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文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為真菌鑒定做出了終生的努力。

作者:追趕小天才
莊文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為真菌鑒定做出了終生的努力。

上圖為莊文英在實驗室。下圖顯示了莊文英在實地收集的樣本的分離研究。記者 于慧敏

真菌出現在地球的每個角落,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莊文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對真菌感興趣,在26個省份攀登野外山脈;在浩瀚的真菌學領域,莊文英堅定不移,終身研究,做出了舉世聞名的貢獻。

如今,70多歲的莊文英已經給腿腳帶來不便,不再參加野外考察。但當談到真菌時,她仍然皺眉頭:"我們仍在努力探索94%的未知真菌物種。"

專注于生活中的一件事

莊文英1948年出生于北京,現年七十多歲。在她的一生中,她隻專注于一個事業:真菌學研究。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具有細胞壁,無葉綠素,并且大多數與孢子繁殖。釀酒中使用的酵母是一種小真菌,供人類食用的蘑菇是大真菌。我國是最早使用真菌的國家之一,李世珍在藥材大綱中記載了34種真菌藥物。

"生命是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根本性飛躍。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科學家使用真菌作為材料來探索生命的進化。莊文英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平時說話總是不費心,帶着"比言語做得更好"的風格,但說到真菌,卻是無窮無盡的。

真菌是科學研究的寶庫。酵母是第一個對基因組進行測序的真核生物,進而加速了基因組學的發展。真菌還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實作"細菌治療昆蟲""治療細菌",為創造良好的人類生活環境做出貢獻。青黴素是世界上第一種由真菌産生的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使預期壽命從40歲提高到60歲......

莊文英對真菌的興趣已經持續了40多年。

1968年,莊文英響應國家号召山西農村排隊。1973年考入山西農學院(現山西農業大學)。當你畢業時,你有兩個專業可供選擇 - 昆蟲學或植物病理學。她選擇了植物病理學。"百分之七十的植物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并且有很多暴露,對真菌的興趣越來越大,并且有一些基礎。"莊文英說。

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所學生從著名細菌學家于永年教授。當時,中國真菌研究最好的科研機關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于永年教授是中國真菌創始人之一戴芳蘭的學生。對真菌學的熱愛和探索的精神,如此一線,讓莊文英年确立了自己的科研抱負。

"在浩瀚的生命世界中,真菌在生物進化的漫長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将影響人類的未來。但人類對真菌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我願意一輩子努力去了解真菌。"莊文英說。

據保守估計,全世界有220萬至380萬種真菌,到目前為止,隻有大約15萬種被發現和描述。人類隻知道6%的真菌物種,94%還有待發現。

換句話說,至少有200萬種真菌有待研究,這是幾代人尚未解決的問題。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有些人知道困難而退卻,也有一些人直面困難。莊文英是後者。

"如果一個人要使科學研究成為一項終身事業,就必須非常緻力于在已經到位的基礎上關注該學科的最新發展。莊文瑩在福宮移動山精神下專注真菌研究46年,發表了1個新真菌分支、13個新屬、360多個新物種。

在資源收集的基礎上,莊文瑩的團隊努力評估真菌的可用性,為資源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雖然我正在做基礎工作,發表我們的發現,但其他學者可以在我們的應用和理論研究基礎上再接再厲。"莊文英說。

攀登高峰并不難

1983年,曾留校的助理研究員莊文英作為通路學者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85年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在那裡,她渴望知識,争分奪秒,将自己的休息時間壓縮到一個非常苛刻的水準,迅速掌握了最新的真菌學方法,并發表了許多論文。

"那裡的科研條件好,文獻豐富,科學産出的速度,哪裡的學者效率,也影響了我,希望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産出率。回想起那段年輕奮鬥生涯,莊文英依然充滿了世界領先的科學競賽。

1988年初,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莊文英沒有錯過國外比較先進的科研條件,而是回到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

當時,國内學者很少發表SCI論文。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首字母縮寫,該索引包含大量國際學術期刊,其中發表的論文統稱為SCI論文。"我在國外的時候寄了一些SCI論文,當我回國時,我想讓我的國内同行知道SCI不是遙不可及的。"莊文英說。

