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作者:談青州

唐朝書法大師柳公權,在他的《硯論》中贊曰:“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绛州次之,後始論端、歙。”

青州紅絲硯受到曆代帝王與書法大家的高度評價與珍愛。清代乾隆皇帝收藏着一方青州“舊坑紅絲石”雕制的“鹦鹉硯”,其硯背篆刻手書題銘:“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賦後,镂肝吐出一絲絲。”

乾隆寵臣紀昀,字曉岚,詩書畫全才,人稱其為風流才子。紀氏酷愛青州紅絲硯,多年尋覓而未得。他知道乾隆珍藏一方,曾懇請一觀,乾隆卻舍不得示人。歸舍後,他憤書道:榮逾青鐵頌,品勝紅絲膩。

由此足見,青州紅絲硯的曆史地位不菲。紅絲硯是文房瑰寶,其價值猶逾珠玉。珠玉有價,隻要有錢,盡可收購之;紅絲硯無價,即使有币,亦難尋覓。

紅絲硯,由紅絲石雕刻加工而成。紅絲石,産于青州城西黑山“紅絲石洞”穴中。

紅絲石,不僅是上好的制硯石,而且還是一種靈石。據紅學專家馮蜂鳴考證,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賈寶玉的那塊命根子“通靈寶玉”,就是一塊紅絲石原石。

傳曰,紅絲石乃是由黑龍太子的肝膽以及美麗太子妃的香軀幻化而成的。

黑山,又名黑龍山,位于青州城西,王家辇村南側。關于黑龍山的來曆,以及紅絲石的發現、制作與收藏,有一系列凄美而動人的故事,待瘦叟慢慢道來。

今朝千裡平疇,

他日汪洋一片。

遊龍潛藏崡洞,

浪花漫卷山巅。

待到大潮到來時,

波濤洶湧,

濁浪滔天,

千山萬峰俱不見。

此歌,是對滄桑巨變的具體描繪。可是,一般人不會相信。不信也沒啥,等你聽完這段故事以後,定然會确信無疑的。

第一回 堯王東巡觀滄海 獨登九頂空興歎

有語曰:“三山六水一分田,雞刨狗蹬似蛋丸。” 這一諺語,用來形容地球上水的面積極大,耕地的面積狹小。随着地殼的變動、氣候的變化,地球上的水面積愈來愈小,而今不止是“一分田”了。青州城西北側,距城十裡處,有一座山。四千餘年前,它名曰九頂蓮花山,坐落于東海的西海岸。那時,海水漫至山的大半腰,驚濤拍岸,發出“嘩啦——轟隆”的巨響,數裡之外亦能聽得到。那海浪撞擊岩岸濺起的浪花,在陽光映照下,反射出五彩光輝,一直落到蓮花山頂的平台上,似蒙蒙細雨自空而降。當年海水之闊,漫無邊際,連而今青州城南的駝山、雲門山、劈山,以至于城西的峱山、稷山等,俱坐落于浩浩湯湯的汪洋中,唯露山峰于海面,形成一座座山島。這些山島上,草木連茵,兔走狐鳴,十分地荒涼。倘若有暇,你不妨攀攀雲門山,轉轉劈山峰,在它們的半山腰岩縫中,定然能尋得海蚌之類的殘殼,那便是明證。 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他們弟兄四個,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與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各有諸多子孫,統帥無數蝦兵蟹将,幫助他們管理海洋與河流中的生靈,并在人間司風管雨。這一片水域,屬于東海龍王敖廣的第九子饕餮的領地。饕餮喜着一身皂衣,黑面紅髯,深得東海龍君喜愛,人稱其為黑龍太子。因而,這一片水域,又被人們喚作黑龍灣。 而今的雲門山頂端,穿越雲門洞,向西一拐,陡峭的壁崖下有一洞口,人稱雲窟。這雲窟到底有多深、多大,無人知曉。傳說古時李清曾下雲窟會神仙,因修仙不誠被仙人逐出洞府,成為一代名醫。其實,那不是雲窟,是九子饕餮騰空升天布雨的西天門。每當接到玉皇布雨聖旨,龍九子饕餮便擺駕離開龍宮,率領雷公、閃婆們,穿越龍洞,自這西天門騰空而起,升天鳴雷作閃,行雲布雨。東海龍王有時奉召升天或離宮巡視,也常從此西天門攜雲裹霧而出,凡目隻見雲霧升,不見真龍顯,故稱其為雲窟。 上推四千年,中國屬于奴隸制社會,最大的部落聯盟叫華夏,故中國亦稱作華夏國。當時的部落首領名堯,他便是中國傳說中最早的國君,與舜、禹合稱三聖君。九頂蓮花山,便是堯王國域的最東領域。其所統領域,俗稱東夷。堯王身高體壯,性憨笃,善騎射,有萬夫不擋之勇。他有一張硬弓,三、五十人亦拉它不開。他何以有如此臂力?因為他并非常人,而是天神被貶下凡。 堯原為天宮神将,是護衛王母娘行宮瑤池的戰神。玉帝有個女兒叫碧霞,貌美如花,嫦娥一見亦自愧弗如。她與帝後王母同居一宮,常年深居,少見異性。堯神護宮,間或與碧霞相遇。二人俱已青春,于是互生愛慕之心,交往亦頻繁起來。玉帝聞其事,龍顔不悅,怒将堯貶至下界。 碧霞公主情專,趁玉帝與王母對弈時,扯着玉帝的袍袖哭泣相求:“父皇,女兒願同往下界,網魚狩獵,與堯共甘苦。”。 “放肆!豈有此理。”玉帝聞言大怒。王母頻頻搖首,向玉帝使眼色。玉帝甚愛其女,終于退讓,對霞女溫言勸道,“讓其下界苦修,若能有濟世救民大功,複回天庭,升遷重用。至時,準爾婚姻可也。” 碧霞無奈,隻得含淚屈從。 堯被貶下界後,無怨無悔,憑他的憨厚、骁勇,深得部落群眾愛戴,随被推舉為首領,尊稱其為堯王。堯王愛民如子,以公益為己任,被群眾尊稱為賢君。他性豪爽,好遊獵,常孤身獨騎巡山狩獵,借機體察國事、民情。有一日,他巡獵來至蓮花山颠,獨立山颠平台之上,望洋興歎曰: 浩浩乎海深水闊,綿綿兮情長意多。

問美人兮而今何在?常孤獨兮誰人伴我?

