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513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6329字,配圖33幅,閱讀需要17分鐘,2021年6月8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專輯“細品二戰兵器”,本系列其他文章連結如下,歡迎延伸閱讀:
本系列将收錄截止日本投降前的聯合艦隊建成的水上飛機母艦、潛水母艦、裝甲巡洋艦、三等巡洋艦和特設巡洋艦。這些軍艦很多都是大家夥,雖然設計用途并非在第一線作戰,但卻是一線軍艦不可或缺的力量倍增器。日本海軍雖然極端強調進攻,強調“好鋼用在刀刃上”,但仍然設計和建造了為數不少的這類“倍增器”,值得關注。
從1914年到1943年,日本海軍通過改造和建立,一共擁有過8型9艘正規水上飛機母艦(包括兩艘最早的試驗艦“若宮”和“高崎”号,但隻有後來的6型7艘參加了太平洋戰争),另有4型9艘由民用船隻改造而成的“特設水上飛機母艦”。到戰争中後期,為了彌補航空戰鬥力的不足,日軍把心思花到了一切具備改造潛力的船隻上,包括戰列艦“伊勢”、“日向”、重巡洋艦“最上”甚至一艘風早級高速給油艦“速吸”号都被改造為水上飛機搭載艦。
圖1. 模型作品:航空戰列艦“伊勢”号航空甲闆上的水上偵察機和水上轟炸機
為了盡可能覆寫所有能搭載水上飛機的軍艦和準軍艦,本系列也特意對日本海軍的巡洋艦、戰列艦和可載機潛艇清單簡介。同時,在檢索資料時找到一些模型愛好者對這些艦船模型的研究心得,一并發出。
序言
在萊特兄弟的飛行器第一次從陸地上成功起飛不到七年後,美國海軍飛行員尤金·伊利在1910年11月14日駕駛一架“柯蒂斯”式單座雙翼機,從停泊在弗吉尼亞州漢普敦錨地的美國海軍“伯明翰”号輕巡洋艦前甲闆上鋪設的木質跑道上成功起飛,宣告了飛機可以成為海軍戰艦的重要幫手,也打開了設計師們的腦洞。
圖2. 尤金·伊利從“伯明翰”号巡洋艦艦首成功起飛一刻的照片
1912年,英國海軍對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号進行了大規模改裝,拆除軍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裝置,在艦首鋪設了一個平台用于停放水上飛機,加裝了一個大吊杆用于從海上吊運飛機。這樣,"競技神"号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不過,由于僅限于從海上起降,此時的母艦還不如說是一種帶有吊杠的飛機搬運艦。連英文的艦種名字都帶有一絲保姆意味:Seaplane Tender(直譯為“水上飛機支援艦”)。
圖3. 描繪一戰德國海軍水上飛機母艦起飛的畫作
從此以後,各國海軍都開始了嘗試将飛機和軍艦結合到一起,連張作霖旗下的奉系海軍也擁有一艘改裝水上飛機母艦“鎮海”号,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被稱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與此類似的還有“威勝”号和“德勝”号兩艘帶有飛機吊杆和維修設施的小型水機母艦。
圖4. “鎮海”号水上飛機母艦的畫作,注意艦尾的北洋五色旗
回歸主題,還是來看看東瀛日本海軍的水上飛機母艦發展之路。
一、水上飛機母艦
1. “若宮丸”或“若宮”号(Wakamiya)
原為英國為俄國建造的商船“萊辛頓”号(Lethington,4421 總噸),1900 年在格拉斯哥的鄧肯船廠建造,同年9月21日下水,1901年10月竣工。1905年日俄戰争時期,該船在從加地夫到海參崴的航程中,于沖島附近海面被日本海軍第72号魚雷艇俘獲,後編入日本海軍,暫定名為“沖島丸”。
1905年9月1日,該船被正式命名為“若宮丸”,1907年加入日本郵船社。1913 年被日本海軍重新征用并于1914年8月23日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改裝完畢,成為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标準排水量7720噸,航速10節。
圖5. “若宮丸”最常見的一張照片,1914年8月23日攝于橫須賀改造完工日