1994年,莊文瑩的團隊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分區司的專項支援項目資助,僅用3萬元的資金,就組織團隊成員對大巴山的真菌資源進行了調查,一起發表了7篇SCI文章,并制作了一本小冊子《大巴山的真菌》。這是中國真菌學者在國際舞台上的精彩集體亮相。受此鼓舞,國内許多真菌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

記者采訪時,莊文英雖然不再參加野外考察,但談起過去,她還是眉毛飛揚。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科學檢查條件差,行李和裝置自帶,沒有專用車輛,是以可以交換各種運輸工具到達采集标本的目的地。在廣西大龍山,她乘坐一艘簡單的鐵船穿過水庫,到達原來的叢林,發現了許多從未見過的盤狀真菌新物種;

她前往26個省,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她研究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量真菌材料,澄清了大量的分類和命名問題;她獨立完成了對三個屬的世界專著研究,并使我們一些種群中的物種數量成倍增加;她發現并篩選了具有巨大應用潛力的木本黴菌屬菌株...

在國際前沿的真菌研究,使莊文英赢得了國内外同行的尊重。

學者們以她的名字命名了兩個新屬:真菌的新屬Wenyingia和新的細菌屬Wenyingzhuangia。

《真菌詞典》是國際真菌領域的權威工具書,所有參與者都是該領域的傑出貢獻者,莊文英受邀參與第九版的編寫,成為自1943年出版以來第一位參與編寫詞典的中國學者。

她曾三次當選為國際真菌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是該組織成立以來第一位中國執行委員會成員,也是第一位被選為美國真菌學會外國榮譽會員的中國當選學者。

曾主持過《中國孢子植物曆史彙編與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地表和科技部專項20餘項;

近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協等部門首次聯合開展了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莊文英被評為2021年度北京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了解無休止地等待餘标的大海

2009年,61歲的莊文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她的導師餘永年先生還活着。莊文英來到家教家講歡喜,老師和80多歲的老師媽媽拉着莊文英的手,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的老師有長遠的眼光,在1980年代,當他需要助手時,他派我出國留學,非常無私。我的老師有學習精神,而且不止于此,這一直影響着我。"莊文英說。

真菌是巨大的,生命的終結,真菌領域的研究在幾代學者的合作接力中繼續推進。

《中國真菌學報》的編纂與研究,旨在弄清中國真菌物種資源的國内背景,這是一部凝聚了中國幾代真菌學家努力的重要著作,是200多位學者集體勞動的結晶。

早在1973年,中國就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孢子植物》編輯委員會,開展前期組織工作,《中國真菌》作為其五章之一,第1卷于1987年出版。"早年,我國真菌資源研究經費少,田間調研不足,現在國家加強了研究經費,田間工作條件好多了。莊文瑩現任《中國真菌》主編,她介紹,中國已知的細菌超過21000種,40年增加了三倍。在出版的62卷《中國真菌》中,有905種真菌屬8873種。

在莊文英看來,編纂研究《中國真菌》的過程,不僅是從自然界中發現新物種的過程,更是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建設人才梯隊的過程。"前面的任務仍然艱巨。目前,許多真菌群尚不為人知,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莊文英說。

對于青年在真菌學領域,莊文英寄予厚望,既要求嚴格,又充分尊重。

她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自己打掃測試台,精心措辭,一絲不苟地指導學生試卷,鼓勵學生探索創新,尊重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支援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研究内容。

"我希望年輕人首先熱愛科學,有足夠的愛來發揮自己的才能;第二,要求實,要認真學習,要忍受孤獨,還要有勇氣去拼搏,要投入,掌握合理的研究方法;而我支援年輕人出國去看一看,但最終要立足于自己的國家,自力更生。"莊文英說。

莊文瑩對真菌學未來發展有何期待?

"我們将不得不努力探索94%的未知真菌物種。莊文英說,要繼續探索天然真菌資源,不斷認識、開發和利用真菌,讓真菌更好地造福人類。(記者 于慧敏)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