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作者:青陌讀史

文|晨夕

“風流才子”這幾個字,雖是出自古人的戲文裡,但放在郭沫若的身上也并不違和,他是一位富有才華,思維能力極強的人,可謂是難得一遇的才子。

郭沫若是民國文壇上的領軍人,對中國文學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除此外,他還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和考古家,。

按理說,這樣的人應該是受人敬仰的,但魯迅先生在評價他時,卻用詞非常刻薄,他說:“遠看是個人,近看是條狗。”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作為一代文豪,郭沫若真的如此不堪嗎?而他之是以如此被诟病,是因為他的感情生活太過泛濫,他一生曾和五六名子女有過交集,光婚就結了三次。

雖然郭沫若是民國文學巨匠,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依然無法掩蓋他抛棄妻子的事實。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這位風流才子,在安靜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郭沫若去世之後,留下了大量的遺稿。當時,他最後一位夫人,已經63歲的于立群開始為他整理遺稿,但讓人震驚的是,短短8個月後,于立群竟然自殺身亡了。

據說,于立群在整理遺稿時,沒發現了郭沫若的“感情秘密”,因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才選擇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于立群出生書香門第,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間的“榜眼”。 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後,首任的官職是廣東學台,相當于當今的教育廳長。

不過,到了民國時,受大時代環境的影響,于家逐漸衰落,于立群的父親沒有什麼正兒八經的職業,隻靠一些遺産度日,自古就有“坐吃山空”的說法,就算祖輩留下再多的房産和字畫,也經不起折騰,沒幾年家産就被于立群的父親敗光了,到後來甚至連子女的學費都供應不上了。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眼看姐弟幾人面臨失學的危險,長姐于立忱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因她寫的一筆好字,就想到了“賣字為生”。

每到春節前一個星期,于立忱就在北平和平門外國立師範大學對面的廠甸處,擺桌代人書寫春聯,人來人往的雖然有些難為情,但為了姐妹們可以繼續求學,她硬着頭皮也要寫下去。

她的字極好,對聯也做得好,人又長得秀氣漂亮,是以人們都喜歡請她代寫。每年寫上幾天,居然也可維持自己和三個妹妹求學費用。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就這樣,在姐姐的努力下,姐妹幾人順利完成學業。

畢業後,于立忱因才華過人,成為《大公報》的記者,而于立群雲健康貌美,天真活潑,十四歲那年,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劇社,後又進上海電影學校,演過話劇,也拍過電影,藝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姐妹倆的人生,看似花團錦簇,但她們并不知,她們會和同一個男人扯上關系,這個人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有頭腦的商人,而且思想前衛,舍得為孩子投資。

是以,郭沫若弟兄四人中,即有三人(大哥郭橙塢,五哥郭開佐、八弟郭沫若)先後在省城上學,繼而又先後留學日本,隻留下元弟一人在家協助父親經商。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郭沫若在去日本留學之前,家裡曾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對方名叫張瓊華,倆人的結合完全是封建式的包辦婚姻,沒有絲毫的感情。

婚後第五天,郭沫若就遠赴日本留學,張瓊華則留在家中替他盡孝,隻是她不知道,郭沫若這一走就是一輩子,以後68年裡,張瓊華孤獨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過着“守活寡”的生活,她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一生沒有得到丈夫的愛,也沒有屬于自己的子女

後來,郭沫若在給他人的信中曾提到原配張瓊華,他寫道:“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為我侍奉父母也”。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郭沫若對張瓊華可謂是吝啬到了極點,不給半點感情也就算了,甚至連提筆給她寫封信的情誼都計較,但他卻希望張瓊華能為自己“勤勉無怠,侍奉父母”,真是令人汗顔,也就等于說,張瓊華是他娶回家的一個免費保姆,

郭沫若曾說過,我和張華瓊都是舊禮制的犧牲者,但他對張瓊華還是太薄情了,他在外風流不斷,她在家獨守空房,侍奉公婆,他卻覺得理所應當。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1963年,已年過六十的張瓊華曾跋山涉水來到北京看望郭沫若,畢竟他們沒有離婚,還有夫妻之名,沒想到郭沫若拒絕相見,隻是派人給她買了一些紀念品帶回老家樂山,理由是“國事繁忙”,如此對待一個為自己耗盡一生,替自己贍養父母的人,郭沫若卻還是有點心狠。

這大概就是不愛吧,連看一眼的情分都沒有,可悲的張瓊華,就這樣白白耗盡了一生。

婚後的郭沫若,到了日本後就遇到了第二護士佐藤富子(後郭為其取名“安娜”),并在很快開始了同居生活,為了郭沫若,阿娜不惜與父母斷絕關系,可謂是用情至深啊。

郭沫若和安娜共生育了五名子女,當時在日本的時候,兩個人的關系還算穩定,但卻因為一個人的出現而發生了轉變。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這個人就是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當時于立忱因得了嚴重的肺病,靠《大公報》的資助去日本治病,當時她住在東京郊區,和郭沫若的家離的很近,因是同胞她就經常去拜訪郭沫若,兩個同鄉人在異鄉相逢,很容易産生特别的感情,而且郭沫若又天性風流。

