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天問一号”環繞器成功實施第五次近火制動,準确進入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
在此之前,“祝融号”火星車已圓滿完成既定巡視探測任務目标,各項狀态良好,繼續開展探測任務。綜合考慮環繞器全球遙感探測和火星車中繼通信需求,工程研制團隊優化了軌道設計,确定了近火點約265千米、遠火點約1.07萬千米、周期約7.08小時的遙感軌道方案,在保證開展環繞科學探測的同時,為火星車提供更多的中繼通信支援,提升任務開展的效率。
環繞器将在遙感使命軌道工作14個月,通過遙感探測,環繞器将擷取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征和典型地區的高精度形貌資料,探測火星土壤種類和全球分布,搜尋水冰資訊,并同步開展火星地質構造成因和演化、土壤剖面分層結構等科學研究工作。
通過“天問一号”,我們可以獲得哪些資訊?重點探測點是哪些?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資料傳輸是否有困難?“祝融号”和“天問一号”未來的工作任務如何安排?

“天問一号”環繞器進入遙感使命軌道(動畫示範截圖)
環繞器上攜帶了哪些裝置?我們可以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天問一号”環繞器上共有七台載荷,分别是兩台相機、一台次表層探測雷達、一台礦物分析儀,以及三台主要針對火星周圍空間環境進行探索的載荷。
兩台相機分别是一台高分辨率相機和一台中分辨率相機。兩台相機用于獲得火星表面的圖像。高分辨率相機焦距較長,可以清晰地拍攝遠處的細節目标,但是視角狹窄,所能拍攝的範圍有限。是以需要中分辨率相機與其進行配合,拍攝更廣區域的火星圖像。
表層探測雷達用于判斷火星内部結構。探測雷達向火星地表以下發射無線電波,通過火星的回波來探測火星地表以下的結構。
礦物分析儀則是用于分析火星表面的礦物。不同的礦物屬于不同的光譜段,礦物分析儀使用光學探測手段,獲得火星表面礦物的光譜,通過對光譜影像進行對比和分析進而探測火星表面的物質構成。
探測火星不僅要對火星本身進行探測,還需考察火星周圍空間環境。環繞器上的另外三台機器主要負責火星周圍環境的探測工作。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在這三台探測機器中,用于探測火星磁場環境的磁強計可謂身負重任。對火星的磁場環境進行研究,不僅可以了解火星的内部結構,還能夠通過對比火星和其他行星的磁場環境來了解其他類地行星,乃至整個太陽系的演化曆史,同時還有助于我們推測地球未來的發展趨勢。
“天問一号”環繞器的探測重點有哪些?
在進入軌道後,環繞器将主要關注對象對準了隕石坑、火山以及幹涸的河床等地形地貌。隕石坑、河床是火星遙感探測過程中的典型目标。
由于缺少充足的大氣保護,火星的表面有很多的隕石撞擊坑。而通過對火星表面隕石撞擊坑進行研究,我們可以推測火星的曆史。
除了撞擊坑以外,火星遙感探測還格外關注峽谷、沖積平原等區域。對這些區域的觀察主要是探究火星過去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因為水是生命之源,水陸交界處存在生命生存的機率是最高的。雖然迄今為止,人類還未在火星上确切發現生命存在的痕迹,但必須将探測外星生命作為重點考察項目。
随着探測器工作時間的增長,未來“天問一号”環繞器傳回地球的資料量可達到TB級别。但是,楊宇光表示,通過環繞器探測獲得的科學研究的成果數量并不受限于環繞器上的有效載荷,而是受限于探測資料的回傳速率。
火星車行駛于火星表面(動畫示範截圖)
“天問一号”環繞器和“祝融号”火星車未來的任務如何安排?
“祝融号”已經進行了超過90個火星日的考察,安全度過了“日淩”階段,目前正在火星表面平穩地工作着,我們期待“祝融号”能夠在火星上工作更長的時間。根據規劃,“祝融号”在逐漸遠離着陸點向南行駛,未來将對更多不同的、更加豐富的地貌進行考察。對火星表面地形、表層礦物的成分,以及生命痕迹的探索都是未來的考察重點。
“天問一号”環繞器還有14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的探測使命。“天問一号”環繞器需要對火星表面進行詳細的遙感成像和普查,由此獲得豐富的科學資料。
火星車行駛路線圖(圖檔來源: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盡管研究火星的熱潮長期存在,許多國家都試圖發射火星探測器,但迄今為止,隻有中國與美國将探測器成功送達火星表面。同時,“天問一号”的許多科研成果也對國際公開,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結合我國所獲得的資料來研究火星。楊宇光表示,我國此舉是在造福全人類。
監制:梁悅
記者:鶴佳
編輯:楊揚 潘雨薇 楊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