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Uber内讧,一場賭上600億美元的狗血宮鬥劇

Uber正在曆經着一場宮鬥的大戲。

大股東Benchmark和創始人Kalanick正在進行權力的較量。Kalanick放言要效仿喬布斯重登CEO之位,重返權力的正中心;Benchmark卻誓要另起山頭、重選CEO,并試圖将創始人Kalanick踢出董事局,不得幹預Uber的内政。

這場資本和創始人之間的鬥争,硝煙不斷,烽火四起,可怕的是沒有人能夠占上風,而且随時都要反轉的可能。

從2009年成立至今,Uber估值六百多億美元,是全球最為矚目的明星創業公司。不僅如此,Uber的意義還在于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颠覆全球的交通運輸業。

與此同時,Uber也是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公司,截至5月的資料,Uber已經完成了每月4千萬的服務次數,并占領了美國77%的打車服務市場。Uber有超過150萬的活躍司機,在全球多個國家都有Uber司機的身影。

不過,進入2017的Uber簡直不能更水逆:

年初,女性前員工爆出公司内部性騷擾事件;

3月,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控告其竊取自動駕駛技術;

同是3月,《紐約時報》爆出使用内部工具,讓日常業務逃避政府監管;

蘋果CEO庫克也對Uber違法蘋果規定的行為公開表示不滿;

Travis Kalanick随後還與Uber司機發生争執,并且全程被錄像,甚至被爆出在公司内部同樣語言不當;

這期間,還穿插着多名高管離開Uber的新聞。

在四面楚歌之際,Uber内部軍心渙散,于是有了本文開篇之際的宮鬥的情節。

今年6月,Uber的最大的股東Benchmark公開挑起戰役。

當時,Uber深受性騷擾和歧視的職場文化醜聞的糾纏,并在執法甚至合作方面都受到了打擊。大股東Benchmark聯合五個投資方以40%投票權的力量,逼迫Kalanick辭去CEO一職為此負責。

為平息各方不滿。剛剛曆經喪母之痛的Kalanick宣布辭去CEO一職。

然而辭職并不代表出局,自稱“愛Uber勝過生命中的任何東西”的Kalanick,并不會把自己一手一腳創立的公司拱手讓給别人。辭退的隻是職位,掌握的還是實權。Kalanick仍然留在董事會中,Uber的大事小事,他都要過問。

從理論上來說,失去CEO職位的Kalanick應該同時就失去董事會的席位,但Kalanick是如何做到繼續留在董事會的呢?

這得從Benchmark的又一擊說起。

8月10日,Uber大股東、風投公司Benchmark在美國特拉華州衡平法院起訴Kalanick,指控其故意欺瞞自己的管理不當和違規行為,并提早在董事席位上做手腳,企圖謀劃被罷免後重獲CEO一職。

在指控中,Benchmark亮出了證據并提出質疑。

在Benchmark的申訴中,提供了關于今年Uber的各起醜聞事件的細節,而Benchmark對這些事件本身和Kalanick在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并不知情。并且Benchmark認為,Kalanick之是以能留在董事會,是他早就預謀好的騙局。

2016年6月,Kalanick向董事會要求新增3名董事。Benchmark基于對Kalanick的信任,同意其的要求,并更改一份“表決協定”(正是這條規定,讓Kalanick即便丢掉CEO的烏紗帽也能繼續留在董事會,并且手中還有兩名董事名額可以支配,因為Kalanick擁有對3名董事的任命權)

為了徹底踢Kalanick出局,Benchmark也修正了投票協定,要求Kalanick在選擇另外兩名董事時必須選擇“獨立董事”,來幫助Uber尋找新一任CEO。

但據Benchmark的申訴,Kalanick并沒有簽署這份協定。是以CEO人選也一直懸而未決。

有意思的是,據媒體的報道,Kalanick辭職後,Uber逾千名員工(約Uber10%的員工)聯名申請讓他重新擔任CEO。Kalanick也透露,自己将會像喬布斯一樣重返Uber。

反擊開始

BenchMark坐不住了,開始反擊。

首先擺明觀點:Uber需要一名新的CEO,但隻要Kalanick一天還留在董事會,Uber便一天找不到新的CEO,是以Kalanick必須離開董事會。

繼而行動開始,Benchmark狀告Kalanick的“欺騙”違法,試圖将Kalanick徹底逐出董事會。如果Benchmark能夠赢得此次訴訟,Kalanick将無法回到自己創立的Uber。