第二回 碧霞臨凡酬知己 黑龍醉借一箭地

且不說堯王臨海自歎,再述那羁留天宮的碧霞。堯神被貶下界後,碧霞曾請旨同往凡間,與堯并肩濟世苦修,怎奈玉帝舍不得愛女,執意不允。不過,他亦對女兒的請求作了讓步:準予碧霞下界臨泰山,居山頂俯瞰堯王凡域的景貌。同時,還準碧霞東臨雲門山,登高觀海,以抒胸襟。 這一日碧霞獨坐瑤池,總難禁心煩意亂,便禀明玉帝,下界一遊。玉帝自然照準,命她早去早歸。碧霞在泰山小住,覺得索然無趣,便駕雲來至雲門山。她頭挽穿雲髻,面似桃花豔,宮裝霞披,彩帶飛舞,佩環叮咚,玉立于雲門山颠,翹首四顧。說來也巧,此刻恰值堯王立于九頂蓮花山颠興歎。于是,碧霞身居雲門山頂,遙應曰: 茫茫乎天高雲淡,凄凄兮意深情綿。

何多問兮近在咫尺,驚回首兮隔水可見。 蓮花山與雲門山相距數裡之遙,隔一片狹窄的海峽相望,碧霞的吟誦猶如在耳。堯王回首南望時,碧霞已駕雲飛來,霎時落在他的身旁,臨風而立,雙目含情,向他微微一笑。這一笑,令堯王百節暖透,喜滿心懷。他彬彬一禮,笑曰:“公主駕臨,有勞矣。” 碧霞一拂,敬回一禮:“幾日未見,何至如此生分也。” 碧霞與堯神,二人情深,卻是心交,自始至今并無越禮之舉。此次下界,與堯王不期而遇,慶幸之餘,亦怕招落閑話。她熟知,天神中有千裡眼、順風耳,她在凡間的一行一動,是瞞不過玉帝的。為保自潔,她靈機一動,決計請黑龍太子饕餮作陪,以達多聚多歡的目的。 碧霞公主玉立于蓮花山頂,口中唸唸有辭,而後微啟櫻唇,曰:“九龍君何在?請來一晤若何?” 碧霞公主語音剛落,海水“呼啦啦”向兩邊翻滾,中間亮出一條寬廣神道,斜插而下,直達海底。神道彼端,富麗堂皇的龍宮隐約可見。傾刻間,九龍君饕餮率領龜總管駕雲而至。九龍君饕餮,貌醜心慈,體愛轄區黎民,令這方地域一向風調雨順。此黑龍性格豪放豁達,卻又豪食好飲。他向碧霞深深一禮,問曰:“公主有招,不知有何示下小龍也?” 碧霞微笑說:“我欲宴請堯王,特請地主作陪,不知賞臉否。” “哈哈哈,幸哉,幸哉!豈有不願奉召之理?天宮佳釀,小龍期盼久矣。”九龍君是個酒鬼,聞聽有酒,立時樂得足蹈起來。 這蓮花頂上雖然有一個天然平台,龍王嫌其過于狹窄,擺設不開宴桌,便向龜總管使了一個眼色。龜總管心領神會,笑嘻嘻地對衆人言道:“來來來,還是讓老臣來吧。我的背上,更寬敞矣。” 于是,龜總管向地上一伏,立即化作一塊巨大的龜闆,背負着衆人飲酒作樂。 目見此狀,碧霞公主颔颔首,微微一笑,招天宮仙姬送來了豐盛的佳釀美肴。于是,主賓三人,便在龜闆上歡飲起來。 天宮佳肴美釀,自與凡間、水下不同,酒菜尚未入口,其香已令人饞涎欲滴。九龍君本就好酒,遇到如此佳釀,自是連連稱頌:“好酒,好酒,真真好酒也!” 三杯酒下肚,九龍君早已忘了禮數,隻顧自己狂飲起來,連身旁的天宮玉女也丢到了腦後。不多久,他已酩酊大醉。此刻,他仍連飲不辍,邊飲邊搖身晃軀,啧啧頌揚曰:“佳釀唯有天庭有,地上凡間何處尋?” 堯王是下凡神将,自不會過于失禮。不過,今日之酒,也難免帶幾分愁腸。他,也有幾分醉意了。堯王雖有醉意,卻并非真醉,而是想借醉向九龍君讨要土地。他故作醉态,搖晃着身軀,來到九龍君面前,拍着他的肩頭,說:“龍兄,你水域遼闊,要、要那麼大,幹、幹啥?我的領域狹小,盡多山嶺,缺少沃原,百姓的日子,苦也。你,讓讓、讓——如何!” 此刻的龍君,早已九成醉,聽了堯王的話,哈哈一笑,将胸脯一拍,故作大度,語不成句地說:“好,好,為民造福,何樂而不為也。讓,讓,讓爾,一箭……之地,何妨?爾,射……吧!” 堯王聞言大喜,回首向碧霞丢個眼色,碧霞含笑點頭。他仍作醉态,舉起弓,搭上箭,用盡平生氣力,“嗖”的一聲,将那支利箭射出去。那支箭,破空向東飛去,掠過水面,發出“嗡嗡”的響聲。堯王雖則神力,論實力也就是射個十裡八裡,對開拓沃原、造福子民沒有多大效益。龍王的海域遼闊,損失這麼一點水域,對他也沒有多大威脅。因而,龍王并不将此舉放在心上,仍在那兒自飲自樂,嘻嘻而笑:“射吧,射……吧,呵呵呵,沒……沒……啥!” 果然,那箭射出隻有十餘裡地,已經出現強弓末勢,漸漸向水面落去。此刻,碧霞偷偷從頭上拔下一支銀簪,将手一揮,發出去。那銀簪是神物,飛行之速,較之那飛箭,何止快百倍。當那支箭将及水面時,銀簪立化為白鶴,一口銜住那支落箭,展翅向東飛去,飛去…… 龍君正自暗笑堯王力弱,猛見飛鶴銜箭,吓得他打了一個寒戰,酒全醒了,口裡驚呼:“鶴,鶴,鶴!” 不管龍王怎樣驚呼,碧霞與堯王總是故作不聞,隻在心内偷笑。那隻飛鶴銜着箭一味飛去,不知飛越幾百裡,方将箭一丢,複化為銀簪,飛回碧霞公主的頭上。 九龍君此刻,已經垂頭喪氣。當着瑤池玉女的面,他不好反悔,喪氣地說:“罷,罷!天意,天意也!” 九龍君來到蓮花頂巨石前沿,向大海一指,厲喝一聲:“衆水族聽令,退潮!” 龍王的喝聲一出,那洶湧澎湃的海水,“嘩,嘩,嘩”地向後退去,肥沃的平原大地,即刻展現在波浪的後面。這海水一退幾百裡,直達威海的成山頭方止。你如果是有心人,不妨到成山頭看一看,那成山頭的壁崖上,仍留有被落箭刺得深深的一個山洞,人們稱那兒為落箭崖…… 海水退卻,群山顯露。駝山,那麼壯偉;雲門山,那麼秀麗;劈山,那麼挺拔;玲珑山,那麼玲珑。海水盡退,沃野無垠,給部落帶來富強,給子民帶來希望。 這即為:玉帝天上不作合,碧霞凡間酬知己。