就這樣,一來二去的,于長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于立忱就引起了郭沫若的注意,他們一個是如花女郎,一個是多情才子,慢慢就擦出了異樣的火花。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女人的直覺是非常準的,安娜看到他們的關系有些微妙心裡非常不安,但又無力去改變什麼,不過,因種種原因,于立忱在1937初就乘坐輪船傳回了上海,安娜以為日子可以回歸平靜了,可沒想到郭沫若也不辭而别,甚至和安娜斷絕了關系。

郭沫若離開後,安娜和五個孩子可是遭殃了,他們被警察抓去毒打,而且備受歧視,她将自己的遭遇寫信告訴郭沫若,沒想到郭沫若的回信隻有一首詩:“兩全家國殊難事,此恨将教萬世綿”了事。

至于安娜和孩子們的生死存亡,郭沫若壓根就沒想太多,他的理由是“身處亂世,身不由己,”安娜痛苦地說,來自中國的資訊那麼多,同樣是亂世,為什麼就獨獨國的“亂世”非要妻離子散,杳無音訊呢?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如果說對安娜無情無義是迫于亂世,那對自己的親生骨肉,竟然也如此絕情,這一點,郭沫若做的确實不道地。

1948年,闊别十一年後,安娜帶着子女曆盡艱難在香港找到了郭沫若,久别重逢,郭沫若非但沒有任何的驚喜,反而想逃避責任。

安娜見郭沫若如此絕情,也不奢望重修舊好了,于是她提出了三個條件,可最後郭沫若隻答應 “供養和安娜的孩子上大學”之外,其他兩個都拒絕了,包括給安娜贍養費。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後來安娜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1975年,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她,來到了北京看望了當時已住院的郭沫若,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那一次見面,所有的恩怨也就煙消雲散了,但郭沫若帶給安娜的痛苦,是無論如何也抹不掉的。

當年,于立忱回到上海後不久,郭沫若也回來了,隻是他們沒有繼續在一起,因為沒多久于立忱竟然自殺了。

對于她的死去,于立群除了傷心欲絕外,一直想不通,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突然自殺了呢?但姐姐已經死去,沒有辦法知道答案了。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在于立忱死去沒多久,郭沫若經人介紹就認識了于立群,當時的于立群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明星了,但她沒有絲毫的明星架子。

郭沫若和于立群初次見面,就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郭沫若在于立群的臉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他在心裡暗想自己對于立忱最好的紀念就是:“我有責任保護立群,但願我能把愛她姐姐的心轉移到她的身上!”

從此以後,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經常見面,郭沫若非常有名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年長于立群24歲,又加之是姐姐的摯友,是以于立群對他是十分敬重與愛戴的,此時,她并不知郭沫若和姐姐有過男女之情。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就這樣,接觸一段時間後,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确定了戀愛關系,并同居了。

1939年,在周總理的主持下,郭沫若和于立群補辦了婚姻,據說,在婚禮上周總理還對郭沫若說:“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周總理的話應驗了,這确實是郭沫若最後一次婚禮,此後他和于立群一直相伴到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除了上述四位女子外,其實他還有其他情人,少說也要兩三位,隻不過因他社會地位高,并沒有過多記載。

雖然郭沫若在文學上造詣極高,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從感情上來講,他着實不是一位負責任的男子,更不是一位好父親和好丈夫。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于立群為了紀念丈夫,特地編選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後所作的詩集——《東風第一枝》,還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可沒想到,半年後于立群竟然自殺身亡,當時給出的原因是:“:“其和姐姐一樣,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去世。”

但其實,這隻是一種說辭,真實原因是,于立群在為郭沫若整理遺稿時,發現了他和姐姐的信件,才知道倆人曾有過一段婚外戀。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為何突然選擇自殺?

其實,當時于立忱已經懷了郭沫若的孩子,但郭沫若非但沒有想過給她一個名分,還讓她打掉了孩子,心灰意冷的于立忱回到國内,最後抑郁而終,選擇了自殺。

自己最愛的姐姐,竟然是因為自己的丈夫而死,而他竟然隐瞞了四十多年,于立群無論如何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最終在崩潰中,也選擇了自殺。

可憐的一對姐妹,因愛上同一男人,最後選擇的離世方式都是一樣的,不知郭沫若泉下有知會是什麼心情。

郭沫若的才華固然令人驚歎,但他對感情的态度,也讓人憤怒啊!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