問題來了,為何早期投資Uber的Benchmark,一直咬着Kalanick不放

即使在公司的經營方式,雙方存在分歧。但作為一家投資公司,當然希望自己投資的公司能夠有一個好形象,而Kalanick不僅讓Uber陷入許多負面的旋渦,更重要的在董事會的勢力中,Kalanick要大于Benchmark很多。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浏覽Benchmark的申訴發現,在2016年Kalanick主張新增投票人之前,Uber共有8位投票董事:

1位由Benchmark任命的表決董事(最初由Bill Gurley或Matt Cohler擔任)

1位由TPG任命的表決董事(最初由TPG創始人David Bonderman擔任)

1位由Expa-1任命的表決董事(最初由Uber聯合創始人Garrett Camp擔任)

Uber CEO同時擔任表決董事(最初由Kalanick擔任,現在空缺)

4名由多數Uber B類普通股票持有者任命的表決董事(其中兩位最初由Uber首位CEO Ryan Graves和谷歌風險投資代表David Drummond擔任)

另外兩個席位當時空缺,其中一位應為獨立董事

雷鋒網還發現,Kalanick現在擁有Uber大約10%的股份,Uber35%的B類普通股票,以及大約16%的投票權。而Benchmark相對應的數字則是13%,0.5%,20%。由Kalanick的B類普通股票持有率來看,Kalanick在董事會依然有很大的勢力。

雷鋒網結合彭博社的資料了解到,現在Uber還是隻有8名董事:

 Matthew Cohler (Benchmark任命的董事)

 David Trujillo (TPG資本的合夥人)

 Cheng Wei (程維,現滴滴出現CEO)

 Yasir bin Othaman Al-Rumayyan (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會的CEO)

 Arianna Huffington( Thrive 全球控股的創始人,填補了當時的兩位空缺)

Wan Martello (龔萬仁,今年加入,原來在雀巢工作,接替了David Drummond)

Ryan Graves (Uber第一位員工,首任CEO)

 Travis Kalanick (Uber前CEO)

是以,可以确定的是,Ryan Graves是Kalanick的同盟,在董事會中Kalanick至少占有兩個席位。如果再加上另外兩名還未任命的董事名額,Benchmark原來在董事會的地位就會被稀釋掉。而Uber将會成為創始人即Kalanick獨大的公司。

這不是Kalanick一個人的鬥争。

在這起訴訟之後,他的盟友為他挺身而出了。在Benchmark提前訴訟兩天後,Uber的三位股東,Sherpa資本的Shervin Pishevar(以個人名義署名), Yucaipa 的Ron Burkle 和 Maverick的 Adam Leber向Uber的投資人和董事會發送了一封郵件:要求Benchmark撤訴;買掉自己手中75%(約60億美元)的股票并退出董事會,放棄董事會任命權,Pishevar還将該郵件放到了請願網站Chang.org上。

郵件中表示,Benchmark的行為十分不謹慎,會使得Uber的估值降低。還将會影響Uber的籌資,幹擾Uber尋找新CEO的程序;并指出Benchmark對Uber的一系列醜聞的指控是虛假的,Benchmark作為Uber公司的受托人,不該做這樣的事。 甚至還有點哀求Benchmark收手的意味:

我請你為Uber員工的生活想一想,讓他們能夠平靜地發展壯大這家公司。

另外,郵件還表示,“如果Benchmark願意撤訴并出售手中75%的股份,有一些投資人已經時刻準備好要買了。”

這并非是臆造,據《紐約時報》報道,軟銀公司仍然在考慮Shervin Pishevar向其提出的從已有投資者手中購買股票的方案。

Uber董事會也對Dragoneer和泛大西洋投資公司領投的投資計劃進行了投票,并最終達成了協定。同時,Pishevar上司的投資集團也跳出來說,将要按照原來的估值從現有投資者的手裡購買股票。

不論是軟銀還是Dragoneer,都希望能夠以低于Uber現在估值的價格從原股東手中購得股票(Uber現在的估值有685億美元)。他們都會在Uber發行新股票時購入一定的份額,以保證公司的估值能不斷攀升。而Pishevar上司的投資集團則會以目前估值的價格來購買,但條件是Benchmark買掉手中75%的股份。