龍君貪杯自釀禍,一語喪卻一箭地。

第三回 蝦妾舍身殉龍君 黑龍化石守故淵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述罷堯王借地的本章,再表黑龍化石守故淵的逸事。 待海水退去之後,九龍君饕餮所管轄的黑龍灣已不複存在,他向堯王與碧霞公主深施一禮,凄苦地說:“大王,此乃天意,小龍不可違。我的轄區,現已化為你的治域。我生為此方海域住持,死亦當為此方守護。今而後,當常守于此矣。” 趴伏在蓮花山頂上的龜總管,聞聽主人此言後,亦長歎一聲,揮淚言道:“既如此,老臣亦不回東海,且留于此地,與太子長相守也。” 龜總管的話音剛落,龜軀立時化為一塊龜闆石,千秋萬代永留于蓮花山巅。不信,且到堯王山頂一觀。 “罷罷,老卿家,吾九龍子是職責所在,汝行何苦爾?”語罷,九龍君饕餮顯出原形,躍入山澗,昂着龍頭,拖着長長的尾巴,沿着峽谷溪流向西蜿蜒遊去,漸漸消失在遠方。 堯王與碧霞公主,被九龍子與龜總管的壯舉所感動,雙雙跪拜于龜闆石上。堯王滿目含淚,哽咽言道:“龍兄好走,爾等仗義為民,功高無量,東夷人會千秋牢記的。” 此刻,東風漸勁,烏雲陡生,紅日失彩。風送哀語,十分悲切,從東海邊傳來:“夫君等吾,妾身來也!” 刹那間,人随聲到。堯王張目望去,見一仙女飄落于蓮花山下的溝壑澗。 來者身着赤紅褂,腰裹杏黃裙,足踏紫繡鞋,端莊秀麗,面含悲情,雙目含淚。此女子,便是九龍子的王妃嬌嫣。 東海龍宮的護衛軍分為龜、魚、蝦、蟹四部,每部都設統兵大将軍。蝦部的統兵将軍名鼎威,是龍蝦族長。鼎将軍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嬌朵,二女兒嬌蕾,三姑娘嬌嫣。這三個女兒,個個出落得機靈貌美。論人品,三女嬌嫣猶在兩個姐姐之上。 嬌嫣的大姐與二姐早已出嫁,其夫君都是将軍的兒子。嬌嫣人美心高,天真活潑,一般将軍的兒子,不在她的心目中,故而遲遲未嫁,待字閨中。 一年夏季,傍晚,太陽餘晖普照汪洋,遼闊水域呈現一片五彩世界。三蝦女嬌嫣一時高興,遠離龍宮,現出原形,在大海裡暢遊嬉戲。她一邊曼舞,一邊輕歌: 天藍藍,海藍藍,天海一色難分辨。

蝦戲浪花入月宮,兔砍馨桂進龍殿。

天上海中樂共鳴,同奏凱歌慶豐年。

但願人間常安泰,不令農夫遭饑寒。 小蝦女舞姿婆娑,歌聲甜美,吸引來衆多水族觀衆,魚鼈蝦蟹,觀者如堵,周圍不時爆發出陣陣贊美聲。其時,九龍子饕餮巡視黑龍灣歸來,也被嬌嫣的優美舞姿吸引住,顯現原形,夾在觀賞歌舞的水族群裡,不住地為她助陣叫好。 虎頭鲨,性情兇猛,嗜殺成性,肆虐汪洋,連魚部統領管轄也不肯服從,常常受到龍王與龍太子們的責斥與懲罰。正當水族們興高采烈地欣賞三蝦女歌舞表演時,一頭虎頭鲨闖到,張着大口,向着三蝦女撲來,吓得水族觀衆轟然四散。三蝦女張皇失措,不知向哪裡躲藏為好。正當危急時刻,九龍太子體軀暴長,化作一條巨龍。他張開大口,将三蝦女吸入口中,保護起來。随即,勁尾一掃,将那兇惡的虎頭鲨一擊斃命,一股污血泛到汪洋水面。待事态平靜後,九龍君将口一張,令三蝦女遊出龍口。三蝦女向九太子點點頭,擺擺尾,好似說:“謝謝龍哥相救。” 那九龍太子并不以此居功,随恢複小龍體态,搖搖尾巴,好似回答說:“何謝之有,小龍職分爾。” 九龍子擺擺龍尾,算是與三蝦女打招呼。随即,暢快地向龍宮方向遊去。三蝦女心事重重,跟在他的後面緊追不舍,想看他住在何處宮舍。 九龍君遊至九太子宮殿前,将身一搖,化作一個黑面魁梧漢子。随即,在宮門當值的蟹将軍向内宮傳呼道:“接駕,九太子回宮!” 直到此刻,三蝦女方知,救她的原來是九龍太子。三蝦女心下暗喜,搖身化作女兒裝,上着赤紅褂,腰裹杏黃裙,足踏紫繡鞋,深施一禮,含情默默地說:“奴家這廂有禮,謝九太子救命隆恩。” 聞聽此語,九太子愕然。急轉身看時,一位妙齡小仙女立在他的面前,羞羞答答,楚楚動人。于是,太子訝然道:“請平身。敢問仙子名出何家?” “王子,休誇奴家。我乃蝦部統領三女嬌嫣是也。”嬌嫣嬌羞地低下頭。 “啊啊,原來是蝦将軍千金。失敬矣。”九龍子驚喜地說。 這,便是九龍太子與蝦将軍三女兒嬌嫣初識的經過。 九龍太子妃新故,正室床空,尚未合适的人選扶正。九龍子看中了嬌嫣的俊秀活潑,三姑娘瞄上了龍太子見義勇為的本色,二人一見鐘情,可謂天作之合。不久,九太子便将三姑娘明媒娶進太子府。那大媒,便是龜總管。 三蝦女進太子府後,夫妻舉案齊眉,恩愛有加,如膠似漆,的确是絕配。這三蝦女萬萬沒有料到,災難這麼快就降臨到她的頭上。嬌嫣得到黑龍灣化平疇、九龍子守枯淵不肯歸的禀報後,便匆匆趕來尋會夫君,準備與太子相守殉情。 “賢妃,守疆護民,系我王職責。此事與汝無關,何來作此無謂犧牲也。”山峽深處,傳來九龍子的回聲。 “夫君此言差矣。汝既能為民捐軀,吾何不可為夫獻身?此為同理也,何必相拒?”嬌嫣非常倔強,一點也不留商量的餘地。 “知吾者,愛妃也。”九龍太子感慨地說,“既來之,則安之,何忍令爾獨自空返?” “謝夫君。”于是,三姑娘搖身一抖,恢複原身,化為一隻小龍蝦,縱身躍入山溪,朔源向上遊遊去,刹那消失得無影無蹤。 得知愛妃到來,九龍子停止向上遊遊動,趴伏在山溪裡等待愛妾來會。不一會,嬌嫣從下遊逆流遊來,與他在山溪澗會齊。夫婦相擁,雖悲無淚,欲哭反笑。一會,嬌嫣緊随太子身後,緩緩朔源西遊。 這一條山谷極長,距離蓮花山約有四十裡之遙。他們遊到一處山谷,兩山夾嶼。這兩座山,當年還沒有名号,北山後人稱作峱山,南山後人命名為芝麻山。此刻,小蝦女已經力盡,再也浮遊不動,漸漸落在了太子的大後方。于是,九龍太子轉回身軀,複遊回來。他将愛妃嬌嫣攬進寬闊的懷裡,令其免遭風吹雨淋之苦。 玉皇大帝,安詳地在天宮淩霄寶殿裡端坐着,各路神仙分列于殿下兩班。對于黑龍子的行舉,他已了如指掌,面向群仙感歎道:“壯哉,九龍子此舉!” 于是,玉皇大帝将袍袖一揮,喝道:“愛卿,如爾所願矣!” 殿下群神山呼回道:“我皇聖明!” 山風勁吹,烏雲漫卷。電閃雷鳴,暴雨驟降。九龍子與蝦妾的體軀,漸高漸大。最終,他們化為一座東西橫亘山丘,阻斷了山溪的來路。那龍尾,甩在溪西;那龍頭,面向正東。龍頭高昂,俯視他那已經化作平疇的黑龍灣領地;龍口微張,龍涎滴下,化作溪流,蜿蜒東瀉,順勢而下,潺潺有聲。人們将這股流水叫作洋溪,或稱其為龍涎。此溪向東流入洰水(今稱彌河),而後北瀉,彙流入海。 周圍的山,或白或黃,唯獨這座山的石岩是黑色的,因而後人稱他為黑山。因為這座山是九龍太子幻化而成,是以後人也叫他黑龍山。 朋友,如果你有機會來到咱們青州地,一定要到黑山一遊,觀賞一下這黑龍山的景觀。 九龍太子,生生死死,造福一方,深得後人景仰。昔日青州萬年橋南頭的高台上,建有一座黑龍宮。那座黑龍宮,便是青州人瞻仰、祭祀九龍太子的廟宇。青州的黑龍宮,有别于天下的龍王廟,黑龍殿的後面,還有一座殿堂,其名曰“龍母殿”,殿中正位端坐身着紅褂黃裙的黑龍娘娘。 這個九龍太子呐: 恪盡職守托山嶽,為民不惜攜妾亡。