實際上,“若宮丸”的改造很明顯是跟着英國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号的模式在走。 改造後的“若宮丸”在前桅和後桅前部各有一個用鐵架帆布搭成的機庫,可載水上機4 架,2架置于甲闆上,2架存放在機庫中。飛機可由吊車吊放到水面後自行起降,再由吊車将其吊回母艦。
圖6. 這張不太清晰的照片似乎就是“若宮丸”在回收水上飛機時所攝
一戰爆發後,日本對德宣戰,“若宮丸”參加了對德占青島膠州灣的攻擊。1914年9月5日,一架“若宮丸”搭載的法國造毛利斯·法曼式雙翼水上飛機,從膠州灣附近海面起飛,攻擊了灣内的奧匈帝國“伊麗莎白皇後”号(Kaiserin Elisabeth)巡洋艦和德國海軍“美洲虎”号(Jaguar)炮艇。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從海上發起的空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若宮丸”比她的歐洲同行“競技神”号要更為幸運。随後,日本海軍還陸續出動4架次水上飛機,轟炸了德軍通信和指揮中心,據說還擊傷了一艘布雷艦。
圖7. “若宮丸”搭載的法國制造的水上飛機 MF(Maurice Farman)
由于日英同盟的存在,入侵青島的行動還有英軍的共同參與,觀戰的英國海軍對“若宮丸”和水上飛機的表現印象深刻,也促使英國海軍加快改造更多的水上飛機母艦用于歐洲的戰争。
1915 年4 至6月,“若宮丸”艦首加設了20米長的起飛平台,使得她更像一條真正的水上飛機母艦。1920年4月1日,“若宮丸”被重命名為“若宮”号,該艦為日本建造真正的全通甲闆航空母艦“鳳翔”号積累了經驗。
1924年後,“若宮”号主要用作試驗艦,直至1931年4月1日退役拆毀。由于年代久遠,知名度不高,暫時沒有大廠商的模型,網上有人做個比較簡陋的手辦。
圖8. “若宮丸”或“若宮”号,中央單煙囪,前後帶有炮座,兩條大型吊機
排水量:7720噸(基準)
主尺度:111.3米(全長)/14.7米(寬)/5.8米(吃水)
動 力:1座直立三氣筒三段臌脹式蒸汽機,3台燃煤鍋爐,1591馬力
航 速:10節
火 力:2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2座單裝47毫米高炮
艦載機:水上飛機×4
艦 員:234人
同樣的改造水上飛機母艦還有一艘“高崎”号(Takasaki),原為1902年4月下水的英國貨船“羅斯利”号(Roseley),1905年1月12日被日本海軍捕獲,同年2月14日命名為“高崎丸”,9月1日編入日本海軍,艦籍為運送艦。1915年8月23日改為“高崎”(一般來說,帶丸字的通常為商船身份,不帶的是軍艦),同年增加了水上飛機裝置,臨時搭載水上飛機參加演習。
圖9. 推定為1915-1918年間在橫須賀港的“高崎”号運送艦
1924年開始,“高崎”被當作水上飛機母艦使用,1925年撤去水上飛機裝置,恢複本來的運送艦職責。1920年4月1日列入特務艦種類中的運送艦。1930年動力裝置損壞,于1932年4月1日除籍,1933年2月27日移交給陸軍,1944年12月作為特攻艇的靶艦被擊沉。
性能諸元:
排水量:5987噸(常備)
主尺度:113.3米(全長)×14.61米(寬)×未知(吃水)
動 力:1座直立3氣筒3段臌脹往複式蒸汽機,3台宮原式燃煤鍋爐;1850馬力
火 力:1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艦 員:114人
2. “能登呂”号水上機母艦(Notoro)
1919年11月24日,“八八艦隊輔助艦艇計劃”中的知床型給油船一号艦“能登呂”号在川崎重工神戶船廠開工建造,1920年8月1日竣工入役。由于此時“若宮”号建成已近20年,船體老舊,可改造空間不大,航速也太慢,是以日本海軍決定将“能登呂”改造為水上機母艦。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改造,這型給油船應該命名為能登呂型給油船。
圖10. “能登呂”号的原型——知床型給油船,注意後置的單煙囪
圖11. “能登呂”号水上飛機母艦1933年線圖
1924年,改造工程在佐世保工廠開工,除原有的重油槽大緻保留之外,上甲闆之上另設木質甲闆,可搭載8架水上飛機。船體上裝有兩座起降機,艦橋前後裝置鐵架木皮結構的懸蓋,用途是遮蓋機庫而非停放。其餘改造内容與“若宮”的改造相同,包括設定飛機起飛甲闆,在艦體内部設定機庫、零件庫、汽油庫和航空人員住艙等,不過由于該艦體型較大,載機數量達到“若宮”的2倍,除搭載水上飛機外,該艦還可繼續作為給油艦使用。
圖12. “能登呂”号水上飛機母艦模型彩繪,伴随的是第5驅逐隊的神風級驅逐艦“松風”
