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貨貝的産生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作者:地下文物看曆史

一從商人的出現到貨币的産生

說貨币首先要說商人與商業。夏商時期的商業也開始逐漸萌芽,東部沿海、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當作貴重物品在各地販賣。到了西周時已開始準許人們到更遠的地方販賣貨物,這其中有一部分人開始以倒賣貨物為生,于是産生了商人。不過當時農耕為主,商人的地位很低,但随着商人的出現,經濟逐漸繁榮。到了春秋時期齊國實行“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以及“均地分民”與“民民分貨”的政策,刺激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産大大提高。農業生産的提高同時也促進相關的手工業,一切器物變得精巧輕便,加速商品流通,使商業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到了戰國時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農業、手工業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商業也更加興盛。随着經濟的發展人們之間交易的需要,各種形式的貨币也就出現了。貨币本是财富交換或流通的媒介。随着生産力的進步,物資豐富,私有制産生,物資流通中必然會産生貨币。

貨貝的産生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二中國貨币的最早形态:貝币

在我國原始社會,由于生産力低下物質極不豐富,是以一個部落或者一個家庭可能還沒有過多剩餘産品用來交換,部落或家庭之偶發生的交換活動最多也不過是以物換物,這種交易狀态,貨币恐怕無法派上用場。

貨貝的産生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需求不斷的擴大,物物交換方式已經不能适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我們發現在夏商周時期,人們便開始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貝是生長于熱帶亞熱帶淺海,它小巧玲珑,色彩鮮豔,堅固耐用,在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常有出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攜帶,便于計數等特點,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貨币職能。這種貝殼作為交換媒介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暫時無法得到确定。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貝殼已經成為珍貴物質,我們在新時期的墓葬中就發現陪葬貝的情況。不過此時貝是不是已經作為貨币,還無法證明。即便是到了夏代,也無法說明貝在生活中充當的作用。

貨貝的産生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貝作為貨币的計量機關是“朋”。古文字“朋”的本義就是指兩串相連的“貝”,在商周青銅銘文中賞賜的物資中就有貝,所用的機關就是朋,比如商代帝乙時期的《小子夅卣》中就說“商(賞)夅貝二朋”,帝辛時期的《宰椃角》中說“易(賜)貝五朋”,等等。而且這些銘文也記載,用這些賞賜的貝作尊彜等青銅器,說明這個時期的貝應該是當時非常貴重的物質。否則不會成為賞賜的物資,也不會是以作青銅器。加之傳世文獻記載,可以确定商周時期,貝确實有充當貨币的媒介作用。不過随着經濟的發展,貝逐漸退出貨币舞台,我們發現到了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就已經很少能見到賞賜貝的情況了,這也給我們提出問題,西周時期貝是不是仍然充當貨币角色?

貨貝的産生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小子夅卣

“貝”成為貨币對中國文化也産生了一定影響。我們看中國漢字中很多偏旁帶貝的字都與金錢有關,如:貨、貢、貿、賈、賄、财、貪、貧、費、賠、贖等等。還有一些地區佩戴貝,用來驅邪生财。還有我們現在的很多家長喊自己的孩子為“寶貝”。諸如此類還有很多,總之貝成為貨币,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對中國的文化也産生了深遠影響。

貨貝的産生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