肝膽化石成瑰寶,可遇難求非黃粱。

第四回 龍妃托夢将軍府 羲之夢獲黑龍硯

人生易老天難老,寒暑易節數千年。

黑龍山腹隐瑰寶,墨客欲求夜無眠。 文人自為清高,其實隻是統治者手裡的一件工具。當打江山需要時,将他們捧到天上,什麼“軍師”、“參謀”的,叫得很親切。一旦大功告成、江山在握、無需他們多管“閑事”時,便将他們踏在足下,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有苦無處訴,有狀無處告。 文人的至愛是什麼?是紙、筆、墨、硯文房四寶。此四寶中,當以硯為首。為此,硯文化已經成為文化長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室。競文鬥硯,是文人們的至高樂趣。 黑龍化山嶽,長眠守故淵,經幾許風吹雨打,曆多少朝更代變。久而久之,九龍太子的肝膽與九龍太子妃的香軀,化作紅絲石。這種紅絲石,屬微晶質灰岩,顆粒均勻,石質緻密細膩,硬度适中,有的赤紅如雞血,有的紅黃相參,或底黃絲紅,或底紅絲黃。更有甚者,紫底而黑絲。這些紅絲石,是上佳的制硯材料。 至今謎團未解,這種紅絲石,不知何朝何代被何文人高士發現,制作成硯台,被文人視為瑰寶,藏一方而感身價倍增。 宋朝人蘇易簡,曾作“文房四譜”。其譜“言四寳,以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随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唯硯而已”。譜中“載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一,斧柯山第二,龍尾石第三,餘皆在中下”。 由此足見,青州的紅絲石譽滿華夏,名揚外域,成為文人墨客争藏的瑰寶,夢寐中亦思一得之。 東晉的王羲之(約321—379),字逸少,琅琊臨沂人。 王羲之出身于東晉權傾一時的豪門。他的祖父王正,是尚書郎;父親王曠,是淮南太守,參與建立東晉王朝;伯父王導,更名聞于世,是東晉的丞相。是以,他一出仕便春風得意,作了秘書郎。其後便一路順風,步步高攀,一躍為庾亮參軍,再遷為甯遠将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将軍、會稽内史。是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晚年隐居剡縣金庭,是中國東晉書法大家,向有“書聖”之稱。 禹貢分九州,青州為其一。古之青州,地域遼闊,今之臨沂,亦屬其隸屬。王羲之,作為青州人,深知青州紅絲硯的價值,久已傾心求取,終無一得,心中經常怅然不愉。 縱觀曆史上的書法家,字因人貴的比比皆是,人因字顯的卻微乎其微。至于最終人因字更貴,那是另一回事。倘若不信,你不妨查檢視,出身于布衣的書法家有幾個。 當王羲之為甯遠将軍時,書法已經嶄露頭角,卻尚不能稱為泰鬥。 穆帝永和初,盛夏,午後。庭院中有一株大槐樹,濃蔭匝地,涼爽宜人,王羲之躺在竹藤躺椅上閉目養神。近幾日公務繁忙,十分疲憊,不一會他便安然睡去。朦胧間,似乎聽到搖佩叮咚,響聲愈來愈近,愈來愈清晰。繼而,一股莫名的清香撲來,令他精神一振。随即,有女子聲向他請安道:“将軍安泰,小奴這廂有禮。” 王羲之愕然,睜目看時,一位端莊美婦,俨然仙女,正在躬身給他施禮。此女子身着赤紅褂,腰裹杏黃裙,足踏紫繡鞋,口似含丹,面如桃花,手裡捧的不知是何物件。 王羲之雖然是高官,卻不失禮儀。他随即起身,端坐,抱拳回敬道:“仙子免禮,不知爾為何府聖眷,來我府邸有何見教。” “大人容禀。吾乃九太子妃,居于青州府黑龍山黑龍洞府是也。九太子仰慕大人書法根固,又酷愛紅絲硯,特着妾身前來敬獻一方,以慰大人求硯之熾情。”九龍妃伶牙俐齒,娓娓道來。 “啊啊,紅絲硯!”王羲之驚喜若狂,一躍而起,“待吾觀來。” 九龍妃左手托硯,右手揭開覆寫在硯台上的黃色綢緞,一方寶硯立即呈現在王羲之的面前。這方硯台,長不盈尺,呈蠶豆型,外沿微弓,猶似龍脊;左首高昂,略呈黑色,恰似龍頭;硯盤凹下,紅底而黃絲,熠熠生輝,猶如一灣波濤。 “啊,妙,真乃瑰寶也!”王羲之藏硯不少,識貨,驚喜地問,“此硯何名?” “黑龍守淵硯。”九龍妃回道。 “黑龍守淵硯。”王羲之不明其理,深究問道,“響亮名号。請教,此名号何來?” “不便多述,久後自知。”太子妃回道。 “啊,神似!待吾仔細觀來。”既然如此,王羲之不便多問。他伸出雙手,捧過石硯,舉到目前,張目正欲仔細欣賞。不曾料到,他的雙手一抖,“啪嗒”一聲,石硯失手落地,摔了個粉碎。 “哎呀!”王羲之驚叫一聲,吓了一身冷汗,從夢中驚醒…… 這個王羲之呐: 子因父貴顯朝廷,扶搖直上仕途通。

