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崔文靜 夏欣 北京報道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約270家,其中約60%在納斯達克上市,但這些中概股在美上市一段時間後,很多交投并不活躍,估值也不理想,甚至喪失了再融資功能。”11月10日,在《中國經營報》主辦,中經未來承辦的2021年卓越競争力金融峰會上,光銀國際行政總裁王晶受邀參加并發表主旨演講“從中概股回歸看境外中資投行發展”。演講以近年來中概股回歸情況為起點,闡述了中資企業在港上市的主要優勢,并對境外中資投行發揮的作用和未來發展機遇進行了細緻分析。

近三年16家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
談到中概股回歸情況時,王晶指出,目前在美上市的270餘家中概股主要集中于網際網路、科技和教育等行業,早年中資企業赴美上市主要考慮到在美較多的市場長線機構投資者、更容易被認可的商業模式以及較為靈活的上市标準等多種因素,但近年來由于中美經貿摩擦亦逐漸波及金融領域,美國相繼出台了包括《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在内的一系列監管新規,而中國境内今年也頒布多部法規加大了對赴美上市企業的資訊安全審查力度,外加很多中概股在美交投并不活躍、估值也不理想甚至喪失了再融資功能等因素,導緻很多中概股紛紛選擇政策包容度更高的香港作為二次上市的首選地。
“中概在美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赴美上市的難度和成本的上升,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了放棄美股回歸港股和A股。中概股的回歸,不僅為中國資本市場帶回大批優秀企業,也讓國内投資人有更多機會享受到中資企業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王晶表示。
她進一步提到,與美國SEC不同的是,近年來香港市場加強了與内地的互動合作,作出了許多有利于中資企業赴港上市融資的改革。2018年4月,港交所啟動了25年來的最大機制變革,修改了第二上市規則,推出AB股制度改革,同時還進一步簡化流程,制定了相關的豁免規則,逐漸允許非營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SPAC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等。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方面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效。據統計,最近三年裡有16家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新募資規模超過3000億港元,其中90%屬于消費、資訊科技、醫療保健等新經濟龍頭。
2020港股市場IPO承銷規模前10中資券商占7席
“作為不可替代的全球重要金融中心,香港投資者群體較為豐富且成熟,從來源結構上看,既有歐美大型基金,也有本土機構和散戶投資者,還有不斷壯大的中資投資者。”王晶在論壇上提到,中資投資者在香港IPO上市中的主導作用愈加顯現,為香港一級市場上市和二級市場交易持續注入新的活力,在估值定價方面也越來越有話語權。
“在2020年度IPO承銷規模排名中,中資券商卻占據前10名中的7家,前20名裡中資券商同樣過半。與頭部國際投行相比,中資投行雖然在全球化分銷網絡、能力、國際影響力方面尚存短闆,但受益于内地經濟近年的飛躍以及金融市場的逐漸開放,中資投行已經在香港資本市場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未來發展更是形勢喜人。”王晶說。
中概股回歸為在港中資投行帶來曆史性機遇
“中概股回歸,A股和港股上市各有優勢。”王晶認為,港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定位存在明顯差異,互補多于競争。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家對外視窗,香港資本市場以其獨特的優勢吸引着大批中資優秀企業。其優勢展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投資者群體比較國際化,其中不乏關注企業未來發展的高品質長線投資者。在香港上市,可以較好地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東背景,有助于企業長遠發展。
第二,香港上市規則不斷優化調整,在上市門檻方面,近年進行了較多有利于上市企業的創新,可以更好地為希望加快國際化程序的中資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支援。
第三,香港對第二上市地上市已有明确的監管政策和諸多先例,這為中概股選擇将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提供了便利。
王晶還表示,投資銀行國際化的路徑基本類似,客觀着眼于國際化實踐經驗的積累,處理好内地市場地位的強化與國際化發展的關系,權衡好兩者資源配置設定則是中資券商未來國際化道路成功的關鍵因素。
王晶說:“中國人更懂中國人,中資投行更懂中國企業,中資投行真心實意地為中資企業保駕護航。”
(編輯:夏欣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