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作者:寫乎

推薦:江充嫁禍太子劉據是受漢武帝的指使?

文/石中華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作者簡介】石中華,以道家的心情,做儒家的事情。熱愛生活,喜歡碼字。

【本文由作者授權釋出】

李陵是飛将軍李廣的孫子。作為将門虎子,他非常渴望立下軍功,達成祖父李廣的封侯之願。

在漢武帝窮兵黩武的時代,想沒有仗打,非常難。但是,李陵偏偏隻打了兩場仗,這兩場仗,讓他受盡平生之辱。更奇怪的是,這兩場仗都敗在同一個地方——浚稽山。度娘說,浚稽山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源以南一帶。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将軍李廣利攻打匈奴,以更他立下足以封侯的軍功。為讓李廣利順利打敗匈奴,漢武帝自然委派了很多經曆殺場的将軍或者是将門之後輔助他,這其中就包括李廣之孫李陵。但是,李陵非常鄙視李廣利,因為李廣利是靠裙帶關系才受漢武帝重用的。于是,李陵決心效法霍去病,請求主動進攻。漢武帝壯其志,并讓路博德作為他的後備援軍。其實,漢武帝的真實用意是,讓李陵作為誘餌,以減輕李廣利的壓力。而李陵賴以請戰的資本,就是後來名揚天下的丹陽兵。

李陵率領五千敢戰之士,踏上了尋找匈奴主力的征途。他的運氣,确實比他的祖父李廣要好的多,他沒有迷路,并且真的遇到了匈奴主力。兩軍相交,大戰不可避免。但是,一番戰鬥下來,五千死士竟然殺死了數倍于他們的敵人。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匈奴單于大為驚歎,便調集各路軍馬,共計8萬人馬,誓死要狙殺李陵率領的漢軍。由于李陵軍中間藏了很多女眷,導緻攜帶的箭貯存有限。丹陽兵雖然擅長神射,但是,箭支用盡,力氣也竭,難以敵對匈奴主力。

李陵所部,且戰且退,來到了浚稽山,與匈奴主力作最後一搏。經過浴血奮戰,五千人,隻剩下了四百餘人。而擔任後援的路博德,恥于為小輩擔當援軍,竟然坐視不理。走投無路的李陵被逼無奈,決心投降,做漢朝在匈奴的卧底,并坐等時機,再回故國。

可惜的是,漢武帝對他的投降非常憤懑,竟然下令拘捕了李氏滿門。後來,漢武帝又誤聽人言,以為李陵在訓練匈奴士卒,便将李陵一家老小滿門抄斬。李陵在山窮水盡之際,對漢朝不再抱以希望。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後來,匈奴兵出,直指上谷、五原等地,殘殺漢民。于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匈奴,統軍7萬人。當時的禦史大夫商丘成統領3萬人為輔助。面臨漢軍如此動靜,單于盡出主力,并委派李陵領軍迎敵。這也是單于對李陵的考驗。因為李陵的作戰地點,就是當初他當初兵敗投降的浚稽山。

面對浚稽山,李陵感慨萬千。以他的聰慧,豈能不知匈奴單于的用意。他有李廣之風,頗知兵法,而且對浚稽山更是非常熟悉。而他的對手商丘成不過是一個禦史大夫,并不擅長打仗。雖然他們兵力相若,都是3萬人。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但是,李陵的軍隊,是匈奴的主力,商丘成的部隊是疲憊之師。李陵坐擁地利之便,又是以逸待勞,按說應該能打赢這場仗,并為自己洗脫嫌疑。但是,戰鬥的結果是,李陵再次兵敗。這可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這是李陵的愛國之情在作祟,李陵雖然投降,但他不是漢奸,他不願看到漢軍被他殘殺的場面,他甯可兵敗,甯可被單于懷疑。他以匈奴3萬人的性命作賭,來證明自己無愧于漢,是漢愧對李家,愧對他。

此後,李陵面對單于的猜忌,便帶着部衆遠走他方。

李陵一生打了兩場仗,都敗在了同一個地方

相關閱讀:

李陵為何投降匈奴?司馬遷的評價比較客觀

阆中蒼溪交界處東漢就有三座等距離的廟宇,古人究竟想表達什麼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關注、點贊、轉發,歡迎參與評論,說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