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導演請指教》能幫到導演嗎?

作者:光明網
《導演請指教》能幫到導演嗎?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競演類綜藝《導演請指教》上周首播後火了!“導演請指教是吐槽大會吧”“導演請指教影評人好敢說”等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榜。但與微網誌平台的高話題讨論度不同,這檔節目在豆瓣卻被“一星”低評級刷屏。

與《演員請就位》一脈相承,《導演請指教》的基本設定是導演拍片、觀衆鑒片後選出心儀作品,進而評出高下。核心應該是“作品為王”,但首期節目卻有些焦點模糊:導演拍攝階段,強行設定諸多門檻;觀衆鑒賞階段,也未給足解讀空間。

競演—模式換湯不換藥

《導演請指教》上線,同演技競演類綜藝給觀衆帶來的審美疲勞有關。自四年前,浙江衛視推出《演員的誕生》一炮而紅後,《演員請就位》《演技派》《演員的品格》等同類型綜藝陸續出現。

如今,《演員請就位》出品方順理成章推出《導演請指教》,兩檔節目的人員配置來了個“大挪移”:在《演員請就位》中坐鎮導師席的導演,成了《導演請指教》的參賽選手;作為前者參賽選手的演員,成為了後者中幫助導演完成任務的“工具人”;在前者坐鑒評團席位的制片人,坐上了《導演請指教》的“導師席”。

兩者的模式也是一脈相承,大緻脈絡為“選人+拍戲+觀影+評論+淘汰”:16位導演選經典影視IP打造劇本,拍成一部10分鐘左右的短片。在觀影會上,導演兩兩一組PK。王晶、方勵、陳祉希、郝蕾四位制片人,決定進入下一輪的導演,以及進入待定席的導演。這種模式形成了一種有趣的産業閉環——導演産出作品,制片人負責預算、市場,影評人分析内容,觀衆憑喜好購票。

人選—他們需要扶持嗎?

本季《導演請指教》的一大主題是扶持新人導演,号稱“基于新人導演所面臨的行業生态以及時代責任,希望盡綿薄之力,為優秀的導演搭建一個平台,讓創作的價值被更多人看到”。但16位新人導演名單出來後,網上一片質疑:“他們是新人?他們需要被看到?”

比如跨界導演蔡康永、韓雪、梁龍、吳鎮宇、吳中天等,就惹來衆多質疑:“韓雪搬出了張藝謀團隊和韓紅來做幕後,她用扶持?”另一類是甯元元、王文也、德格娜等“影二代”。其中,甯元元的父親是第六代導演張元,母親是編劇甯岱;王文也的父親是華誼兄弟傳媒集團CEO王中磊。有諸多代表作的關錦鵬成為選手之一,更是讓人不解,有網友評論:“如果關錦鵬也算新人導演,那王晶、爾冬升、徐克都可以來參賽了!”

“豪華”的導演名單,引來不少網友質疑《導演請指教》動機不純:“真正需要機會的年輕創作者,似乎無法闖入這檔節目。”“究竟是導演需要曝光率還是節目組需要曝光率?”

創作—導演作品受質疑

《導演請指教》節目組要求導演在兩到三天時間内拍完一部短片。但首期播出後,除了包貝爾對于《哪吒》的改編達到及格線外,其餘三位導演的水準和态度均受到質疑。

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龍執導改編了IP《瘋狂的外星人》,整部短片台詞極少,依靠視覺語言講故事,晦澀的叙事表達讓不少觀衆陷入了解困境。由于投票數低于觀影臨界值,這部短片未被播完。現場有演員請梁龍介紹他的故事思路,梁龍以短片沒播完為由,拒絕解讀自己。

《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改編執導了費穆名作《小城之春》。但李誠儒直言這個短片缺乏原創性,畢志飛隻是臨摹得很像,但臨摹得再像都不是他的作品。此外,畢志飛在拍攝過程中展露的工作狀态也被吐槽:他理不清人物關系和叙事邏輯,讓演員梳理脈絡,演員呂星辰直接回怼:“導演,這個應該你來告訴我們!”不過,礙于兩兩PK的賽制,由于梁龍的短片沒有播完,畢志飛“不戰而勝”。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老師相國強,改編執導了短片《哪吒鬧海》。這部短片叙事邏輯不夠清晰,并未得到現場鑒評團認可,彈幕也是差評居多。有網友吐槽:“出走半生幹行活,歸來仍是學生作業。”對于批評,相國強并不接受:“這個片子還挺深的,他們沒有了解這個片子。”“如果你們能把片子客觀地放到網上,它肯定會火的。”這惹來更多網友吐槽:“不是我不好,是你們不懂我……看不起觀衆?精神勝利法?”

效果—“辯論賽”喧賓奪主

一檔以扶持年輕導演為己任的節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與節目組對鑒評團評論發言的剪輯選擇不無關系。節目中,能掀起話題讨論的觀點輸出很多,但由于許多觀點并未順藤摸瓜、深度挖掘,且剪輯缺乏梳理,最終呈現的效果顯得話題缺乏邏輯梳理,辯論賽便成了吵架局。

影評圈的“護短”現象,展現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孟中教授對同僚相國強短片的評論上。他說:“相國強導演是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的,我敢保證地說一句話,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技術上面不會成為問題。”這句評論很快遭到郝蕾反駁:“從專業學校畢業了,拍得很爛的,改了行的多的是,這不是一個評判标準。”可惜的是,這番唇槍舌劍後,兩人并未對自己的觀點展開說明,撕開了現象,但未觸及本質:學院派是否盲目自信?電影專業教育是否有值得反思之處?

影評圈的“掉書袋”現象,展現在孟中和王旭東對畢志飛短片的評論上。兩人搬出了中國電影史質問畢志飛的美學追究和鏡頭語言。王旭東把評論現場變成了論文答辯現場,問畢志飛:“費穆先生的其他作品你看過嗎?《狼山喋血記》和《孔夫子》,它們的東方美學展現在哪裡?具體說幾個鏡頭!”觀衆淩亂了:“東方美學是什麼?如何展現?他們從頭到尾都沒說。”

影評人與普通觀衆的隔閡也在剪輯中被放大。比如,一些影評人力撐梁龍的默片時,有觀衆質疑他們故作高深,影評人趙文迪回應道:“我們是用我們的行業知識和經驗告訴觀衆這部影片的創作思路。我們告訴你,你們才能夠從正确的入口進和正确的出口出。”但影評人給的出入口一定正确嗎?觀衆需要被引導嗎?有條彈幕代表了許多人的看法:“唯一有權指教導演的隻有觀衆。”

來源: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