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王星之矛”行動——解密美軍獵殺本·拉登(上篇:戰前準備)

作者:溱湖論道

2011年5月1日,美國總統下令,美軍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實施“海王星之矛”行動,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阿布塔巴德的一個院落中,将基地組織頭目奧薩馬·本·拉登擊斃,為美國長達10年的追捕畫上句号。這是一次典型的機降突襲特種作戰行動,展現了戰略層面決策、戰術級别行動的鮮明特點,整個行動過程彰顯出美軍作戰優勢,處處折射資訊制勝的戰争制勝機理。“以美為敵,必先以美為師”。“海王星之矛”行動,對研究和解決類似問題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和現實指導意義。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中原標準時間9月11日晚),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機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紐約地标建築雙子塔等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其他23座高層建築遭到破壞,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也遭到襲擊,共造成3201人死亡、6291人受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這就是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

“海王星之矛”行動——解密美軍獵殺本·拉登(上篇:戰前準備)

“9·11”事件中,雙子塔被毀

布什政府随即認定本·拉登是“9·11”事件的幕後主使,遂以保障國家安全為由,實行先發制人戰略,在全球範圍内發動“反恐戰争”。由于美國認定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并受到塔利班庇護,2001年10月7日,美國開始對阿富汗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不到兩個月内,美國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此後,美國派大量兵力,利用高科技手段搜捕本·拉登,但始終未抓獲其人。本·拉登是否還在阿富汗?是否還活着?這些問題始終困擾着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分析人員。

夏日的關塔那摩監獄,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然而,一條有價值的審訊資訊,卻讓中情局情報員簡妮和她的團隊興奮不已。最近,簡妮在審訊一個沙特阿拉伯人,名叫穆罕默德·卡塔尼,是“9·11事件”中被确認的20位劫機者之一。他承認曾與本·拉登見過面,接受了恐怖活動訓練,還指認一位名叫艾哈邁德·庫瓦提的人是本·拉登的親信。簡妮立即将這一重要情報向上級作了彙報。

簡妮是中情局中的新型情報師,隸屬中情局一個專門的情報分析部隊,被稱為“定位者”。“9·11事件”發生後,中情局一直為尋找本·拉登下落頭疼不已,幾次尋找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其擷取情報的能力也是以備受诟病。與此同時,中情局悄悄培養了一批像簡妮這樣的“定位者”。絕大部分的“定位者”都是女性,她們專門分析特定人員或組織,而且一般和案件負責人以及執行任務部隊一起工作。她們要從無人機拍攝的粗糙畫面中,從竊聽的電話錄音中,從蛛絲馬迹的情報裡抽絲剝繭,準确定位恐怖分子、毒品販子或軍火頭子們的藏身之處。簡妮大學畢業後就被招進中情局,是這些“定位者”中的佼佼者,深受中情局上司器重。她這次來到關塔那摩監獄,主要任務就是從審訊俘虜中尋找有價值的資訊,進而進一步找到本·拉登的下落。

簡妮清晰地記得,在2004年抓捕本·拉登的信使、基地組織成員哈桑·古勒後,在審訊中他曾交代,艾哈邁德·庫瓦提與本·拉登關系密切。是以,簡妮和她的團隊推斷:找到本·拉登的信使艾哈邁德·庫瓦提,就極有可能找到本·拉登的藏身之所。

“海王星之矛”行動——解密美軍獵殺本·拉登(上篇:戰前準備)

本·拉登藏身住所及附近地形

在掌握這一重要線索後,中情局首先找到艾哈邁德·庫瓦提家裡電話,然後實施技術監聽,并發現艾哈邁德·庫瓦提采取了許多反偵察措施來躲避偵察,比如,每次通話地點都不一樣,通話時間也很短,并且從不透露自己的境況。中情局随即定位艾哈邁德·庫瓦提,開始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這個30多歲的年輕人經常開一輛白色貨車,備胎上有犀牛圖案。為避免打草驚蛇,中情局派出大量地勤人員,小心翼翼地實施化裝偵察。通過在艾哈邁德·庫瓦提可能經過的路口布控,對白色貨車進行跟蹤,最終找到了位于巴基斯坦北部阿布塔巴德的一個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院落。阿布塔巴德是巴基斯坦北部山城,這裡四面環山,植被茂盛,道路整潔,是巴基斯坦北部軍事重鎮。中情局一直認為,本·拉登最可能隐藏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交界的大山裡。但誰也沒有想到,自從2001年年底在美軍眼皮底下從阿富汗東部托拉博拉山區消失以後,本·拉登最終轉移到距伊斯蘭堡不足100公裡的阿布塔巴德。

