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作者:唯唯安
人間的現實對于我就像是夢幻,而且是唯一的夢幻;夢境中的奇思異想反倒成了我生存的必需品,甚至完全成了生存本身。——《貝蕾妮絲》

《貝蕾妮絲》是愛倫•坡創作于1935年初的早期作品。就美國曆史而言,19世紀上半葉至美國南北戰争前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大轉變”的特殊社會時期。此階段美國剛擺脫了英國附屬地位,處于社會動蕩前夕,絕大部分公民教育程度有限,生活日趨平穩又普遍的缺少方向感,焦慮又急需消遣的心态是滋生神秘、恐怖以及荒誕故事的溫床。

受這一時期文化模式,信仰體系,社會關系的影響,美國哥特小說的主題與叙事模式逐漸盛行。順應形勢,成就了埃德加•愛倫•坡這位善于以夢幻與死亡為主題、通過情節細膩刻畫、行文結構精心設定、對讀者進行心理暗示等方式,全面地将恐怖之美展現出來的一代著名先驅作家。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愛倫•坡,的創意像一塊魔方不停地扭轉組合,時至今日依然刺激着每一位讀者的神經。其中受到他影響的作者也不乏名家:像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就擁有愛倫•坡作品中杜賓的特質;王爾德的作品《道連雷格的畫像》也有着愛倫•坡《橢圓形畫像》和《威廉威爾遜》的影子;魯迅也坦然,其早期的創作風格,《狂人日記》和《藥》中所帶有的怪異恐怖元素,靈感也來自于愛倫•坡的作品;金庸的名著《連城訣》中把屍體砌造牆裡的情節也可以說是借鑒了艾倫•坡的《黑貓》;日本小說家平井太郎更是索性用了愛倫•坡的日語諧音,江戶川亂步作為自己的筆名,開創了著名的日本推理“本格派”。

是以,稱愛倫•坡為美國哥特式小說及世界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也不為過,但他對文學的貢獻不僅僅于此,他的頭銜還有詩人、小說家、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等等。今天我們要一起欣賞的這篇《貝蕾妮絲》并不如他的代表作《黑貓》那樣深入人心,但這篇小說對人性的挖掘尖銳而深邃,其中的情節讓人背脊發涼,甚至會對看似平靜的世界産生懷疑,作者奇幻的想象力塑造了跌宕起伏的情節,哀美的文筆都大大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讓,幾乎所有的讀者“拿得起,放不下”。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貝蕾妮絲》講述的是一對表兄妹埃加烏斯和貝蕾妮絲在一座古老的家族大廈裡的生活,作為表哥的“我”出身貴族,富有教養;表妹貝蕾妮絲沒有任何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卻是個年輕漂亮,有活力的姑娘。某一年貝蕾妮絲突染重病,曾經擁有的美貌逐漸消失,“我”也患上了可怕的偏執狂症,在與表妹訂婚後病情日益嚴重出現幻想,最終誤将貝蕾妮絲活埋并午夜拜訪她的墳墓,敲掉其32顆牙齒的故事。

① 曆史上的哥特以及藝術風格的起源

曆史意義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歐洲的一個蠻族。他們原本居住在日爾曼民族部落的最東部,占據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貝第聶伯河劃分為兩個獨立的部落。西哥特人于八世紀被摩爾人征服,同伊比亞的拉丁成分混為一體;東哥特人穿過巴爾幹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領意大利,公元555年被拜占庭帝國吸收。

藝術風格意義上的哥特最早展現在建築和繪畫上,出現于12世紀晚期,起源于法國巴黎附近。是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學評論成人作品時的輕蔑,認為毀滅了古羅馬文明的哥特人是乏味和野蠻的,直到中世紀,這種藝術被認為是怪誕和蠻族的産物。

文學意義上的哥特是指向恐怖、黑暗、怪誕、野蠻的。最初緣于1976年賀拉斯•瓦爾蒲爾的著名小說《奧特朗托城堡》書名中的副标題,一個哥特故事。從此此類小說便被命名為“哥特式小說”,主要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城堡中的複仇及志怪故事,後又擴充至科學怪人或吸血鬼系列小說等等。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②“紅顔薄命”下的女性之美,死亡與毀滅下的哀傷之美

小說中運用悲涼陰郁的辭藻、恐怖虛幻的場景建構出文章語言、結構之美。在這部小說中,愛倫•坡并沒有一味追求那種限于景象,聲音,氣味,色彩和情緒上的美,它所帶給我們美的感覺是含蓄的,是隐藏在古怪的、另類的、壯烈中的不一樣的超凡之美。

18世紀英國著名美學家博克在讨論美時提出: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愛倫•坡作品的特點在于,可以将小說中的恐怖與美聯系起來,互相依存。