圖13. 1929年3月16日,在廣島灣進行水上飛機回收操作中的“能登呂”
1934年6月1日,“能登呂”号艦籍變更為新設立的水上機母艦,此後1937年起參加了日本全面侵華時期的上海、廣東及長江作戰,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本艦主要用于飛機和燃料運輸,曾3次被美軍潛艇魚雷命中受傷。
1944年11月5日,“能登呂”在新加坡遭美機轟炸重創,此後不再修複,作為預備艦擱置。日本投降後由英軍接收,1947年1月12日被鑿沉于馬六甲海峽。
Pit-road開有本艦模型(W62),年代設定為1935年,附送兩架14式水上飛機。
圖14. “能登呂”号水上飛機母艦模型改造套件
圖15. 模型作品:1931年狀态的“能登呂”号
圖16. 1943年5月28日狀态,此時已拆除機庫頂蓋,艦首安裝一門三年式76毫米炮
圖17. 柚木武士畫作中的“能登呂”,顯然上圖就是本作的原型照片
排水量:14050噸(基準)
主尺度:138.88米(全長)/17.68米(寬)/8.08米(吃水)
動 力:1台三段膨脹往複式蒸汽機,6座宮原式燃煤鍋爐,5850馬力
航 速:12節
火 力:2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L/40速射炮,2座單裝三年式76毫米L/40高炮;1937年後撤除120炮,并加裝10座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炮
艦載機:水上飛機×8
艦 員:324人
艦史:1919.11.24在川崎重工神戶船廠開工,1920.05.05下水,1920.08.10竣工。幸存到戰争結束,1947.01.12在馬六甲海峽被英軍鑿沉。
3. “神威”号水上機母艦(Kamoi)
“神威”号是日本海軍為驗證蒸汽轉電力驅動方式而向美國訂購的試驗艦,初始用途是給油艦。1921年9月14日在美國紐約造船廠動工,1922年9月12日竣工,是二戰爆發前日本海軍最後的外購艦。由于采用當時甚為前衛的電力推進方式,航速能達到15節。
圖18. 1926年還是給油船狀态時的“神威”号水上飛機母艦
圖19. 1937年時的“神威”号,已經是水上機母艦狀态
由于“能登呂”号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的“優異表現”,海軍決定将“神威”号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改造後可搭載的機數為12架(常用6、備用6),同時依然具備給油艦機能。1932年底,改造工作于浦賀船渠動工,1933年2月完成改造。1934年6月1日艦籍變更為水上飛機母艦。
圖20. “神威”号水上機母艦,1941年線圖
值得一提的是,該艦采用的是1935年自德國引進的“先進”的水機回收方式,飛機着水後滑行到一張金屬網上,随着網的卷起,飛機也将被牽引回艦。但在實際測試中,這種回收方式的效果不佳,隻能在8節航速且風平浪靜時進行,該裝置随後撤除。
圖21. “神威”号模型和實際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不明,注意艦尾的卷簾式飛機回收網
1937年,“神威”号曾赴中國參戰,在華南被擊落數架九五水偵。1939年該艦進行了改裝,可為飛行艇提供補給,太平洋戰争開戰時,“神威”被編入第四艦隊,主要從事飛機運輸,1944年拆除航空裝置重新成為專職供油艦,戰争結束前的1945年4月5日,“神威”号在香港遭美機轟炸坐沉,1947年由英軍打撈解體。
圖22. “神威”号水上機母艦,1935年狀态
排水量:17000噸(基準)/19240噸(公試)
主尺度:151.2米(全長)/20.4米(寬)/8.4米(吃水)
動 力:1台GE式蒸汽輪機,1台GE式發電機,2台GE式電動機,4座巴布科克·威爾考克斯式煤油混燒鍋爐,8000馬力
航 速:15節
續航力:8000海裡/7節
火 力:2座單裝三年式140毫米L/50炮,1座單裝三年式76毫米L/40高炮;2座雙聯裝13毫米機槍
艦載機:水偵常用6架+備用6架,補給用重油10000噸
艦史:1921.09.14在美國紐約海軍船廠以給油艦開工,1922.06.08下水,1922.09.12竣工。1945.04.05在香港遭美機轟炸坐沉,戰後浮起解體。
4. “秋津洲”号飛行艇母艦(Akitsushima)
