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南周刊 | 紅色娘子軍:走向世界的一抹海南紅

作者:南海網

萬泉河水清又清 紀念博鳌亞洲論壇成立20周年

海南周刊 | 紅色娘子軍:走向世界的一抹海南紅

電影《紅色娘子軍》劇照。資料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90載時光過去,海南島上滄桑巨變,清澈的萬泉河水依然靜靜流淌,一如在曆史長河中不變的精神傳承。9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在今瓊海市陽江鎮成立,100多位花一般美好的女孩,扛起獵獵紅旗,奏響中國革命和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史上一段最動人的樂章。

紅色番号沒有消逝,紅色精神傳播到了更遠的天地。那段紅色傳奇故事發生地——瓊海市,是博鳌亞洲論壇永久會址所在地。瓊海秉承娘子軍敢為人先的精神,拓展博鳌效應,全力推進被譽為“博鳌亞洲論壇第二樂章”的博鳌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建設。

半個多世紀來,紅色娘子軍的故事被寫成報告文學,拍成電影、電視劇,繪成連環畫,改編為芭蕾舞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新中國的不同時期,作為中國文化的精品,《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和電影都曾走出國門,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貢獻,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和精神也由此傳播到全世界。

紅色精神代代傳

今年4月初,位于瓊海市陽江鎮紅色村内的紅色娘子軍操練場舊址綠草茵茵。“紅色娘子軍曾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苦練殺敵本領。”瓊海市陽江鎮紅色娘子軍民兵連連長蔡惠莉說,“如今,陽江鎮紅色娘子軍民兵連發揮更多的是傳承作用,向後人展示那段難忘的曆史與紅色娘子軍的精神。”

“紅色娘子軍僅存在了500多天,但她們留下的精神遺産卻一直激勵着後人。”陽江鎮文化站原站長龐啟江說,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與傳承中,紅色娘子軍民兵連應運而生。

1969年8月1日,瓊海陽江公社紅色娘子軍民兵連正式成立,這支紅色娘子軍循着前輩的腳步,繼承發揚紅色娘子軍的革命精神,戰鬥在生産活動第一線。除日常訓練外,該民兵連還擔負了站崗、巡邏、管理治安、搶險救災、修水利等任務。1991年,民兵連不再由瓊海縣武裝部任命正副連長與正副指導員,民兵連的組成人員變成陽江鎮的幹部,但民兵連卻一直在陽江保留了下來。

以紅色娘子軍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如今已融入了瓊海的發展基因中,每年都有衆多遊客慕名而來。“我小時候就觀看過電影《紅色娘子軍》,深受她們精神的鼓舞。上世紀90年代,我就曾來過這裡。這次再來,感受很不一樣。”今年3月初,貴州遊客夏恒江專門來到紅色娘子軍紀念園,重溫紅色經典,尋找前行的力量。

紅色娘子軍的故鄉——瓊海市陽江鎮目前正在加快發展紅色旅遊業,推進白水磉中共瓊崖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紅色娘子軍操練場、陽江解放紀念廣場等紅色景點的提升改造項目,探索利用紅色國小建設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暨紅色文化體驗園,攜手旅行社開發紅色旅遊線路等。

海南周刊 | 紅色娘子軍:走向世界的一抹海南紅

2006年是紅色娘子軍成立75周年,7名娘子軍老戰士合影留念。資料圖

傳奇故事風靡全國

紅色娘子軍的傳奇故事能走向全國,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離不開衆多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和傳播。紅色娘子軍的改編藝術形式之多、持續時間之長、藝術影響力之大,在新中國曆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

195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面向全軍進行建軍30周年征文。海南軍區政治部宣傳幹事劉文韶翻閱一本32開的油印小冊子《瓊崖縱隊戰史》時,被這樣一句話吸引住了:“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

中國曆史上成建制的完整的女兵戰鬥連隊十分罕見。為了發掘這個好題材,劉文韶踏上了找尋之路。1957年8月,劉文韶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首次把娘子軍的故事從塵封的史料中帶到大衆面前,也是第一次将這支女兵部隊命名為“紅色娘子軍”。1959年,瓊劇《紅色娘子軍》上演,著名瓊劇演員王英蓉扮演劇中女主角。

真正讓紅色娘子軍事迹進入全國視野的,是電影的改編創作。這部電影讓蕉風椰雨中“向前進,向前進”的旋律,成為不少人心中抹不掉的記憶。1961年7月1日,電影《紅色娘子軍》在全國首映,舉國轟動。該片以生動感人的情節,展現了婦女解放和人民戰争的畫面,成功塑造了吳瓊花的形象,創下了當年8億人口有6億人觀看的盛況。

看過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觀衆,都會被英姿飒爽的娘子軍形象所深深震撼。革命女性和高雅芭蕾的完美融合,是紅色娘子軍題材造就的又一個藝術經典。

1963年,周恩來觀看完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後,提出芭蕾舞應該民族化,中央芭蕾舞團可自己創作一部革命舞劇。時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的李承祥提出的《紅色娘子軍》最終被采納。随後,“紅色娘子軍”題材,不斷衍生出平劇、滬劇、豫劇、歌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續寫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傳奇。

海南周刊 | 紅色娘子軍:走向世界的一抹海南紅

2014年4月19日上午,最後一位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盧業香于瓊海家中去世,享年100歲。此為盧業香生前留影。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翻拍

紅色經典走出國門

在芭蕾舞劇和電影紅遍全國後,《紅色娘子軍》開啟了走出國門之路,在不同時期都為中外文化的友好交流作出貢獻。1972年7月,中國上海舞劇團受邀赴日本通路并公演,表演節目就包括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1973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來華與中國舞劇團同台演出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回到日本後,松山芭蕾舞團又将《紅色娘子軍》搬上舞台,讓更多日本觀衆所熟知。“芭蕾外交”增進了中日兩國群眾的互相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當時兩國群眾的隔閡。

1976年10月,中國中央芭蕾舞團應邀前往奧地利演出,這是我國和奧地利1971年建交以來,第一次派遣大型文藝演出團體前往該國演出,演出節目中包括《紅色娘子軍》。雖然對中國近現代曆史不熟悉,許多元也納觀衆還是被演員精湛的舞蹈技藝和優美的音樂深深打動。

此外,我國還不斷通過電影加強與亞非國家的交流。1964年,中國電影《紅色娘子軍》在印尼第3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萬隆獎第三名。我國還加強了本國影片的外譯工作,《紅色娘子軍》等影片被翻譯成外文走出國門。

改革開放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也常常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節目。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中,《紅色娘子軍》芭蕾舞演出在法國當地受到熱烈追捧,吸引衆多法國群眾觀看。

2009年新年伊始,中央芭蕾舞團演繹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走進巴黎歌劇院。有媒體報道了當時演出的盛況:“加尼葉歌劇院座無虛席,法國觀衆對這部中國芭蕾專心緻志,興趣盎然。每一幕結束後都報以非常熱烈的掌聲,贊揚這部舞劇的技術和藝術含量非常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