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村是長子縣石哲鎮一個行政村,位于長子縣城西15華裡,長臨公路以北一座名叫“丘寺嶺”的丘陵腳下,現有186戶、768口人,土地面積1301畝。因其是安葬西燕帝慕容永後才有的村,故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
在我國曆史上,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慕容氏從東北遼甯一帶日漸興起,先後建立前燕、後燕和西燕。西燕時,慕容永曾在長子設都,稱帝9年。死後即葬于慕容村的丘寺嶺下,現存陵墓遺迹一處。
西燕建都長子·慕容永稱帝
慕容是鮮卑族之一支。西晉末元康四年(294年),鮮卑族首領慕容廆率部衆自徒河(在今遼甯錦縣西北)徙居大棘城(在今遼甯義縣西南)征戰擴疆,遂成霸業。鹹和八年(333年)五月,慕容廆死,其子慕容皝繼位。鹹康三年(337年)慕容皝稱燕王,設定百官,正式建立前燕,慕容氏日漸興起。前燕時期占有今遼甯、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之全部或大部,以及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太和五年(370年)前燕亡。太元九年(384年)正月,前燕鮮卑貴族慕容垂在關東稱王,建立後燕,同年,慕容泓正式建立西燕。
慕容永,字叔明,為慕容廆之弟慕容運的孫子。前燕滅亡後随衆遷到長安。家境貧困,夫婦依靠制賣皮靴為生,後曾做過慕容沖部下小将,因屢立戰功,升遷為黃門郎。西燕時,還做過尚書、太尉、河東公,是西燕一位握有實權的大臣。西燕将士多為徒河鮮卑,強烈希望東歸故鄉。太元十一年(386年)三月,鮮卑部衆共四十餘萬人放棄長安向東進發。途中頻發内讧,且遭前秦軍隊襲擊,損失慘重。大家共同推舉慕容永為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雍秦梁涼四州牧、河東王,稱藩于後燕。同年十月,慕容永率衆繼續東歸。途中西燕、前秦兩軍會戰于襄陵 (今山西襄汾),前秦軍大敗,王公百官皆被西燕俘獲。慕容永乘勝進據長子,即皇帝位,改元中興。西燕數十萬部衆的東歸至此而止。
慕容永稱帝後,西燕割據一方,主要經營境内,未與其他政權發生大的軍事沖突。慕容永實行息事養民政策,扶百姓,勵耕織,布刑律,強丁甲,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振興百業,強固江山,使西燕王朝進入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生安樂的鼎盛時期。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南到轵關(今河南濟源西北),北至新興(今山西忻州),東、西則以太行山、黃河為界,占有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
太元十九年(394年)8月,西燕王朝被後燕慕容垂推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餘人被殺死。西燕管轄的八郡七萬餘家百姓都歸後燕所有,西燕亡。
慕容永葬丘寺嶺下·因墓有村
慕容永是西燕一位開明親民的君主,從太元十一年(386年)至太元十九年(394年)稱帝9年時間,他死後,即葬于今慕容村的丘寺嶺下。
丘寺嶺下是一片開闊地,地勢平坦,林茂木秀。東視近城邑,西望發鸠山,南臨漳水河,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裡原本是沒有村子的。慕容永安葬在這裡後,按照禮俗,為慕容永陵墓派去了看護人。這些看護陵墓的人,長年累月守護在此,日子久了,便把家小攜來居住。這裡地平水淺,地肥土沃,出行便捷,環境逸雅,很是适合居住生存。于是,他們便在這裡安家立業,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下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人口也漸漸地多了起來,自然地這裡也就形成了一個小村落。人們管這個村叫“墓下”村。為什麼叫“墓下”村呢?原來,為慕容永看護陵墓的那些看護人住的地方是很有講究的。以墓為中,墓的左方為上首,墓的右方為下首。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重,看護陵墓的人必須住在陵墓的下首。後來,有村以後,這個村即叫"墓下"村。以後又演變為“墓穴”村、“墓學”村、“慕學”村。由于村裡的人一直對“慕學”(諧音“墓穴”)村這個名字十分忌諱,是以1988年曾改村名為“晉容”村,取“晉”之曆史年份、地域之屬和慕容永之名之義。2008年又複改村名為慕容村。
丘寺嶺與丘山落照
丘寺嶺是長子縣境内發鸠山脈的支脈,起伏不大,狀似丘陵。慕容永死後,因沒有把陵墓建好,就在丘寺嶺上的一個土岸先挖了一個洞,把慕容永的棺木放進去臨時封起來,待陵墓建好後再正式安葬。百姓把這種形式叫“丘屍”。由于這個原因,百姓就把這座嶺叫“丘屍嶺”。
百姓為了祭奠慕容永帝,請來了許許多多的和尚,日夜在“丘屍嶺”上誦經念佛,為慕容永帝超度亡靈。而後,還在嶺上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在寺院的正殿内,為慕容永塑了一尊躺着的塑像。日後,人們便叫這座寺院為“睡佛寺”,叫“丘屍嶺”為“丘寺嶺”。
傳說,慕容永是農曆五月初八被殺的,百姓就把這個日子作為慕容永的祭奠日。每年在丘寺嶺上,從五月初八至初十廟會三天,屆時,丘寺嶺上人山人海,晨鐘暮鼓、香火騰騰,十分繁鬧的景象。後來,丘寺嶺的這座寺院被徹底毀壞,如今在嶺上依然能看到殘存下來的碎磚片瓦。但丘寺嶺廟會卻一直延傳至今,由丘寺嶺移在了石哲鎮的西漢村,每年農曆的五月初八至初十,在西漢村集會三天。
慕容永陵墓遺址見證
在今慕容村有慕容永陵墓被破壞後殘存遺址一處,是一個東西長約為20多米,南北長約為30多米,深約5米多的大坑,因其地形低窪,每年夏天雨季來臨,大水即注入其中,奇怪的是,這裡即使再大的水也即流即失,不會存水,這個永不存水的坑,就是陵墓被破壞後留下來的。
現有兩件物品,經有關專家鑒定為慕容永陵墓遺物。一件是石門,一件是石柱,這兩件遺物均被安在慕容村東的一所小廟裡,據傳那所小廟就是用慕容永陵墓挖出來的東西建築起來的。
2008年10月,長子縣人民政府在慕容永陵墓遺址建亭立壁并立碑,為傳承曆史文脈,弘揚古都文化,寫下了重重的一筆,慕容永陵墓遺址見證了曆史的永恒。(來源: 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