按照時間順序,下面應該是在1935年度“丸二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被正式列入的千歲級“水上機母艦甲”和“水上機母艦乙”類别的“瑞穗”号,再接下來則是1938年度“丸三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的“日進”号,考慮到這四艘水上機母艦都具有一艦多用的特别功能,且在大戰中表現搶眼,為避免篇幅過長,統一納入下一篇介紹。
圖23. “丸二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被列入的三艘水上機母艦
當水上機母艦發展到千歲級和日進級之後,已經達到了性能上的巅峰,同時日本海軍已經深陷太平洋戰争,無力再發展建造下一代的水上機母艦。考慮到太平洋上的超遠距離偵查需要,日本海軍開發了專門的飛行艇,如何為這些體型龐大的飛行器提供遠洋支援,成為現有水上機母艦無法應付的難題。
圖24. “丸三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列入的“日進”号水上機母艦
另一方面,日本海軍自認為在中太平洋地區缺乏完善的大型前進基地,對美艦進駐夏威夷後的動向偵察就需要通過潛艇和具有遠端續航力的大型水上飛行艇來完成。為了對飛行艇進行海上支援補給,1939年度的“丸四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特别列入了一艘4650噸的飛行艇母艦“秋津洲”号,這艘與前述各型水上機母艦都有着顯著差别的飛行艇母艦就成了日本水上機母艦的絕唱。
圖25. “丸四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列入了獨特的飛行艇母艦“秋津洲”号
1940年10月29日,“秋津洲”号在川崎重工神戶船廠開工,1941年7月25日下水,1942年4月29日竣工。該艦原計劃在艦尾采用傾斜滑道結構,大艇可以靠慣性滑行到後甲闆上(實際上更像是“沖”上滑道),有一點類似“神威”号早期回收水上機的方式。但由于二式大艇全武備時的重量高達32.5噸,最後不得不放棄這種危險性極高的回收方式,改為在艦尾設定一座35噸的大型三段式電動吊車。
圖26. 試航中的“秋津洲”号,注意艦體上的特殊塗裝在模拟湧起的海浪
圖27. 上一張照片的彩色化版本
圖28. “秋津洲”号的線圖,服役期僅從1942年到1944年
然而,到該艦完工時,日軍盼望的艦隊決戰已不可能出現,“秋津洲”沒有獲得在遠洋為大艇提供補給的機會,主要用于在南方戰線的運輸和工作艦。值得一提的是,二式大艇曾在3月4日從馬紹爾群島出發,經夏威夷群島中部的法國軍艦淺灘由潛艇實施補給,對珍珠港進行了偵察。原本這替飛行艇補給的活就是“秋津洲”準備的。
1942年8月16日,“秋津洲”号抵達肖特蘭群島,兩周後,被美軍 B-17E“空中堡壘”炸壞,修繕工作一直到1943年1月5日才完成。最後在1944年9月24日,于菲律賓科隆島被美軍飛機擊沉。
圖29. 柚木武士畫作:1942年正在布幹維爾島海域活動的“秋津洲”号和二式大艇
圖30. 由于船體風格獨特,關于“秋津洲”号的模型作品非常多
1940年度“丸急艦艇建造補充計劃”中列入了秋津洲級二号艦“千早”号,1942年7月25日在橫須賀工廠開工後不久即停工拆毀。
Pit-road開有該艦的模型(W50),是初建成的狀态。裡面送了二式大艇和九七大艇各一。單論戰鬥力,“秋津洲”号不如千歲級和日進級,但是其獨特的飛行艇回收和補給方式,吸引了不少的眼光,而且由于沉沒地水淺,該艦還成為當地著名的潛水景觀,可以近距離觀察。關于這條船的水下狀況,詳見:
圖31. “秋津洲”号模型彩繪
排水量:4650噸(基準)/4900噸(公試)
主尺度:118米(全長)/15.8米(寬)/5.4米(吃水)
動 力:4台艦本式22号10型柴油機,8000馬力
航 速:19節
續航力:8000海裡/14節
火 力:2座雙聯裝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5座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炮,戰時增加到21門
艦載機:大型飛行艇×1
艦 員:545人
秋津洲号:1940.10.29在川崎重工神戶船廠開工,1941.07.25下水,1942.04.29竣工。1944.09.24在菲律賓科龍灣被美機炸沉。
圖32. 二次元小姐姐也來湊熱鬧
圖33. 實際上這條船的水下狀态是這樣的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