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興盛,古城文旅融合韻味悠長

作者:東方大觀察

——新甯縣圍繞“百裡臍橙連崀山”理念高品質建設”四大名片”綜述之四

楊堅 尹建國

11月9日,“百裡臍橙連崀山”2021 中國·崀山第七屆臍橙文化旅遊節在長沙舉行新聞推介會,中央、省内近百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在省内外産生了一定反響。11月20日,更多目光将聚集湘西南腹地新甯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旅遊離不開文化,文化提升旅遊内涵。從崀山申世遺成功到“岩鷹拳”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從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直播大崀山》到湖湘文化進萬家;從潇湘100國際越野賽到湖南省體育旅遊節;從環球旅遊小姐國際大賽到崀山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系列文旅活動的成功舉辦更是大大提升了崀山在國際上的美譽度和知名度。甚至從你身邊的一座橋、一條河、一個村落,都蘊藏着精彩的“新甯故事”。

   如何将内在的文化禀賦轉化為外在的社會價值,是新時期擺在新甯面前的時代叩問。新甯将以挖掘和保護文化底蘊為突破,做好傳承創新,讓曆史與時代、城市與文化同頻共振,讓城市更有溫度。

旅遊“火”離不開文化“活”。實施“文化興盛”戰略,形成主題鮮明、獨具韻味、文旅交融的文化名片。尋找新甯文化力量,挖掘新甯文化價值,奏好新甯文旅融合的交響曲,推動以文育人、以文鑄城、以文興業,打造湘桂崀山文化旅遊協作區、湘西南文化旅遊名城,讓新甯成為更有人文情懷、更具文化底蘊、更富文化吸引力的曆史文化名城。

文化興盛,古城文旅融合韻味悠長

文脈厚重,延續曆史遺産

從空中俯瞰,崀山峰林聳立,美麗的田野村落與藍天白雲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副天然的畫卷。走進細細品味,這兒還是一方文化沃土,劉氏宗祠、白面寨遺址等傳統文化資源,镌刻下新甯人奮鬥的足迹,在湖湘文化史大舞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甯曆史民俗文化底蘊深厚,舜帝一生多次南巡,晚年路過新甯崀山,見到這一方神奇山水,便脫口說出:“山之良也,崀山。”自此,舜帝為這方山水欽賜了山名,也為世人造了一個專用的“崀”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崀山是湖湘文化—楚勇文化的發源地,是一個充滿神話傳說、孕育傳奇人物的地方,是名震天下的晚清湘軍的源頭。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作為邵陽“寶古佬”的代表,為湘軍的創始人。楚勇文化是丹霞崀山先賢用血肉和生命凝結而成的,特色最鮮明,影響最深遠,是湖湘文化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古建築劉氏宗祠是晚清重臣兩江總督劉坤一的遺居,是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在精心修繕和合理利用下,成為一個集文化傳承、戲劇表演、旅遊服務為一體的文旅相融場所。同時黃背峒、深沖峒等2處傳統瑤族古村落和米篩寨、鵝公寨、白面寨等3處曆史古寨儲存完好,擁有岩鷹拳、崀山峒歌、打鼓堂·慶盤王等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了遊客感受當地民俗風情的好去處。

近代著名詩人艾青1939年9月曾在遷址新甯的衡山鄉村師範學校任教,期間先後創作了《太陽》、《月光》、《火把》等大量詩歌。1986年11月,艾青應新甯縣人民政府之邀,欣然題寫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至今成為崀山風光最接地氣的“廣告詞”,而艾青更著名的那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所寫的那片土地就是“崀山”。

新甯是光榮的革命老區,1930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張雲逸、鄧小平的率領下進入新甯。1934年陸定一所在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翻越越城嶺,著名文章《老山界》中所寫的老山界,就在新甯境内。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新甯還湧現了紅八軍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宛旦平,2008年5月16日湖南省民政廳認定新甯縣為革命老根據地。

文化興盛,古城文旅融合韻味悠長

文旅搭台,群藝遍地開花

該縣積極開展“崀山風”文化工程建設系列活動,“崀山風”文體建設工程系列活動,已成為該縣文化旅遊的主打品牌。

2014年以來,該縣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崀山臍橙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湖南經視《直播大事件》全程直播,湖南衛視、芒果V直播等媒體進行直播或錄播。2017年—2019年,我縣連續三次舉辦新甯縣春節聯歡晚會,晚會将傳統文藝表現形式與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并通過媒體直播:為全縣人民群衆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2008年來,該縣已舉辦了11屆“龍騰獅躍鬧元宵”民間龍獅節。2018年鬧元宵活動,觀衆近3萬人次,通過中央電視台央視網、新浪網、湖南衛視等媒體連線進行直播,讓全世界了解崀山瑤寨獨特的民俗文化;組織開展2017年—2020年特困地區送戲下鄉活動,送戲下鄉共720場,觀衆共216000人次。