如果交易成功,Benchmark将失去在董事會中的席位。

Pishevar本人對Kalanick不僅非常欣賞的,而且有很深的私交,Kalanick的女友也是Pishevar介紹的。

在 2011 年,他向Uber 投資了 2500 萬美元,并且沒要求董事會席位。他還曾在後腦勺上剃出了Uber的Logo。在五年前Uber獲得Menlo風投公司3200萬美元的投資時,他就稱贊Kalanick遠見卓識。今年6月,Kalanick辭職時,Pishevar也對Kalanick表示支援,并表示,“Kalanick是最優秀、最熱情和忠誠的企業家。

盡管Pishevar等人聲勢浩大,但Benchmark是否願意賣掉手中的股份還不得而知,況且Pishevar等股東在Uber占有的股份有限,是以對Kalanick的幫助有限。

 另一方面,Pishevar也不想太得罪Benchmark,并且肯定了Benchmark對Uber的付出。在12号他給Benchmark的信中寫道:

盡管我對外公布要求你們退出,但是我仍然對你們這過去幾年中對公司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的感謝。

此起訴訟,隻是Benchmark一方的行為,并未獲其他的大股東和投資方的公開支援。除了Kalanick本人,Uber公司也是此起訴訟的被告。

Uber董事會在11号發給員工的郵件聲明中表示,不支援Benchmark的訴訟,而且對此次訴訟表示十分失望,認為Uber的當務之急是找到新的CEO,董事會已經敦促雙方盡快共同解決此事。

該聲明由Uber除Kalanick和Benchmark以外的6名董事聯合簽署,但具體名單尚未公布。

Kalanick在11号,通過發言人表示:

這起訴訟毫無價值可言,充斥着謊言和沒有根據的指控。Benchmark置Uber和其他股東的利益而不顧,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表演。Benchmark的訴訟赤裸裸地表現出想要剝奪自己作為創始人和股東的權利,以及想讓其無法在公司發聲的企圖。

發言人還表示Kalanick會繼續為公司和所有股東的利益着想,并相信這些“無端”指控都會被駁回。

在14号,Kalanick本人亦釋出了聲明:

就像許多其他股東一樣,我對Benchmark的敵對行為感到失望和困惑。Benchmark的所做所為并不是其所宣稱的,為了Uber和Uber的員工的利益着想。從2009年起,‘把Uber建設成一家偉大的公司’就成了我的熱情所在,令我無法自拔。我将不遺餘力地在董事會中繼續工作并且會找到一位最好的CEO來幫助Uber實作下一輪的增長和持續的成功。

除了公開表态以外,Kalanick一方也在14号向特拉華州衡平法院出示了“修改後的表決協定”。Kalanick的辯護律師稱,Benchmark本該送出仲裁的。Klanick已經計劃向法院送出私人仲裁的申請。

律師們表示Klanick在本周四正常上班時間結束之前,要對Benchmrk的議案進行反對,并提出他自己的意見以加速仲裁。

同一天,Benchmark也打起了人情牌,向Uber員工發了一封公開信,寫道:

現在的情況,很容易讓人成聯想成個人恩怨,但是這并不是Benchmark和Klanick之間的鬥争。Benchmark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Uber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一家公司的潛能。而在Benchmark清理了阻撓Uber和董事會的絆腳石之後才可能實作。

Benchmark在信中表示,希望通過訴訟一并解決Uber的三個問題:

找到新的CEO、進行不良文化的整改、确定CFO的人選

這三個問題,看似是Uber需要解決的,但不難看出每一條都是針對Kalanick本人。這封信無疑是對Kalanick的二次指責,隻不過換了一個對象。

在Benchmark和Kalanick的鬥争,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的同時,軟銀早已報價,力求從大股東Benchmark手中收購Uber的部分股權,但因為價格分歧沒有談攏。

Benchmark現在或許是想要破釜沉舟,先除掉眼中釘Kalanick,再将Uber建設成估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

和投資者的角度不同,Uber對于Kalanick來說,并不僅僅是盈利的工具,更像是一手帶大的孩子。即便在人生艱難的時刻裡,他仍然要死死抓住Uber,也不得不說這家公司已經是他無法割舍的一部分。況且Kalanick在投資者中和董事會中,都還有自己的勢力,他不可能認輸。

最終的結果是——Uber這場大股東和創始人之間的戰争俞演俞烈,雙方都打着各自的算盤。在對峙之中,誰也沒有占絕對的上風。

當然,對于關心Uber的人來說,剩下的問題隻有一個:在内讧之中,估值600億的獨角獸,如何重整旗鼓,重新回到外界的戰場中開疆拓土?

至少,這個故事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本文作者:彭賽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