仙女送來黑龍硯,美夢醒時一場空。

第五回 右軍夜探紅絲洞 寶硯化龍去不歸

紅絲寶硯不在手,夜不成眠愁悠悠。

暢遊墨海負盛名,不獲瑰寶豈肯休。 自從夢獲“黑龍守淵硯”後,王羲之終日悶悶不樂,決心親赴青州,尋覓一方寶硯。 同年初秋,望日。 午飯前,王羲之攜一童二仆抵達青州治所廣固城,宿于刺史驿所。當年的廣固城,位于洋溪北岸,北陽河東側。 進午餐時,吳刺史陪飲。羲之此來是客,寒暄道:“逸少冒昧,特來叨擾年兄。” 刺史與王羲之是同榜進士,為人乖巧,很會看别人的眼目說話:“豈敢,豈敢。在下雖癡長幾齒,何及爾之前程?将軍莅臨,令吾府衙蓬荜增輝,來日多有仰仗處矣。” 閑言少叙,且轉正題。酒過三巡,王羲之道明來意,問道:“年誼為此方父母,當知黑龍山黑龍洞府所在也。” 吳刺史略一沉思,回道:“黑龍山确有,不曾聞山上有黑龍洞府,隻有一個開采紅絲石的紅絲洞。” 王羲之聞後微微一笑,道:“看來這黑山的紅絲洞,亦即黑龍洞府。餐後,吾将赴彼登山采石。” 刺史聞言一驚:“不可。黑龍山距城四十裡之遙,待趕到山下,将及向晚,如何采得紅絲石?” “年兄勿阻,吾意已決,刻不容緩。”此刻,王羲之已知當日夢境是神人點化,言而由衷地說,“秉燭探洞,心誠神自知矣。” 将軍的官職,尚不及刺史。然而,王羲之背景了得,刺史豈敢怠慢,隻有諾諾從命,多派兵勇相從。 黑龍山,雖然名響天外,卻是地處偏僻荒涼之地,到那裡并無官道相通,隻能車馬簡行。 午後,刺史陪王羲之乘車,其餘人騎馬,一行十人離開府邸,向黑龍山進發。府邸距黑龍山四十餘裡,當他們趕到山下的王家辇村時,已是日傍西山,炊煙袅袅。 王家辇村,在黑龍山北麓山根下。依據村名,可推知村落由來。 西周末葉,天下大亂,周天子政令不行,出現了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争霸局面,齊國曾一度為七雄之首。齊國定都于臨淄,稷山、峱山、牛山與黑山一帶,是國君的天然遊獵場。這黑山下,當年設有王駕車辇留守驿舍,有房舍數口,專供齊王登黑山行獵時停放車辇,以及備辦飲食、過宿居住之用。驿舍管理人,初始有殷、商二姓,其後陸續有雜姓人家前來定居,随發展成為一個村落。“王家辇村”,當為“王駕辇村”,後人不明事理,訛傳至今而已。 王羲之一行到達前,王家辇村村主商保泰已經得到刺史府尹的通報,飯食早已準備停當。衆人入村,匆匆飲食後,略作休息,天已落黑,開始登山。 商村主喊來六個村夫,都是本村的采石能手,為首者是神錘王五。他們既作向導,又是登山護理,到采石洞後充任石匠,任憑王羲之調遣。 一行十六人組成采石隊,起程登山。時值月圓日,天高雲淡,明月高懸,随身帶的燈籠與火把都派不上用場。山道雖然崎岖,卻是清晰可辨。王羲之興緻極高,不容人攙扶,健步跟在向導之後。吳刺史緊随,唯恐羲之有失。衆人默默登山,心事卻各自不同。王羲之仗着有仙人指點,認為此行必然有得;吳刺史口中雖然不說,暗思這個羲之太也莽撞,即使白日來采石也未必有獲,何況夜裡來瞎闖;神錘王五卻暗自恥笑:這些官老爺被官酒灌糊塗了,簡直是來咱們山裡耍酒瘋…… 山路狹窄,有的地段僅能容一人側身越過。沿途有何景緻,兩位官爺不問,其他人誰懶得去講? 翻越黑龍台,穿過玉皇閣,沿山腰荒徑東行,不一會便來至高昂的龍頭崖下。豈料,一大堆石渣阻住去路,再難前行,也不知石渣後是何去處。 “吳年兄,紅絲洞在何處?”王羲之憂慮地問。 “就在你的面前,這堆石渣的後面。”吳刺史尚未回複,神錘王五搶先作了回答。 王羲之精神一振,率先向石渣堆上爬去。這堆石渣,顯然是最近有人采紅絲石從洞裡倒蹬出來的,石渣松散,常常下滑,立足不穩。王将軍随行的衛士唯恐主人有失,慌忙趕上去攙扶。 當王羲之登上石渣堆頂時,刺史也來到了他的身邊,揚手指着山的頂峰對他說:“上面是黑龍首,面對東方,俯視曠野。立在山頂眺望,廣固城曆曆在目。據星象家說,這座廣固城,是黑龍吐出的龍珠,一方興旺發達的寶地。” “不錯,我們青州府聖人代出,的确是一方寶地。”王羲之深有同感,附和道。 “你看,下面就是紅絲石洞口,不知已經開采多少年了。”刺史指着下方說。 王羲之俯首看去,随行人已經在洞口掌起燈籠火把,如同白晝。洞口扁圓,僅能容一個人彎腰屈身出入。他萬萬沒有想到,蜚聲中外的紅絲石,竟然出自這麼簡陋的石洞中。 “啊啊,真乃草窩隐鳳凰,山溪潛蛟龍也。”王羲之贊歎道。 說完,他急于去探洞,一腳未踏穩,摔了一跤,撲在一塊牛頭大的幹溝石上。這塊幹溝石呈土黃色,無角無棱無形,是采石人遺棄的廢石。 王羲之跌倒,刺史吓出一身冷汗,慌忙與衛士們将他攙起來。 “哈哈哈,得一塊巨寶矣!”這一跤跌得不輕,為了緩和氣氛,王羲之故意開玩笑說。 王羲之弓着身鑽進紅絲洞,在燈籠火把的照耀下舉目四顧,洞内十分狹小,高不足五尺,寬至多一丈,洞深七八尺。洞内還有一洞,内洞口甕口般大,洞内黑咕隆咚,不知其深淺。 檢視四壁,洞壁的當腰處有一圈不足兩尺寬的土黃色石層,那神錘王五告訴他:“官爺,這是礦石層,紅絲石就夾在這層礦苗裡,不知道開墾多少礦渣才能采出一塊成器的的毛石來呢。” 在這樣的石層上用鐵錾子開采紅絲礦石,猶如雛雞子啄骨頭,費力大而成效小,沒有三五日難得開出一塊石頭來。至于到内洞開采,需要爬行進洞,蹲坐錾石,更是吃力得很。至此,王羲之方明白紅絲石硯為何那麼珍貴了,不隻是因為它的石質好,更重要的是礦石稀缺,開采難度大。 看到此處,王羲之從頭涼到腳後跟,不再存在采紅絲石的任何幻想。于是,他冷冷地下令說:“走!回府。” 同來的人還沒有明白王羲之的意思,他已車轉身,向洞外蔥蔥走去。他失意地攀援洞外堆積如山的石渣,腳下又是一滑,“噗通”一下,摔倒在石渣上。不曾料到,他的前額又恰恰碰在那塊幹溝石上,鮮血汨汨湧出,滴滴滲入幹溝石中。 衆人呼啦啦圍上來,正想援手護理王羲之時,怪事出現了:那塊滲入王羲之鮮血的幹溝石,像石灰塊澆上一瓢冷水,絲絲有聲,漸漸分解,石粉簌簌落下。不一會,一塊黃不溜秋的石頭裸露了出來。 “哎呀!毛石!”王五驚呼。 這王五是當地開采紅絲石的行家,識貨。紅絲石分為兩類,一類是天然型原塊,一類是供加工型闆塊。這的确是一塊可遇不可求的、千載難逢的天然紅絲毛石塊。 “是你,就是你。”王羲之猶如從夢中醒來,将那塊毛石緊緊地抱在懷裡,如癫似狂地哭起來。 難怪王羲之這麼動情,這塊毛石,長不足一尺,寬不過八寸,左首高而右首低,外沿高而内沿窪,的确是那塊“黑龍守淵硯”的雛形石。 “爹,這塊毛石是咱們開采的。他不能……”一個半大小子扯着王五的衣襟,哭眼抹淚地說。 “孩子,莫哭。”王老五撫摸着兒子的腦袋說,“命裡不擔不強求。這石頭,不該是咱家的。” 待王羲之情緒平靜下來之後,他向在場的人們講述了九龍妃獻寶硯的夢境,衆人聽後無不唏噓。 閑言少叙,歸程瑣事略過。 王羲之夜探紅絲洞,給王五留下豐富的賞賜。捧紅絲毛石歸來後,他拒絕聘請能工巧匠,自己夜以繼日地依據夢境所見精心雕刻。 繪龍描鳳,都是最後點睛,雕刻龍形器皿亦同理。“黑龍守淵硯”已經雕刻成,與他夢中見的一般無二,隻待點睛竣工。王羲之左手按龍頭,右手持刻刀,聚精會神,準備點睛。不知為何,他的持刀右手一抖,刀尖刺在按着龍頭的食指上。一股鮮血湧出,滴落在龍目上,立即化作兩顆溜圓的紅色目珠。那目珠猶似活的,滴溜溜轉動着。 “啊啊……”王羲之驚異地“啊啊”兩聲,再也說不出話來。 一方奇異的“黑龍守淵硯”,終于雕制成功了。 硯成,王羲之在硯背吟詠題銘。銘曰: 紅絲寶硯譽滿載,苦思無得獨徘徊。

