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否是團隊裡面最默默付出的那個coder,卻發現滔滔不絕的産品和設計是團隊裡的開心果(轉)

程式員,你是否是團隊裡面最默默付出的那個coder,卻發現滔滔不絕的産品和設計是團隊裡的開心果?

你是否自命不凡,精通Java、C++、Python……卻發現得到的隻是做不完的工作?

你是否覺得自己是貢獻最多的那個,卻因為找不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效而無法加薪?

你也許需要知道自己的性格是什麼。

這兩天身邊許多朋友都在測一個叫做MBTI的測試,這個測試從動力、資訊收集、決策方式、生活方式四個方面評價一個人。

我發現原來在日常的交往中的差異和沖突不是沒理由的,也不是别人故意要為難你,而是因為不懂得怎麼處理性格差異。這讓我明白了許多平時生活中好像感受到但又說不出來的感受。

舉個例子,我是ISTJ,信托者型,又叫檢查員型,特點就是擅長關注細節,運用思考去解決問題。重視傳統,靠承擔責任來獲得别人的信任。缺點是做事容易死闆,缺乏想象力。做事容易忽略人的感受,很難向人表達贊美。

我一女生朋友是ESFP,她能同理别人的情感,應該是F型。從小生活在彩雲之南,向往自由,喜歡想象。她有一些閨蜜,都是很富有情感,但并非很理性的人。好吧,但其實最初我并不這麼認為。我有一個誤區,覺得外向型的人應當是八面玲珑,好像我曾經在學院裡遇到過的許多有能力擅長交際的學姐。但實際上E型是指能從人那裡得到力量,意思就是說比起看書思考檢討,她/他更喜歡跟覺得舒服的人打交道。

我跟她一起聊天的時候,我有時感受到她所關注的問題偏于情感,但我又是疏于情感體驗的,是以覺得這樣的問題很多餘:誰天天有那麼多的感受需要别人去明白啊?自己想明白了就好啦。但她很不同,有一次一個人在外面,生病了又沒帶足夠的錢,覺得身體很難受想找閨蜜陪陪,但對方因為時間安排不能過去,她就有很多的情緒生出來,甚至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也不想再找她。

我就完全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尋找人幫助隻是因為他可以幫助到我嘛。他不行,就換下一個咯,每個人總是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幫你一把的,我就很能想得通。

我認為自己的I型是不太會變的,我也覺得很好,獨立思考、内省、堅定、追求意義和價值,但有時也會因為看不到他人所做之事的意義而表現地消極應付,畢竟生活更多時候并非穩定運作的程式,而是有沖突、有變化的戲劇,擁抱變化才是更應該做的。但F和T型應當平衡,做出決策的時候需要同時運用情感與理智,才能達到雙赢的效果。P和J的差異可能取決于成長和教育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