愛倫•坡曾說過:一個美麗的女人的消亡無疑是世界上最有詩意的主題。

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惜一切代價去建構美,又毫不留情的來摧毀她。

透過晨光中淡淡薄霧,午後森林枝桠裡斑駁光影,夜晚我書房的寂靜之中,她也曾從我眼前倏然閃過,我也會為她駐目——不是作為現實中的貝蕾妮絲,而是一個夢中的貝蕾妮絲;不是作為塵世間一個真切鮮活的女人,而是作為某種抽象的概念存在;不為了贊美,而是為分析;不是戀慕的對象,而是深邃混沌的沉思主題。

愛倫•坡将貝蕾妮絲塑造得入木三分,卻自始至終讓這種美籠罩在恐懼的迷霧中,通過疾病、瘋癫、變态将其毀滅,指引她走向毀滅和死亡,透露着一種破滅之美,哀傷之美。

這類似于愛倫•坡的另一部作品《麗姬娅》,開篇也是為讀者塑造了麗吉娅絕美的容貌,超群的智力,但卻依然将這種美如同貝蕾妮絲一樣,置于病魔的陰影下,一次次的進行無情的摧毀。

于是在他筆下的結構與詞彙是美、女人是美、而美的毀滅以及其中所透露的哀傷更是美。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① 鏡像中的荒誕一生

《貝蕾妮絲》是在恐懼中透露着荒誕的一部小說,愛倫•坡将小說中的“我”安排出生在一座曆史悠久的陰暗大廈裡,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一個封閉的大廈中,使得“我”常年病病殃殃,郁郁寡歡。而表妹貝蕾妮絲的成長方式是生活在山林間、清泉中,于是表妹性格活潑溫雅,精力充沛。

在“我”的内心深處是極度渴望可以成為表妹的,幻想如她一樣自由自在的漫遊林間,靈動輕快像是清泉之間的水妖。于是在家族遺傳的嚴重妄想症下,“我”将他者的鏡像與自己的形象相融合,甚至癡迷于鏡像中的他者形象,幻想開始體驗表妹貝尼蕾絲的人生。

在自己不敢接近,又不斷肯定貝蕾妮絲的人生時,一場疾病使得“我”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文中表述的“為表妹的病痛狂歡”、“發現自己從未愛過貝蕾妮絲”的狀态,将對方從一種崇拜的狀态拉下神壇,成為了分析研究的對象。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②兩性對立中,對“原美”的占有欲

艾倫•坡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他情感上的一種肆意的發洩,這與他所處的年代和坎坷的身世相關。

她高高的前額異常蒼白,且靜穆;曾經烏黑發亮的頭發現在變得焦黃而粗砺,蓬亂地披散在她前額和深陷的雙頰;她那古怪的表情都消融進壓倒一切的悲傷。雙眼黯淡無光,了無生氣,好像完全失了瞳仁那般呆滞;我的目光不由的從她無神的眼睛向下,一直看到她皺縮的幹薄嘴唇,我不知不覺地向後畏縮。

“我”在面對貝蕾妮絲的病态下,開始陷入一種自我沖突和自我自己的痛苦之中,使我越發的全身陰寒,并且難以忍受焦慮的折磨。

而一次偶然中,當貝蕾尼斯對“我”展開笑顔露出牙齒的時候,

關門聲使我猛然一驚,定神一看,表妹早已經離開了書房。但是她那牙齒,那排慘白的幽靈影子在我腦中再也不離開,再也趕不走了。那牙齒,那牙面上沒一絲斑痕,琺琅質不帶半點污迹,牙緣沒有絲毫缺口—— 為何轉瞬一笑間那該死的牙就死死烙印到我腦海了!......三千世界都再敵不過我全身心惦念的那排牙齒。 我感到一種瘋狂的渴望。所有興趣精力都集中進了這一種獨一無二的執念中。那牙齒—— 隻有它們—— 我的眼裡心裡隻有它們!

“我”的人生似乎又找到了依托,“我”對于唯一能夠展現貝蕾妮絲“原美”的牙齒,陷入了一種瘋狂的幻想狀态,覺得每顆牙都蘊含深意。

而無疑占有貝蕾妮絲的牙齒,隻能以摧毀她為代價,于是在兩性之間對立的緊張态勢中顯露,并暗示了故事的結局。這種執念使得“我”最終在貝蕾尼斯還有呼吸有心跳的情況下,将她活活的埋在墳墓之中,并且奪走了她的32顆牙齒。

有讀者認為“活埋”這種事情出現在小說中過于不可思議,其實對于過早埋葬真的不能怪愛倫•坡販賣焦慮。在18,19世紀霍亂流行期間,很多病人被誤認為死亡後活埋,讓歐洲人對過早埋葬的恐懼登上了頂點。19世紀英國企業家及社會人士威廉•泰布曾統計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每年超過2700人被過早埋葬。