九龍神妃傳佳話,靈石洞天慰我懷。 王羲之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習字,官至甯遠将軍時,其書法已小有所成,蜚聲已盛。然而,距離舉國書法家景仰的高度尚遠。自他夜探紅絲洞、巧取守淵硯後,其書法似有神助,日新月異,長足猛進。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筆會,各有詩作奉獻,輯為《蘭亭集》。王羲之應衆友人推舉,為其書撰寫序文。序文撰成,手稿題款《蘭亭集序》。序文中記叙蘭亭周圍山水之美,描繪與會者的歡樂情懷,亦抒發了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凄涼感慨。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文學角度看,文句優美,情感曠達、閑逸,是一篇千古絕妙的好文章。從書法的角度看,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被譽為法帖之冠,被曆代名家悉心鑽研,奉為楷模,成就了他“書聖”的美譽。 窮居鬧市無人識,富隐深山有人知。王羲之晚年隐居于剡縣金庭,求字者絡繹,門庭若市。有一天深夜,鄰居突然失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濃煙滾滾,火龍亂竄,火舌已經舔到四鄰八舍的茅草房頂。一場無法回避的災難,即将來臨。 此刻,王羲之正在伏案寫字,耳不他聞,目不他視,聚精而會神。忽然間,他面前的守故淵寶硯一聲長吟,化作一束金光竄出窗外。随即,外面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澆滅了這場天火,確定了四鄰八舍的安甯。 失火的這天夜裡,王羲之的鄰居們看到,有一條黑龍從王家騰空而起,随即電閃雷鳴,暴雨如注,熄滅了大火。于是,人們齊刷刷跪倒在雨水裡,口裡不停地念叨:“謝謝龍王爺!謝謝龍王爺!” 從此之後,王羲之的“黑龍守故淵”寶硯一去不返,唯有一個紫檀空硯匣與他相伴。 王羲之走失了“黑龍守故淵”寶硯後,并沒有像常人想象的那麼悲傷。然而,他卻常常手捧空硯匣作歌: 緣分不到勿強求,緣分盡際留無益。