為了搞清楚艾哈邁德·庫瓦提居住的院子裡的具體情況,包括院内外環境、房屋結構、人員數量等,中情局在衛星偵察的輔助支援下,派出RQ-170隐形無人機對院子進行24小時連續不間斷的偵察,拍攝大量連續的照片進行判讀,實時掌控院子裡的态勢。空中無人機偵察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一是居住環境。院落牆高5.5米,有兩個安全門,牆頭裝着有倒刺的鐵絲網。同時,發現這個院子采取了許多反偵察措施。比如,房間沒有窗戶、電話和網絡,不和周圍鄰居來往,所有的垃圾進行焚燒,院内種樹、搭棚子進行遮蔽等。二是人員情況。根據中情局的評估報告,這個院子裡住的關鍵人物有3個:本·拉登、艾哈邁德·庫瓦提和他的哥哥阿布拉爾·庫瓦提。此外,還有他們的妻子和孩子。其中,本·拉登住在主樓的三樓。

在無人機拍攝的連續照片判讀中,中情局通過人物的生活習性來判定人員性别和推斷确認本·拉登。中情局分析時認為,站在院子晾衣架旁邊的是女人,旁邊玩耍打鬧的是孩子,因為男人通常不洗衣服。中情局稱本·拉登為“踱方步的人”,因為他經常在院子裡以順時針的方向繞着橢圓形的圈子踱步,而且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

由于這個院子采取了周密的反偵察措施,雖然中情局使用了各種偵察手段,掌握了很多與本·拉登有關的情報,但始終無法獲得本·拉登在院子裡的“最有力”證據--清晰可辨的照片和DNA資訊。時間一天天過去,這使得簡妮和她的團隊倍感壓力,因為在沒有取得可靠證據的前提下,僅僅依靠邏輯推斷就采取打擊行動會冒很大的風險。為此,中情局專門召開了小型研讨會。

研讨會上大家各抒己見,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即“先印證後打擊”和“先打擊後印證”。情報員哈裡主張“先印證後打擊”。哈裡認為,偵察核實本·拉登是否在院落内活動非常有必要,如果沒有可靠情報而貿然采取跨境打擊行動,不僅會産生外交糾紛,而且給後續的效果評估和核實印證帶來很多困難。

而情報員瑪麗卻持反對态度。瑪麗說,我認為應該“先打擊後印證”,沒有必要花費更多精力去核實印證,而且進一步的偵察核實有可能使本·拉登察覺并逃脫,既然根據掌握情報認為本·拉登在院落内活動的可能性很大,可以直接對院落采取跨境秘密打擊行動,然後再進一步評估核實。再說,院子裡住着本·拉登的親密信使艾哈邁德·庫瓦提,即使沒有本·拉登在裡面,采取打擊行動也是理所當然。情報員凱特也随聲附和,“我也贊同‘先打擊後印證’方案,一方面院落内躲藏的是恐怖分子,确實該打;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能力采取打擊行動。”

簡妮一直在關注着這兩種不同的意見,的确每個方案都有其優點和弊端,那麼究竟采用哪種方案更合理呢?應該如何向中情局上司彙報下一步行動計劃呢?簡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由于始終無法擷取本·拉登在院落内活動的确切情報,作戰方案一時難以形成統一意見。直到奧巴馬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時,國家安全會議班子成員對如何突入阿布塔巴德大院這一核心問題依然分歧嚴重。一些人主張應當同巴基斯坦軍方合作,但奧巴馬本人擔心巴方難以保密,當即予以否決。參聯會副主席卡特萊特上将則主張動用B-2隐形轟炸機,以避免“入侵”巴基斯坦領土的風險。但空軍方面經過計算認為,考慮到大院地下可能存在堅固的掩體,要徹底實施摧毀需要32枚重達2000磅的炸彈,爆炸威力相當于在阿布塔巴德地區制造地震,如此巨大的破壞是奧巴馬無法接受的。最終,中情局局長萊昂·帕内塔經過慎重考慮後,與美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威廉·麥克雷文一起,聯合向奧巴馬送出了關于“由特種部隊搭乘直升機滲透至阿伯塔巴德,以地面突擊方式消滅本·拉登”的方案,并排除了與巴基斯坦合作的想法。奧巴馬權衡後決定,由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派出海豹突擊隊,搭乘直升機在夜間進入阿布塔巴德,對藏匿在目标院落中的本·拉登發動突襲。

