在餘杭徑山開展植物調查時,邂逅了一片神秘植物。這種白色植物全身潔白通透,大小類似豆芽,更因長相酷似“豌豆射手”,一時間,受到衆多網友的熱捧,還沖上了熱搜榜。

球果

假沙晶蘭

這種罕見的植物叫球果假沙晶蘭,屬于水晶蘭屬,是一種腐生草本,喜歡生活在幽暗潮濕的枯枝落葉中,必須依靠特殊菌體方能生存,是典型的異養生物,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是非常珍稀的野生觀賞花卉種質資源。這種植物在民間又有“冥界之花”“幽靈草”“夢蘭花”等别稱。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2021年3月,杭州原鄉野地生态保護與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餘杭良渚東明山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期間,發現了中國瘰螈,這是餘杭境内首次發現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很像娃娃魚——大鲵,隻是體型小很多,一般在12-15厘米左右,全身褐黑色或黃褐色,皮膚粗糙,背脊、體側常有棕紅色或黃色的疣粒、斑點,腹部有橙黃色圓斑,以警示掠食者不要輕舉妄動。它白天常躲在水底的岩石或枯葉堆下,偶爾浮上水面呼吸,陰雨天則會爬到岸邊草叢捕食昆蟲、蚯蚓、螺類,行蹤不易被發現。

在今年2月最新調整的《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中國瘰螈被提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對環境品質要求較高,喜歡植被茂密、水質清澈的山區,這次發現中國瘰螈的東明山屬于東苕溪流域,被劃定為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标率為100%。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2021年1月,餘杭徑山長樂林場内發現了3億年前的活化石中華水韭。發現的中華水韭規模約有2萬株,這是浙江首次發現這麼大規模的中華水韭自然生長群,在國内也屬罕見!

中華水韭

中華水韭是我國特有的極度瀕危水生植物,喜溫和濕潤氣候,主要生長在人迹罕至的淺水池沼、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中華水韭是中國第一批公布的50多種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的一種,是出現于數億年前的活化石,被認為是植物界的大熊貓。作為古老的野生植物,它對環境的适應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的人為幹擾,如割草機、農藥、化肥等,都有可能導緻它死亡。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今年年初,杭州原鄉野地生态保護與研究中心團隊受徑山鎮人民政府委托,在徑山鎮範圍内開展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在近期收回的紅外相機中,他們驚喜地發現,6-8月期間三台紅外相機在徑山村多次捕捉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的身影。這也是相隔十餘年餘杭再次發現黑麂蹤迹,并首次拍到影像資料。

黑麂

黑麂(jǐ)屬鹿科麂亞科的動物,是中國的特産哺乳動物,分布範圍十分狹小,野生的黑麂有2個分布中心,一個在安徽南部,另一個在浙江西部,總數僅有5000-6000隻。由于黑麂生性膽小,且晝伏夜出,研究也是困難重重,直到20世紀50年代,黑麂隻被采集到了3個标本,目前生态攝影師們在野外拍到的黑麂生态照片也非常稀少。

未來,

生态文明建設将一直向前,

讓我們攜手共建美麗餘杭!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

● 第三屆“玉琮杯”清廉微電影微視訊大賽圓滿落幕!我區多個作品收獲獎項

● 六處鄉土文物建築完成保護修繕!涉及仁和、倉前、鸬鳥等地

● 省級榮譽!餘杭三家園區獲省四星級園區、數字化示範機關!

來源/區生态環境局、區林業水利局

編輯/任芳芳

極危物種黃胸鹀現身北湖草蕩!餘杭首次發現的還有這些“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