今朝寶硯棄塵埃,他日複現應有時。

第六回 浩發瘦叟探礦穴 紅絲瑰寶又逢春

人寰瑰寶紅絲硯,乾坤靈石出天然。

命中有時寶自來,命裡無時莫貪婪。 此吟,有感于王羲之夜探紅絲洞擷取寶石而得。 青州紅絲硯,憑借它“堅而不脆,硬而不滑,細膩如玉,與墨相親,發墨護毫,墨色相凝如漆,置于匣中數日墨汁不幹”與“冬不結冰,夏不招蚊蠅”的諸多特色,興于晉,盛于唐,被譽為天下第一硯。 青州紅絲石,藏量稀缺,開采艱難,紅絲硯屬于硯類珍品,被收藏家視為命根子,“唐後主惜硯勝于惜國”、“崇祯帝舍命不舍硯”之說,并非荒謬。因為此硯過于珍貴,不少珍品随硯主墓葬,再也難見天日。 青州“紅絲石老坑”的紅絲石,至宋朝末葉已經枯竭。是以,流傳至今的紅絲石精品硯猶如鳳毛麟角,十分罕見。故而,它的聲望猶似日薄西山,逐漸淡出。 随着改革開放日益深化,賞石熱潮蓬勃興起,人們對紅絲石亦苦苦尋覓。近年,在黑龍山陽坡;邵莊鎮的小辛莊、和莊、老山、刁莊、南山子;王府鎮的賈莊、黃家店、劉家莊、溫南峪、石臯、大黑山、井塘,以及普通鎮的高薛、閻家莊、範家林;廟子鎮的九公台、楊家庵;王墳鎮的乖場、東西乘莊、蘇峪、吳家莊等地,以及向南延伸至臨朐的傅家峪、老崖崮、粟溝、石灣崖、宮家坡、三陽山、赤良峪、王家河、井頭、旮旯等西南山區,都發現了藏量豐富、石質潤美的紅絲石新礦脈,故使青州紅絲硯又逢新春,研究、開采、制作紅絲硯的事業蓬勃發展起來。 青州紅絲石獲得著名奇石鑒賞家侯康己、魯硯泰鬥姜書璞等專家的高度評價。2010年10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文房四寶特色區域授牌暨新聞釋出會”,山東青州市被授予“中國紅絲硯之鄉”。這是青州人的驕傲,這是青州人的自豪。 為了更好地開拓紅絲石研究、開發事業,青州市紅絲石愛好者成立了“青州紅絲石協會”。該協會不棄我年邁,邀我為協會顧問,誠托我撰寫《青州紅絲石史話》。為了搜集素材,我不服年邁,于辛卯年榴月初三日,在協會副會長朱廷光、甥男程志軍與攝影師郭延偉的陪同下,登臨黑龍山,考察紅絲石洞,以了夙願。 鳴笛不響,車輪飛轉,橘黃色商務車載着我們奔馳在通往猱(峱)山工業園的柏油路上。這條公路開通不久,路側卻已企業棋布,樓舍林立,成為青州市經濟發展的新視窗。 車至猱(峱)山,未曾久停,一閃而過。 猱山,并不高大,群山環繞,獨立于一塊小盆地上,别具一種風貌。别小看這座峱山,它《詩經》中有載,是想當年齊桓公收良材甯戚的地方,被人們尊為“禮賢下士”的象征。 而今的猱(峱)山,光秃秃的,被采石人削去半個山頭,蔥茏秀麗的舊貌已經蕩然無存。可惜! 驅車南下,尋捷徑翻越一條山溝,來至王家辇村。王家辇村坐落黑龍山下,街道寬闊,房舍齊整,是一個近三百戶人家的村落,已非當年王羲之夜探紅絲洞時歇腳的窮小村。 站在村十字路口向南張望,黑龍山的确似一條卧龍,頭東尾西,橫亘在我們的面前。那神似的龍頭高昂着,好似在為我們的到來長吟歡呼。 我本是一介平凡傳奇墨客,被車上的幾個年輕人吹捧得神乎其神。聞我來訪,村兩委上司王兆智、王萬亮與廷光的戰友王佃民,早已久候于十字路口。 寒暄數語,王兆智、王萬亮與王佃民同登商務車,陪我們去攀登黑龍山,考察紅絲石洞。 車行不久,來至黑山風景區,高大宏偉的風景區山門屹立在我們的面前。透過門洞,可見蒼松滴翠,山花爛漫。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青州黑龍山山門

黑山風景區,佛道并舉,佛像石刻頗多,始于唐而盛于明清。此山,是一座尚未開發的原始秀麗景區,山路未修,景觀天然。跨越山門,山徑蜿蜒,步步登高,随山勢遞上。山勢越來越陡峭,道路也越來越難走,不少地段隻能容一人側身通過。似這樣的山路,當年王羲之竟然夜探紅絲石洞,足見他求石心切的情懷。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青州黑老母洞院

年輕人前呼後擁,将我夾在中間,我俨然成了當年登山的王右軍。我呢,自感足下穩健,無需他們照顧。支書王兆智小我一旬多,感慨地說:“劉老老當益壯,爬起山來比我這山裡人還輕松呐,難得。” 這老王哪裡會知道,我也是一個山裡娃。我是喝沂蒙山的山泉水長大的,少年時代爬過的山,比他多得多呢。 行進間,玉皇閣擋道,唯有一閣門可通。跨進閣門,濃蔭如蓋,香煙缭繞,清風習習,涼爽宜人,令人頓入超凡脫俗、除愁忘憂之境界。這裡,便是馳名遐迩、有求必應的老母洞院。院内文昌閣坐南面北,貼山壁立。此處右側原本是懸崖峭壁,懸崖根部有一個天然洞穴。左側臨壑,深不見底。 據傳,王家辇村有一個石匠,外号王石頭。王石頭家境貧寒,父親早年病故,與寡母相依為命。他的母親患病多年,近來病情加重,奄奄一息。有人說黑龍山陰坡石洞上方有一棵靈芝草,病人服後能救死續命。于是,他冒着危險,攀上洞穴上的懸崖,尋找那棵靈芝草。 當時,已近中午時分,石頭又饑又渴,頭昏心慌,足下一滑,從懸崖上跌落下去,即将粉身碎骨。值此危急時刻,一個身着白衣的人從石洞裡緩步邁出,揮出長長的衣袖,将即将跌落崖下的石頭卷了上來。 王石頭吓得三魂丢了兩魂半。朦胧中,他覺得救他的那人在他的手裡塞進一粒藥丸,而後閃身消失在壁崖根的石洞裡。 石頭醒來,匆匆趕回家。他闖進堂屋,撲到母親的床上。母親面色蠟黃,閉着眼,已經停止了呼吸。石頭隻想到救母親,哪裡料到母親已經咽了氣。他一邊大聲呼喊,一邊将白衣人給他的那粒藥丸塞在母親的口裡:“娘,娘呐,藥來了!” 此刻,石頭娘的靈魂已經出竅。那靈魂飄呀,飄呀,飄向不知名處。不久,她的靈魂飄落在黃泉路上。 黃泉路上,盛開着一種花。這種花,隻有花,沒有葉,人們稱它為彼岸花。花與葉,生生兩不相見,它們是相念相惜永相失。 黃泉路的盡頭,橫卧着一條大河。河裡惡浪滾滾,煙遮霧罩,嘯聲驚人,阻住了去路。 這一條河,名叫忘川河。河上架着一座橋,那座橋叫奈何橋。奈何橋分為三層,上層紅,中層玄黃,最下層乃是黑色的。據說,生時行善事的人走上層橋,善惡兼半的人走中層橋,盡行惡事的人則走下層橋。那些走下層橋的人,盡是一些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那些貪官惡吏們,也在這個類型裡。 奈何橋的盡頭,有一個土台子,名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亭子叫孟婆亭,孟婆亭旁守候着一個叫孟婆的女人。這孟婆給每個經過的路人遞上一碗孟婆湯。孟婆湯一入腹,喝湯的人便會忘記一切塵事。 透過橋上迷霧,隐約可見遠方有一座都城。這座都城,也是樓閣亭台,恢弘壯麗,并不亞于人世間的都城。 至此,石頭娘已經明白,她已經來到了奈河橋邊。一旦過了奈河,便入陰司境地,要想再見自己的兒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石頭娘舍不得兒子,頻頻回頭顧盼,不肯舉步上橋。正在此時,他聽到了兒子的喊聲:“娘,娘呐,藥來了!” 随後,她感到一粒丸藥被塞入口中,不由自主地“哎呀”一聲,将那粒藥丸咽了下去。 石頭娘醒了,她是被那個白衣人救活的…… 此白衣人,就是觀音菩薩的第三十六化身,名曰白衣大士。于是,人們在此處依山修建了文昌閣。文昌閣底層洞中,供奉着白衣大士,故此院稱為老母洞院。 老母洞院的守院王長老将我們視為上賓,見我們到來,慌忙煮山泉,沏香茗,熱情地款待我們。在此宛若仙境之處飲茶,的确别有一番風味。 茶罷,步出玉皇閣後門,複踏征程。山愈陡,路愈險,路右側石壁根部凹陷,時而出現裸露的被人開采過的紅絲石礦苗痕迹。 行走間,目前陡亮,右首懸崖壁立,上雕“南無阿彌陀佛”六個紅光閃閃的巨字;左側面臨深淵,俯視不見谷底。 再走幾步,正當我想問距離紅絲洞還有多遠時,主任王萬亮對我說:“劉老,你看,那就是紅絲石洞口。” 順着萬亮手指的方向望去,前方壁崖下的确有一個石洞口。可惜,洞口展現得并不完整,一塊巨大的石塊遮攔視線,将洞口擋住大半,令人難見洞口全貌。 此刻,我已經忘記了爬山的艱辛,三步并作兩步,匆匆趕到那塊巨石的面前,對在場的朋友們講:“當年王羲之夜探紅絲石洞,捧走了那塊神奇的紅絲石毛石。他們一行十餘人剛到山下,忽然聽到從紅絲石洞口方向傳來一聲巨響,震得山搖地動。第二天起早,有人發現,紅絲石洞口被一塊巨大的山石擋住,嚴絲合縫,連一隻山兔也休想鑽進去。 紅絲石洞被封閉數百載,直到宋朝才又興盛起來。唐詢,字彥猷,錢塘(今杭州)人。在其出任青州知府期間,親自率人啟開黑山紅絲洞的封洞石,組織開采和制作了一大批紅絲硯。他将這些珍貴紅絲硯,慷慨地贈予上司與友人,使青州紅絲硯的譽名達到了曆史的新高潮。” “啊,真神奇!我也曾聽老人們述說過,卻沒有劉老講得這麼具體生動呐。”王兆智頗通黑龍山的傳說轶聞,樂呵呵地說。兆智的話,既是對我趣談的贊美,也是對這一傳說的印證。随後,兆智約我們在紅絲石洞口合影留念。 這個紅絲石洞,便是賞石家們提到的“紅絲石老坑”。“老坑”洞口,由三塊巨石品字形垛成,約一米見方。上面那塊巨石上沿,篆刻着“紅絲石洞”四個巨大的紅字。大字之下,尚有模糊不清的不同朝代題款。 照完合影,我轉身入洞,兆智與廷光、志軍等人随身跟進。紅絲石洞内空間本就不大,目下湧進這麼多人,顯得愈加狹窄了。據我估計,洞高一米多,洞深約三四米,洞寬約五六米。洞壁攔腰處有一條土黃色石層,那便是紅絲石藏脈。人言不虛,紅絲石的确稀缺而難于開采。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作者與兆智、廷光、志軍合影