鑒于行動意義重大且敏感,美國決定采取高效率的貫通式指揮方式,即在白宮建立總統奧巴馬親自坐鎮的總指揮部;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阿富汗賈拉拉巴德機場建立前方指揮所,由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指揮美軍參戰部隊;在中情局總部建立情報指揮所,提供全面情報保障;標明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軍官布萊恩負責具體籌劃行動,該軍官曾任職于海豹突擊隊。

中情局與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聯合對突襲行動各個環節進行了缜密的計劃和準備,并将其命名為“海神之矛”。由于行動是在不通知盟友的情況下進行的,是以行動中既要考慮對付敵人抵抗,還要想到對付不明就裡的巴方軍警的可能幹涉與攔截。對此,美軍計劃:一是利用巴防空部署盲區,在夜晚使用直升機隐蔽進入阿布塔巴德地區。二是使用海豹突擊隊精銳實施地面突擊,速戰速決消滅本·拉登,并搶在巴方做出反應之前快速撤離。為縮短地面行動時間,美軍決定直升機徑直飛臨目标院落上空索降突擊隊員。三是美國高層實時監控行動過程,一旦出現巴軍介入的迹象,美國參聯會主席将直接與巴軍首腦溝通,通報行動意圖并進行協商。四是做好排除巴軍攔截、強行傳回阿富汗的準備。

行動方案确定之前,經過挑選的美軍海豹突擊隊員,已在北卡羅萊納州某軍事基地中展開針對性訓練。4月18日,所有隊員又前往内華達沙漠某訓練基地,與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的飛行員進行一個禮拜的合練。美軍在該訓練基地搭建了本·拉登模拟建築,不僅種樹、挖溝、搭棚子,而且還堆起塵土來模拟目标院落的馬鈴薯地。每天夜幕降臨時,兩架“黑鷹”直升機前往沙漠中的模拟建築物進行仿真突襲。“第六分隊”在隊長歐文的帶領下,在模拟訓練環境反複演練打擊行動流程,并預想整個行動中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所有假設都制訂了相應的戰術手段,確定萬無一失。

“海王星之矛”行動——解密美軍獵殺本·拉登(上篇:戰前準備)

位于特種訓練基地的院落模型

然而,這套模拟訓練環境的構設也難以避免地出現纰漏,沒有嚴格按照阿布塔巴德大院進行建造,特别是沒有高牆,為正式行動埋下了一定隐患。

為盡快實施打擊行動,簡妮團隊一行5人,乘坐直升機專程來到駐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基地,與早前已轉移到那裡的“第六分隊”共同商讨行動具體事宜。直升機到達基地後,“第六分隊”隊長歐文親自迎接,并将簡妮她們帶到基地臨時搭設的簡易帳篷内。剛一坐下,簡妮就開門見山地說:“尊敬的歐文隊長,前期通過我們缜密的偵察,已經掌握了本·拉登的親密信使在巴基斯坦的落腳點,本·拉登和他的信使居住在一起的可能性極大,我們此行目的就是要和你們探讨關于跨境秘密打擊行動的具體細節”。瑪麗插話說:“這次行動,我們希望特戰隊員做到“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用最可靠、最直接的情報資訊來确認打擊目标是否是本·拉登。這樣做好處有三點:一是向世人展示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堅定決心和重大成果;二是無論本·拉登是死是活,将其帶回會對恐怖主義産生極大震懾;三是可以充分展現美軍超強遠端特種作戰能力。”

歐文思索了一下,皺起了眉頭,“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做到“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雖然剛才瑪麗講的理由很充分,但還有三個方面因素值得考慮:第一,打擊行動中,本·拉登被擊斃的可能性極大,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如果把其屍體帶回,後續處理工作比較麻煩;第二,由于打擊行動沒有通知巴方,應速戰速決,帶回本·拉登屍體将是一個累贅;第三,可以通過現場判斷本·拉登外貌、身高等體型特征,以及采集分析本·拉登的血液、唾液等DNA資訊,來确認打擊的目标是否是本·拉登。”

帳篷内頓時變得悶熱起來,簡妮端着特戰隊員麥克遞過來的水,喝了一口,欲言又止。沒想到歐文隊長對其建議這麼極力反對,是不是把問題想得過于簡單了?是不是沒有考慮到特戰分隊執行任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對待“如何最終确認本·拉登的真實身份”這一問題,又應當如何與特戰分隊消除分歧、達成一緻呢?簡妮端起杯子又喝了一口水……

(文中部分人物采用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