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作者:濰縣老事兒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繪畫藝術頗顯繁榮。無論山水,還是人物、神鬼、宮室等門類都出現了代表當時全國最高水準的畫家。

青州李成的山水畫。宋代山水畫成就超越前代,宋人自稱“本朝畫山水之學,古今第一”。五代宋初青州人李成是當時山水畫成就最大的一家。

李成(919-967),字鹹熙,青州人。先世本為唐朝宗室,唐末移居青州,遂為青州人。父祖俱以儒學吏事有名于當時。與父祖不同的是,李成有卓越的藝術才能,“喜酒善琴,好為歌詩,而尤妙畫山水”。但科舉屢試不第,遂決意科考。

李成與後周樞密使王樸是好朋友,王樸打算推薦李成出仕,但不巧王樸病死,事不果。陳州知州衛融因和李成是同鄉,就把他接到自己的官舍,日日縱酒。最終因飲酒過度,猝死于衛融官舍。其子李覺是宋初著名經學家,官國子博士、直史館。

李成的山水畫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被宋元人譽為“古今第一”。他的山水畫“山水(上草下數)澤,平遠險易,萦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間水石,晦明煙雲雪霧之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宋人有詩描繪其畫作曰:“六幅冰绡挂翠庭,危峰疊嶂鬥峥嵘。卻因一夜芭蕉雨,疑是岩前瀑布聲。”可見其畫的逼真程度。《宋朝名畫評》把李成畫作列為神品,說:“成之命筆,惟意所到,宗師造化,自創景物,皆合其妙。耽于山水者觀成所畫,然後知咫尺之間奪千裡之趣,非神而何!”

李成作畫不拘于成法,随意發揮,後人無法模仿。比如他在畫雪圖時,“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外全用粉填”,非後人所能為。可見,李成最早把遠近明暗的法則運用到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中來。其繪畫水準不僅空前,而且絕後。雖然李成在繪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一直以不以學術而以技藝顯名為恥,在他看來繪畫隻是自己的業餘愛好罷了。是以,用錢向他買畫之人多被拒絕。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李成《喬松平遠圖》。表現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長着的長松老樹,背後映襯平川遠山,坡石壯如雲頭,送針細利,筆墨清潤。)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李成《塞林平野圖》。李成對山水畫的突出貢獻,在于他擅長表現山川地勢與季節氣候的豐富變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創造的“寒林平遠”的形象已從荊關一派宏偉壯麗的面貌中脫穎而出。本幅繪長松兩株,雜以枯枝寒樹,松樹枝作蟹狀。)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李成《茂林遠岫圖》。近景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其間;遠景宮殿密布,塔影隐現,知去城郭未遠。飛泉水口,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李成《晴巒蕭寺圖》。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大廈閣,山麓水濱築以水榭、茅舍、闆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山石雄偉而秀美,皴染用筆多有變化,兼具關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李成《寒林騎驢圖》。在大立軸上畫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後有童仆相随。畫上古松有淩雲之勢,間有枯樹寒溪,頗有意趣。詩堂處張大千題以“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李成《群峰霁雪圖》。表現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岡阜一亭翼然。)

李成後青州有燕肅、翟院深、李遠,學李成畫法,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燕肅“善畫山水寒林”,東京官署和河南佛寺中,多有其屏風和壁畫作品。有《春山圖》傳世。

北海人李雄,工畫佛道,尤其擅長畫鬼神。宋太宗時為畫院祗候。當時青州龍興寺有他的大幅壁畫。說起來,李雄也是一位個性超強的人物,生性倔強,不入時流。一日,宋大宗命其為纨扇作畫,李雄以“臣之技不精于此。所學者不過鬼神。雖三五十尺亦能為之”拒不應命。宋太宗大怒,欲誅之,而李并無屈意。經人谏阻,幸免一死,被逐出畫院。李雄傳回故裡後,曾為龍興寺作壁畫,所作鐘馗圖尤為精粹。當時李雄亦為許多名寺作畫,後不知所終。

宋末張擇端,字正道,諸城人,專攻界畫。善畫舟車、市橋、郭徑。關于他的生平所知不多,但他卻因自己的偉大作品——《清明上河圖》名垂千古。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繪人物500多個,另有牲畜、樹木、宮室等,全面展現了清明前後開封城内外的市民生活和風俗,不僅具有開創性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傑作。

張擇端的另一幅傑作《金明池争标圖》則重點展示了宋末皇帝帶領近臣到金明池觀水戲、賽龍舟的娛樂生活。史載:“太宗于西郊鑿金明池,中有台榭,以閱水戲,而士人遊觀,無存泊之所。若兩岸如唐制設亭館,即(足俞)曲江之盛也。”這幅作品就是描繪了每年三月至四月八日期間龍船及小龍船争标的激烈場面。整個畫面緊湊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

張擇端傳世的兩幅作品,後人對其推崇備至,《評論圖畫記》把它們選入“神品”,由此也可見其繪畫水準的高超。

五代北宋時期濰坊地區的幾位繪畫名家

(張擇端《金明池争标圖》。在不足一尺見方的絹本上将周圍約九裡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邊的景物、人物悉數生動摹畫下來,且畫面呈現出開闊、疏朗的布局。)

原創編輯,非經允許,其他公衆号謝絕轉抄。

歡迎賜稿,并敬請關注微信公衆号“濰縣老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