該縣連續舉辦“歡樂潇湘”群衆文藝活動,2017年2月10日在水廟鎮舉辦第十屆“龍騰獅躍鬧元宵”民間龍獅節。在全縣開展“歡樂潇湘”群衆文藝彙演活動,經進縣初賽,組織15個節目參加“歡樂潇湘”群衆文藝彙演活動市複賽,獲一等獎1個、三等獎2個,通過複賽,選送2個節目參加全省決賽,分别獲得二、三等獎。

2018年開展“歡樂潇湘崀山風 百裡臍橙連崀山”群衆文化系列活動——新甯縣美術、書法、攝影展,展出各類作品近80件。2018年舉辦“走進新時代·我們舞起來”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參演隊伍72支,參演人員800餘名,選送一支舞蹈參加市比賽,獲優秀獎;2018年5月協助老年體協舉辦了中國崀山千人廣場舞展示暨99廣場舞“魅力城市、最美鄉村”教育訓練,全縣117支隊伍參加廣場舞展示。

該縣持續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湖湘文化進萬家”活動,每年開展春節期間免費送春聯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活動。2017年組織各社會藝術團體舉辦了慶元旦迎新年專場文藝演出,十九大期間到各鄉鎮開展宣傳十九大演出活動。

2018年年初聯合市花鼓戲劇團赴水廟參加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示範活動;4月開展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惠民 愛在鄉村”系列公益活動——“走進湖南·崀山”,具體開展了“文化下鄉”文藝演出和農技、醫療專家現場咨詢“三下鄉”活動。2019年配合省祁劇保護傳承中心在該縣開展“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演出活動。

文旅活動搭台,鄉村文化唱戲,在為縣城注入活力的同時,也豐富着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精神生活、文明辨別,讓人感受新甯現代發展的脈動與曆史文化的魅力。

文化興盛,古城文旅融合韻味悠長

文化興盛,民俗多姿多彩

該縣為多民族聚居區,以八峒瑤山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孕育了豐富且獨特的民俗風情,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獵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瑤族慶堂鼓、新甯采茶調、祁劇、吊龍、絲弦等非物質文化和闆凳戲、木偶戲等特色地方戲種特色鮮明。

劉烈紅先生自創的“岩鷹拳”,是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把國術競技和表演融為一體,成為獨具民族特色和湘西南文化内涵的優秀拳種。

該縣已有12個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其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1個:《岩鷹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個:《八峒瑤族跳鼓壇》、《崀山峒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6個。并逐漸建立了省級、市級、縣級保護名錄體系。

該縣還積極推動非遺和旅遊演藝融合,探索文藝演出團隊與景區開展常态化合作模式,我縣先後投資修複了崀山劉氏宗祠民俗演藝廳,建立了崀山瑤寨。向廣大遊客推出《瑤王宴》《岩鷹拳》《采茶燈》《崀山峒歌》《跳鼓壇》等與當地民俗民風深度融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表演節目,以藝術的形式充分展現出瑤族當地居民的生活美景,生産勞作場景以及世代流傳的傳統婚嫁習俗。截至到2020年10月底,崀山非遺展演已接待遊客數達200萬人次。

全縣共有78處文物點納入文物保護機關,其中全縣省級文物保護機關9處、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處、縣級文物保護機關67處,文物品質雄居全市之首。目前,完成了西村坊古建築群修繕,宛氏宗祠整體修繕,放生閣修繕二期工程建設完工。中龍院古民居維修工程初審通過,崀山紫霞宮維修完成前期勘察工作。

加強城市街區和建築的規劃,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注重保留城市記憶,保護古迹、古街、古村落、古建築、古碼頭。實施文化溯源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将軍文化、楚勇文化、舜帝文化、書院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恢複夫夷古八景、夫夷侯國古城等文化遺址,積極修繕西村坊古民居、中龍院古民居、谏議書院、金城書院等古建築,打造一批具有新甯印記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觀。實施夫夷江美化、亮化工程,使山水旅遊資源更加完美配套,讓“生态綠+夫夷藍”成為新甯最靓麗的風景線。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依托悠久曆史和豐富的文旅資源,崀山文化和旅遊的融合交彙,讓詩與遠方從美好的憧憬成為可以惬意享受的體驗,新甯“文化興盛”高品質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