這源于醫學知識和醫療手段有限,把昏厥和假死的人當做了真正的死亡。比如文藝父親早期的神學和哲學家鄧斯•司各脫,被傳言是最早的受害者,昏厥後誤認死亡,下葬後卻嘗試掙紮出棺,當人們重新開啟他的墳墓,哲學家的屍體離奇的離開了棺材,雙手撕裂破碎布滿血迹,被猜測是多次嘗試破土而未果造成。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19世紀西方哲學進行自我反思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中出現過“他者”一詞,是用來指代女性的。當時人們普遍意識裡認為“人”指代的就是男性,男性是人類的絕對标準,而定義和區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

在這種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中建構女性的形象,女性通常會被設定為一種被動、封閉、孤獨、貞潔或物質性、非理智等固定的形象模式。

于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愛倫•坡筆下的女子總是脫俗的,有着病态的,蒼白的神色,口吐音樂般的語言最終被疑難雜症折磨緻死。而其在小說中不自覺地将女性“他者化”,否定女性生命價值的傾向,也是男權至上的傳統文化所賦予的。

這種小說中作者稱自己“我非常确信自己從沒愛過她”、“她是我研究的對象”等話語中可以得出:貝蕾妮絲隻能作為男性注視下的客體存在,是被物化成了“我”精神欲望投射的對象,同時也展現了“我”對優秀女性的恐懼,是以急于去否定自己的情感。

而在貝蕾妮絲生病之後,“我”所有的興趣和精力都集中于對牙齒的沉思中,“我”猜測它們的特性,揣摩它們的構造,琢磨它們的本質變化。接下來我驚奇地發現自己對貝尼蕾絲的渴望,隻是朝思暮想的擁有那些牙齒。

以此可見,我并沒有把貝蕾妮絲當作活生生的女人去看待,相反對她的全部情感隻是對牙齒的占有欲。而貝蕾妮絲最終成為男性欲望的犧牲品,文中貝蕾妮絲牙齒被拔時發出的凄厲尖叫,無疑是對男權社會發出的控訴和抗議。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愛倫•坡對女性的物化和恐懼也來源于他的人生經曆。出生于波士頓一個流浪藝人的家庭,父親是個酒鬼,一日醉酒後離家出走,不知所終,母親在他兩歲時去世。他被過繼給他的教父約翰•艾倫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第一段愛情是在國中時愛上同學的母親,并在她病故後寫了《緻艾倫》一詩來紀念這段荒誕的戀情;

第二段愛情終結于他少年時代的情人羅埃斯特嫁為他人婦,艾倫•坡情緒降到冰點,而當時恰逢養父去世,未給他留下半分遺産,愛倫•坡曾在這雙重壓力下一度想要自殺。

第三段愛情是他與14歲的表妹弗吉尼亞結婚,婚後愛倫•坡尋找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同時也進入了持續十幾年的創作高峰。好景不長,在愛倫•坡36歲那一年弗吉尼亞不幸病故,愛倫•坡在此之後精神時而出現異常。

第四段愛情,1848年9月,他向比自己大5歲,已認識4年的寡婦懷特曼求婚,遭到女方家人極力反對,愛倫•坡大病一場後發誓不再同任何愛好文學的知識女性來往。但之後他又向有夫之婦裡奇蒙太太和紐約女詩人劉易斯表示愛意,均未成功。

第五段愛情,1949年,也就是愛倫•坡生命的最後一年裡,他到外地講課遇到少年時的情人,對方已孀居。他向昔日情人求婚,對方也欣然同意。但是在他回紐約準備婚事期間,醉倒在巴爾的摩街頭,四天後在華盛頓大學醫院去世。

愛倫•坡在愛情上“求而不得”的經曆也使得他在文學創作上所描繪的多為知識女性,在叙述中充滿對女性主人公既贊美又貶抑,甚至恐懼的心緒。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結尾:

《貝蕾妮絲》曾在1954年被改編成電影短片,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隻是單獨在畫面制作的基礎上設定了音樂以及旁白,更傾向于默片,改編手法從形式到音樂上類似于《鄉村牧師日記》。

愛倫•坡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可以随時喚起身處于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的讀者内心隐秘而沉重的恐懼,并在分析恐懼中給讀者帶來快感。通過小說中設定的懸念和留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讀者陷入懸念思索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緊張後的松弛,進而産生“審恐”愉悅感。

悲劇的故事總是帶有一種病态美,會讓讀者透過悲傷、感慨尋找到真實的情感寄托。讀罷此篇小說,唯願世人不用陷在真實與夢幻中徘徊,能夠走出自我設定于内心的“恐懼”。

-END-

《貝蕾妮絲》:真實還是夢幻?終其一生沒能走出對女性的“恐懼”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本文由 唯唯安 原創出品,抄襲必究/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