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6月底,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内戰。中原軍區主力由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率領,在黨中央的統一上司和部署下,于1946年6月26日晚分南北兩路突出重圍,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圍殲”我中原部隊的美夢。
北路突圍部隊在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等同志率領下,由河南李先念進入鄖縣,經鮑魚嶺、梅鋪、白桑關、南化塘向陝南進發。行軍途中打破了國民黨軍隊近10萬人的圍追堵截。特别是南化塘和荊紫關的激戰,打開了通向陝南的大門。7月下旬到達陝南,與當地遊擊隊會師,勝利完成了偉大的戰略轉移。
南路突圍部隊在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下,在宜城流水溝、垭口強渡襄河,進入鄂西北,于8月27日在房縣上龛與先行突圍到鄖陽的江漢軍區部隊會合,也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
中原部隊勝利到達陝南、鄂西北廣大地區、後,遵照中央關于“牽制大批敵人在敵後建立根據地是中原部隊的光榮任務”的訓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共建立了14個縣級政權和200多個鄉政權,消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武裝。從1946年7月到1947年5月近一年的時間内,共牽制了敵人24個正規師的兵力,為支援其他解放區的作戰,赢得全局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鄖陽人民在這場鬥争中,舍生忘死,支援子弟兵,維護人民政權。不少鄂西北人民的優秀兒女和衆多的中原部隊指戰員一樣,血灑鄖陽,長眠在茫茫神農林海、滔滔漢江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