主洞的西南角上,有一個狹小的内洞口。我執意親身探測内洞,體驗采石人的艱辛生活,不顧兆智等人的勸阻,躬身爬進内洞。好在甥男志軍有準備,為我從身後打來手電光。内洞裡濕漉漉,髒兮兮,黴臭味刺鼻。當我爬進十來米後,前方洞口被石塊封死,不知内洞到底還有多深。在這樣狹窄的内洞裡開采紅絲石,其艱難的程度,尋常人是難以想象得到的。用紅絲石雕刻的紅絲硯被視如瑰寶,值得…… 躬身出洞後,登臨那塊而今猶在的封洞石,面對萬丈深淵,耳聽滾滾松濤,我激情澎湃,感慨萬端: 黑龍為黎民獻身的精神,是庸吏們的楷模!

采石人打造瑰寶的艱辛,值得賞石家欽佩!

身為紅絲硯之鄉的子民,我們應感到自豪! 探查紅絲洞歸來,我激情澎湃,夜不成眠,擊節作歌曰: 黑龍守淵傳佳話,古州大地聞龍吟,

滄桑巨變今非昔,紅絲寶硯又逢春。

餘韻 紅絲瑰寶甲天下 展望前景更輝煌

商潮澎湃壯中華,千舟争發競鳌頭。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皺了中華經濟的一潭死水,百業俱興,欣欣向榮。昔日被斥之為資産階級情調的賞石文化,而今一躍為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青州紅絲硯在曆史上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而今紅絲石走俏,形似偶然而實在必然之中。 2010年10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文房四寶特色區域授牌暨新聞釋出會”,山東青州市被授予“中國紅絲硯之鄉”之後,青州市委、市政府對紅絲硯産業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出台了《青州紅絲硯開采經營管理辦法》,加強資源保護,在富麗堂皇的“大明衡王府”中華門内建立了“紅絲石硯文化園”,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實行規範化經營管理。青州紅絲石硯經營業戶猶似雨後春筍,迅速發展,現已達40餘家。朱廷光的“東夷寶石園”與程志軍的“鑫琪精品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青州紅絲硯,在沉寂了數百年後又重振雄風,蜚聲再起,吸引得舉國賞石家彙聚于青州,争相前來淘寶,真真是“紅絲瑰寶甲天下,展望前景更輝煌”。 辛卯年荷月初三日上午,青州紅絲石協會副會長朱廷光、甥男程志軍、攝影師郭延偉與王家辇村上司王兆智、王萬亮陪同我登臨黑龍山、考察了“紅絲石洞”。下午,廷光的戰友王佃民在邵莊設宴款待,為我們接風洗塵。飲宴間,杯舉酒幹,暢談近幾年紅絲石觀賞業騰飛的新景象。 當日下午,參觀了志軍與廷光等收藏的紅絲石珍品,令我大飽眼福,驚歎不已。 參觀歸來,餘興未艾,揮毫筆耕。奮筆數晝夜,終成此作,以嗜紅絲硯愛好者。 (鑫琪精品齋、東夷寶石園約刊)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鑫琪精品齋主程志軍,青州市大關營村人。 春風勁,寒江開,商潮澎湃滾滾來。農家新一代,不再土裡埋。闖江湖,運轉棄華蓋。貨發三江,利達五嶽,營運火紅人青睐。 開拓無止境,奮鬥春常在。健步更上一層樓,啟設鑫琪齋。賞石行業顯身手,人生旅途添新彩。精品荟萃,琳琅滿目,不請客自來。 鑫琪齋主程志軍,賞石之境界,收藏之精巧,卻令行家刮目相看。

青州市大明衡王城内 手機:18663692998 13573615767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
人寰瑰寶紅絲硯 ——青州紅絲石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